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救女心切 ...
-
第二天中午,店小二送来了雁门城的招牌饭菜与热腾腾的茶水。
“客官请慢用。”店小二为他添满茶水后便退下了。
关门声一响起,本坐得规规矩矩的常安立马飞快地抄起筷子,刀光剑影夹起菜,再囫囵吞枣地扒米饭到嘴里,吃得毫无平时的君子风度。
没一炷香时间,只见碗中只余下光秃秃的油水。
吃饱之后,常安又恢复了高贵的少爷姿态,他闻着茶叶的浓香小心翼翼地啜了一口,叹道:“好撑!”
他坐到床上,抚摸着自己微微鼓起的小肚皮,那双褐色的眼睛幸福地眯了起来,模样像极了小猫饭后昏昏入睡的姿态。
突然楼下传来一声断断续续的声音。
“也是可怜……那……”
“这孩子怕是……”
“来不及了,大罗金仙都救不……”
“救命!有没有大……夫……”
大夫?
那双快睡着的眼睛猛然睁开,常安坐了起来调整坐姿,他约莫听到了有人在求救?
不太确定。
踌躇间,常安站起来,推开房门,走到外面栏木旁好奇地往下望——入目全是一颗又一颗头挨在一起。
一群人站在客栈门口议论纷纷。
他们……这是在干嘛?
常安好奇地探头下去。
“这是怎么了?”
“不知道呀!”
“会不会是太冷了?”
“我瞧着是有可能……”一位书生打扮的男人蹙眉道。
被围观的是一名约莫三十多岁的妇女,她手里抱着一团素色的棉布,往里瞧正裹着一小孩,那小孩眼睛紧闭,脸上红得不正常。
“孩子那么小,当娘的怎么会抱出来呢?”
“也不知道怎么想的。”
“就是呀。”
只见那身着旧布衣的妇女轻轻地把小孩放在一旁,跪在地上,对着人群哀求道:“各位少爷大爷娘子们行行好,有钱的赏点,好让我去给娃抓药。”
这着实为难大家,大夫看个病就要收一两银子,相当于他们平民百姓半个月的收入,如此昂贵的费用根本不是筹集就能得来的。
不是不想帮,是这年头大家都是勒紧腰带过日子,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呀!
苏三娘也知道是自己异想天开了,但是她还是毫不犹豫的放下脸面去乞讨,这是她最后的机会了。
“这位婶娘,我劝你还是快点带孩子回家吧!”
“是呀是呀,这大冷天的,要是冻着也不好了。”
也有好心人投了几个铜钱,让她赶紧回家买点好吃的给孩子,再多的无能为力了。
苏三娘猛磕头道谢,嗓音止不住颤抖。
她透过模糊的眼睛一一望向路人的神情—他们有的冷淡、有的叹息、有的是可怜……
这些人,她不怨。
苏三娘抬起头时已泪流满面,心底一片茫然。
苏三娘其实不到二十岁,如今的她看上去宛如三十岁。
三年前,她刚成亲。正是新婚夫妻如胶似漆时,她家男人却被征去当兵了。
这个消息晴天霹雳砸下来让新婚夫妇愁的整宿都睡不着。与此同时,苏三娘被诊断出有了身孕。
可再怎么忧愁,该来的还是来了。
男人跟着大部队走了。
好在每个月男人都会寄点银两回来,虽然不多,但好歹没饿死。
随着囡囡长大,开支越来越多。养家糊口的重担压在她的身上,不过短短几年就让她衰老许多。
如今囡囡生病了,她却束手无策,唯有沿街乞医这条路能试试了。
只盼有个好心人救救她的囡囡。
她家囡囡还那么小,还没来得及见一见她那当兵的爹。
苏三娘想到这,鼻头一酸,眼泪止不住地流。
听到这,常安立刻反应过来,他忙回房背起自己的药箱,急匆匆地跑下楼。
楼下大厅人群众多,围成了一个包围状圆圈,常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里面。
他蹲下来,凑到苏三娘眼前,语气急切道:“快让我看看。”
苏三娘的眼睛哭得红肿,听到声音,往上瞧过去,映入眼帘的是位模样俊美的少年,随后注意到他旁边的药箱,愣了一下,不确定道:“这位少爷,您…您可是大夫?”
“嗯。”常安点头,应道:“先让我看看孩子。”
苏三娘闻言,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忙帮旁边裹着孩子的棉布掀开了一个小角落,好让他看病。
“大夫,我家囡囡从昨天一直烧到现在。”
那小孩约莫三岁多,在嘈杂的声音中醒了过来,她睁开懵懂的眼睛看了常安一眼。片刻抵不过困意又闭上了眼睛,不大的脑子迷迷糊糊地想着:是漂亮的哥哥。
“没去看吗?”
苏三娘沉默了一下,手攥紧破烂的布衣,艰难开口道:“银两不够,大夫…大夫……”
瞥见她这副姿态,常安开口打断道:“银两先不提,我先给孩子看病。”
苏三娘眼见地紧张起来,常安随即安抚道:“你放心,不会很贵。”
苏三娘这才松了一口气。
常安轻手搭在小孩的额头上。
人群也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大家默契地没打扰大夫,却止不住在心里想:这冒出来的大夫怎么这么年轻!
瞧瞧,那脸,比鸡蛋还嫩。
常安又一一掀开孩子眼睛,嘴巴,多次诊断后确认孩子是风寒引起的发烧。
随后把身边的药箱打开:入目是排列有序大小不一的银针,在反射下锃锃发亮;第二层跟第三层是琳琅满目的药材包。
众人看到那比手指头还长的银针纷纷倒吸一口气,止不住汗毛竖起。
这要是扎进去……
在告知苏三娘孩子病症后,常安从药箱里面翻出一份写了[驱寒]的药材包,递过去:“大娘,这是我自制的退烧药材。”
苏三娘看到银针的时候也倒吸一口气,看到递到面前的药材包,心中满是后怕跟庆幸。
幸亏没用针!
常安细心叮嘱:“你记得煮一下,然后一日两次喂她服用,若是还没退烧,来江府找[常大夫]即可。”
苏三娘惶惶恐恐地双手接过,还没应答,人群中传来了议论声。
“常大夫?可是宣门城有名的常安大夫?”
“真是常安大夫啊?”
“不可能吧!常安大夫不是在宣门城吗?”
“传闻常安大夫面如冠玉,有一宝药箱,这药箱可是价值千金呀!我听说是常老爷重金托宫内的贵人定做的。”这人的声音洪亮无比,人群都静下来听他一一说起这宝箱的来历。
“这药箱黑漆描金,内侧则描绘鎏金花卉图案,正上方有泥金填刻楷书“岁岁平安”,寓意盼孙能岁岁平安。”
听到这,众人忙去瞅一眼那传说中价值连城的药箱。
那药箱形体虽不大,但结构很是复杂。光是其图案的做工精细都让木匠们赞叹不已。
“嚯!这不是常大夫还能是谁?”
……
苏三娘一头雾水,她并不认识赫赫有名的常安大夫,此刻她抱紧裹着小孩的棉布。
不知是哪位喊了句。
“常安大夫,是你吗?”
常安拱手对着人群道:“正是在下。”
“妙手回春常大夫,堪比医仙在世呀!”人群中又传来一声赞美。
常安谦逊一笑:“区区小技罢了,医仙不敢当。”
对于常安的医术,他们打心底信服。
常安因治温病而初露锋芒。
在古代,温病的死亡率高达50%,但他却凭借高超的医术,成功救治了无数病患,且死亡率极低,令人敬佩。
自此宣门城的常安便一战成名,引得各城间纷纷投信邀其入户居住。
有真材实料的人才总是会被争抢。
其中一城更是对其发出只要入户便送房送车,无需缴纳税款。
相邻的雁门城自然也对这神医垂涎不已。这不,城主直接下手,抢了过来。
大家对城主的做法佩服得五体投体,连连夸赞他们的城主做的真好,真棒!
那边,苏三娘放下小孩,从兜里掏出一团小棉布,她再次捏了捏,又一次清楚的意识到:里头……没几个钱。
苏三娘咽下心中的苦楚,咬了咬牙,走上前,那苍白的嘴唇抖动了几下,半响嗫嗫嚅嚅道:“这……这个……不知常大夫收多少诊金?”
常安转头看向她,看她一脸窘迫的表情便猜到应该是没钱,他好声细语:“若是没有银两就先记着。”
只一句话,立刻让苏三娘泪流满面,她跪下来磕头道:“这怎么使得?您能救治我儿已是恩赐,这怎能让您破费?”
常安搀无奈扶起她。
苏三娘再次开口感激道:“
大夫,谢谢,谢谢……常大夫谢谢您,如今我娘俩相依为命饥一顿饱一顿……日后…日后等三娘赚了银两,再来偿还您的恩情。”
虽说这日后是个遥遥无期的时间,但对上那张饱受风霜的脸庞此刻异常认真执着的表情,常安心口暖了起来。
只见他轻声道:“我信你。”
只一句,让苏三娘又湿了眼睛。
这世上总是有好心人,瞧,这不就让她也遇上了。
常安让她赶紧回家给小孩服药,苏三娘也不敢耽误,一路急匆匆地赶回家。
这番好人好事,引得围观的群众纷纷大声称赞。
“常大夫真是个好人。”
“是呀是呀。”
“这日后,我看是遥遥无期。”
“也是命苦,这三娘的爹娘走得早,孩子她爹又在外当兵,如今这养家的担子都落在三娘的肩上。”
“唉,不过多亏了常大夫。”
“真好!”
诸多议论话语一一响起。
江家小厮找过来时,一眼就看到常安正站在人群间行云流水地收拾药箱,一番动作做得格外赏心悦目。
在朦胧的微光中,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常安那张白皙的脸蛋,那层淡淡的光泽仿佛给他增添了一份神秘。
小厮不禁眼中一亮,立刻上前殷勤道:“常公子,我来帮你拿。”
眼前突然冒出一个约莫十三岁的小孩,常安被吓得后退了几步:“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