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第 54 章 ...


  •   第五十二章立储风波(中)

      皇帝焉孔咏在坤宁宫看似随意的试探,如同一道无声的惊雷,在邱莹莹心中炸响。她深知,这绝非闲聊,而是帝王心术的体现。立储之事,已从朝堂的议论,正式蔓延到了后宫,成为悬在她头顶的一柄利剑。她必须更加谨慎,任何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带来灭顶之灾。

      自那晚之后,邱莹莹愈发低调。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抚育皇子稷儿和整理宫中典籍这两件看似“本分”且无可指摘的事情上。她亲自为稷儿挑选启蒙师傅,过问其饮食起居,却绝不流露出任何急于求成或刻意培养的迹象,一切皆以皇子身心健康为重。在整理典籍方面,她更是严格遵循“保存文化、惠及后人”的宗旨,所有决策公开透明,账目清晰,绝不授人以柄。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前朝关于立储的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支持立皇子稷的官员声势浩大,言辞愈发恳切激昂,仿佛不立太子,国本便将动摇。而反对或主张缓议的声音,虽然相对微弱,却也如同附骨之疽,不时冒出,或质疑皇子年幼德性未定,或隐晦提及生母之过的影响,甚至开始有流言影射皇后邱氏“年轻貌美”,恐有“专宠”之嫌,意图影响圣意云云。

      这些流言蜚语,虽未敢在宫内明目张胆传播,但通过各种隐秘渠道,终究还是飘进了坤宁宫。挽春和拂冬听闻后,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

      “娘娘!这些人简直欺人太甚!竟敢如此污蔑娘娘!”拂冬红着眼圈道。

      邱莹莹却异常平静。她正在翻阅一本刚整理好的前朝医案,闻言头也未抬,只淡淡道:“跳梁小丑,何足挂齿?他们越是如此,越显得心虚气短。陛下圣明,岂会听信这等无稽之谈?”

      她心中清楚,这些流言背后,必然有推手。目的就是搅浑水,给她施加压力,逼她犯错。她若此时沉不住气,或辩解,或反击,都正中对方下怀。

      “吩咐下去,”邱莹莹放下书卷,目光沉静,“坤宁宫上下,若听到任何闲言碎语,只当是耳旁风,不许议论,更不许外传。若有违者,重责不饶。另外,近日各宫份例发放、器物修缮等事宜,需格外仔细,务必公平公正,不得有丝毫偏颇。”

      “是!奴婢明白!”挽春和拂冬齐声应道。她们知道,主子这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

      就在这暗流汹涌之际,后宫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与贤妃同住一宫、位份较低的容贵人,所出的五公主染了时疾,高烧不退。太医院几位太医诊治后,开了方子,但公主病情反复,容贵人焦急万分,求到了贤妃面前。

      贤妃虽性子清冷,但事关皇嗣,也不敢怠慢,亲自过问了太医的诊治,又派人从自己的份例中拨了些上等药材送去。然而,五公主的病势却不见好转,容贵人日夜忧心,以泪洗面。

      这事本与坤宁宫无关,但邱莹莹得知后,却留了心。她吩咐挽春:“去查一下,太医院是哪几位太医在负责五公主的脉案?用的都是什么药?”

      挽春虽不解其意,但还是立刻去办了。很快回报:“回娘娘,是太医院的张太医和李太医轮流值守。用的药方奴婢抄了一份,说是清热退邪的常规方子。”

      邱莹莹接过药方看了看,她虽不精通医术,但打理宫务日久,对常见药材和方剂也有些了解。这方子看起来确实对症,并无不妥。

      “张太医和李太医……”邱莹莹沉吟道,“本宫记得,张太医似乎与景仁宫有些渊源?”

      挽春想了想,低声道:“是,张太医的徒弟,曾在景仁宫当过差。”

      邱莹莹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她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吩咐道:“以本宫的名义,从库房里取那支五十年的老山参,再配些燕窝、灵芝之类的补品,给容贵人送去,就说是本宫一点心意,愿五公主早日康复。记住,要当着景仁宫其他宫人的面送过去,但言辞要恳切,只表关怀,不提其他。”

      “是,奴婢这就去办。”挽春心领神会。主子此举,既是表达中宫对皇嗣的关切,彰显仁德,也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和……某种程度上的震慑。在贤妃的眼皮底下关怀容贵人,意在表明,这后宫之事,都在皇后的掌控和关怀之中。

      果然,补品送到景仁宫后,容贵人感激涕零,连连向坤宁宫方向叩谢。而景仁宫内的气氛,却似乎更加微妙了几分。贤妃依旧沉默,但邱莹莹通过眼线得知,贤妃随后召见了张太医,具体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五公主的病情,在次日竟真的开始好转了。

      此事虽小,却让邱莹莹更加确信,后宫这潭水,深不可测。贤妃的“静”,绝非真正的与世无争。

      \\\\**

      前朝的立储之争,在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出现了新的动向。这一日朝会,以吏部尚书周廷儒为首的数位重臣,联名上了一道措辞恳切、引经据典的奏折,力陈早定国本之利,并盛赞皇子稷虽年幼,然“天资聪颖,仁孝初显”,由中宫皇后抚育,“得嫡母之教,必成社稷之器”,恳请皇帝顺应天意民心,早日册立太子。

      这道奏折,分量极重。周廷儒是朝中清流领袖,素来以刚正不阿著称,他的表态,几乎代表了朝堂上一股强大的中立乃至偏向正统的力量。他的出面,使得立皇子稷为太子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然而,就在周廷儒上奏的次日,都察院几位素以敢言著称的御史,却联名上了一道截然相反的奏折。他们并未直接反对立储,而是大谈“储君之德,需经岁月锤炼”,认为皇子年幼,“性情未定,易受左右”,若仓促立储,恐“非爱之,实害之”,建议陛下“暂缓册立,待皇子开蒙进学,观其品性,再定名分不迟”。奏折中虽未明指,但字里行间,隐隐透出对皇后“左右”皇子的担忧。

      这两道截然相反的奏折,同时摆在皇帝焉孔咏的案头,将立储之争推向了白热化。朝堂之上,支持“速立”与主张“缓议”的两派官员,争论不休,气氛紧张。

      养心殿内,焉孔咏看着这两份奏折,眉头紧锁,脸色阴沉。他何尝不知立储的重要性?也并非不属意稷儿。但朝臣们如此激烈的争论,甚至隐隐将矛头指向皇后,这让他感到不悦,也心生警惕。他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挑战皇权的权威和……他对自己选择的判断。

      “传朕口谕,”焉孔咏沉声道,“立储乃国之大事,朕自有考量。着令百官,各安其位,尽心王事,不得再妄议纷争!若有再敢结党营私、窥探圣意者,严惩不贷!”

      这道口谕,强硬地压制了朝堂上的争论,但也将最终的决定权,牢牢抓在了皇帝自己手中。他需要时间,需要更冷静地观察,也需要……看看这漩涡中的各方,究竟会如何表现。

      \\\\**

      皇帝的强硬态度,迅速传遍前朝后宫。坤宁宫内,邱莹莹闻讯后,久久沉默。皇帝此举,看似压制了争议,保护了她和皇子,但实际上,是将更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悬在了她的头上。最终的决定,取决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而这份意志,会如何倾斜?

      她走到熟睡的稷儿床边,看着孩子恬静的睡颜,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这个孩子,既是她的责任和依靠,也是她风险的来源。她轻轻为孩子掖了掖被角,目光坚定。

      无论前路如何,她已无退路。唯有继续前行,谨守本心,等待最终的裁决。立储之风,已至中盘,暗潮更加汹涌,她必须稳住心神,方能等到云开见月的那一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