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茶录》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这反映北宋时已 出现花茶。南宋赵希鹄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估计南宋时的花茶更加普遍。
宋人饮茶,仍沿用唐人煎煮的方式,北宋刘挚诗说,“双龙碾圆饼,一枪磨新芽。石鼎沸蟹眼,玉瓯浮乳花”。“欢然展北焙,小鼎亲煎烹”。描写了煎煮御茶的情 景。陆游诗称“汲水自煎茗”,“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也是用水煎茶。或说“南人未知煮茶”,但陆游就是南方人。但後来的饮茶“鲜以鼎镬”, 多为“用瓶煮水”,以沸水冲泡,冲泡前用少许水调成茶膏,称为点茶。南宋罗大经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後汤适中而茶味甘”。
北宋产名茶的州军有十州一府二军,虔州居首。“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二十六等名茶中,“泥片出虔州”,“片茶每大片自六十五钱至二百 五钱,有五十五等”价格高于散茶许多。赣州茶有苏东坡称之为“贡茗雪”者,当是名茶之一。用七里窑擂钵、茶具,煮出雪雾似的贡水茶。
自唐迄宋,饮茶的习俗愈益普遍,“茶之为民用,等於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即使在社会底层,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如“东村定昏来送茶”,而田舍女的 “翁媪”却“吃茶不肯嫁”。“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 故有送茶定亲一说,《红楼梦》中王熙凤也曾用此打趣林黛玉。
就像我们今天早晨喝牛奶豆浆一样,宋代市民早晨习惯喝的是一种叫煎点汤茶药的茶。煎点汤茶药是茶叶和绿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药。在五更的早市 上,煎点汤茶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元代画家赵孟的《斗浆图》,画的就是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形。宋人认为,茶即药也,煎服则可去滞而代食;煎 茶时间越长,味道就越好。宋代流行点茶,就是在炭火将茶叶水烧得快沸腾时,加些许冷水,待茶叶水再次沸腾时再用冷水点住。如此点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 效果。宋代时,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点茶也就在城市中盛行起来。
汤药在宋代很普及。汤药种类很多,见于史籍的二陈汤主治:疾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其成份是: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 炙一两半。煎点时,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它对“伤酒”有很好的化解作用,即使不伤酒,倘每早起来喝上一盏二陈汤,也会提神养身的,正像欧阳修吟咏的那样:“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
北宋初时,婚姻大事仍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贵人家严格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而进行的婚姻礼俗,并认定此乃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大礼。
两家定帖过后,下一步就是“相媳妇”,是由男方亲人或媒人上女家去看,也有男子亲自去看的,这便是文中所提“过眼”。 通常相媳妇的地点往往在酒楼、园圃等雅致环境,这些和今日的相亲大同小异。一般相后若新人中意,女方即以金钗插于冠鬓中,这叫“插钗”;若不如意,送二匹彩缎,美其名曰“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