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春茶初炒 ...
-
采头茬茶的日子定在清明前,前一晚苏砚特意把周老茶师给的竹筛、铁锅擦得锃亮,林珩则按照笔记里的说法,在灶膛旁堆好了干燥的松针和栗木炭——阿坤的笔记里写着,炒春茶要用“文火慢烘,松栗混烧,取其清芬”。
天刚蒙蒙亮,后院就飘着薄雾。周老茶师戴着粗布手套,教苏砚和阿明握茶的手势:“拇指扣着食指,轻轻捏住芽梗,别碰芽叶,不然会留指印,影响茶色。”三人分散在茶苗旁,竹篮悬在腰侧,晨露沾在袖口,倒让这采摘多了几分清润。阿明动作最熟练,毕竟跟着父亲采过几年茶,手指一捻,一芽一叶就落进篮里,还不忘提醒苏砚:“姐,采下来的芽得马上摊在竹筛上,别堆着,会捂出热气。”
太阳刚爬过老槐树顶,竹篮就满了。苏砚把茶芽倒进竹筛,薄摊成一层,放在通风的廊下。周老茶师蹲在一旁,时不时用手拨弄两下:“摊两个时辰就行,等芽叶有点发蔫,就能下锅。”张奶奶也来帮忙,坐在廊下拣茶,把偶尔混进的碎叶、老梗挑出来,嘴里还念叨着:“阿坤以前采完茶,也爱让我帮着拣,说我眼神好,漏不了一根老梗。”
临近午时,灶膛里的火生了起来。周老茶师先让林珩添了些松针,待铁锅微热,伸手在锅上悬了悬:“温度差不多了,八十度左右,最适合杀青。”苏砚端着竹筛,小心地把茶芽倒进锅里,周老茶师握着她的手,教她用茶筅翻炒:“手腕要轻,顺着一个方向搅,别让芽叶贴在锅上糊了。”铁锅导热快,很快就有茶香飘出来,混着松针燃烧的淡香,漫满了整个院子。
阿明在一旁看着,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事:“我爸以前炒茶,也总让我在旁边看,说等我大了就教我,结果后来我总忙着在外头跑……”他声音轻了些,伸手接过苏砚手里的茶筅,“周爷爷,我来试试吧。”周老茶师点点头,在一旁指点:“火候再小些,现在芽叶软了,得慢炒。”阿明的动作起初有些生涩,炒了一会儿竟渐渐熟练,茶筅在锅里翻动,像在跳一支轻柔的舞。
炒好的茶芽要立刻倒进竹匾里晾凉,再进行揉捻。周老茶师取来一块干净的粗布,铺在木桌上,把茶芽倒在布上:“揉的时候要圈着揉,力道得匀,把茶汁揉出来,茶味才足。”苏砚和阿明一人扶着布边,一人掌心朝下揉捻,茶芽在布间滚动,渐渐成团,茶汁浸在布上,留下淡淡的绿痕。
傍晚时分,第一批春茶终于烘好。周老茶师用竹筛筛去碎末,将茶叶装进红漆茶罐里,封好口:“放两天再喝,味道更醇。”苏砚迫不及待地取了些,用温水冲泡,茶叶在杯中舒展,汤色清亮,喝一口,唇齿间满是清甜,还带着点松针的淡香。
阿明捧着茶杯,忽然笑了:“这味道,和我爸以前炒的茶很像。”张奶奶也喝了一口,眼角有些湿润:“是啊,就像阿坤还在这儿一样。”林珩看着满院的茶香,又看了看小黑板——上面不知何时被添了一行字:“春茶已炒,静待君尝”。
夜色渐浓,茶馆里还亮着灯。苏砚把炒茶笔记和《茶经》放在一起,又在旁边添了个新本子,写下今天的炒茶过程,末了还画了片小小的茶叶。林珩走过来,递上一杯温茶:“明天咱们再采些野茶,试试周爷爷说的混炒口味?”苏砚点头,看着窗外的茶苗在月光下轻轻摇晃,忽然觉得,这满院的茶香,不仅藏着牵挂与约定,更藏着新的故事——关于春天,关于陪伴,也关于往后的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