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靜默的驚雷 ...
-
佈道會結束後的幾天,沈知晴的生活看似恢復了平靜。上課,去圖書館,參加團契活動。但她知道,有些東西已經徹底改變了。她的內心彷彿經歷了一場靜默的驚雷,餘波陣陣,攪動著她所有的認知。
那個總是溫和微笑、下班後就換上舒適運動服的陳執事,形象變得無比複雜且龐大。「即時翻譯」時展現出的驚人專注與掌控力,與執事阿姨們口中「老虎玩貓」、「化解危機」的傳說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她幾乎需要仰望的形象。而這個形象,又與記憶深處巴士上那個安靜的側影、聖誕夜燭光下讓她心悸的輪廓,不斷地交織、碰撞。
最讓她心緒難平的,是將這一切與過往聯繫起來後,得出的那個幾乎讓她不敢深想的結論:如果他是這樣一個擁有強大能力和深遠眼光的男人,那麼,過去那些「恰到好處」的幫助,真的只是巧合嗎?方進年,真的只是那個「恰好」總是能幫到她的人嗎?
這個疑問像一顆種子,在她心裡迅速生根發芽,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她不能再被動地接受和猜測了,她需要答案,哪怕只是證實自己的胡思亂想。
她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在團契裡,她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沉浸在與同齡人的笑鬧中,而是會悄悄地、不著痕跡地將目光投向陳暮遠。
她觀察到,他確實如傳說中那般「溫溫和和」。年輕人討論活動方案爭得面紅耳赤時,他通常只是安靜地聽著,偶爾在關鍵處提出一兩個問題,引導大家思考得更周全,卻從不強勢主導。有人無心說了冒犯的話,他也只是一笑置之,那雙逗號眼裡看不出絲毫惱怒,彷彿真的不以為意。
但她也捕捉到了一些不同的瞬間。比如,當兩個弟兄因為對聖經經文的理解不同而有些較勁時,他會適時地用一個輕鬆的比喻化解緊張氣氛,讓雙方都不失體面。又比如,當李媽媽為某項事工的經費發愁時,他會在不經意間提到某個可能獲得支持的渠道,點到即止,絕不居功。
這些細小的觀察,非但沒有解開她的疑惑,反而更加印證了那些「傳說」——他確實擁有輕易解決問題的能力,卻選擇了一種最低調、最不彰顯自我的方式。
一次團契查經結束後,大家閒聊著準備離開。沈知晴鼓起勇氣,裝作不經意地走到正在整理書籍的陳暮遠身邊。她的心跳得飛快,手心微微出汗。
「陳執事,」她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自然,「上次佈道會,您的翻譯真是太厲害了。那麼快的語速,您是怎麼做到幾乎不用思考就能同步翻譯的?是不是受過專業訓練啊?」
這是她第一次主動詢問與他個人相關的事情。問題看似單純的好奇,卻是她試探的第一步。
陳暮遠整理書本的手頓了一下,抬起頭看她。他那雙逗號眼裡依舊帶著溫和的笑意,但沈知晴似乎感覺到那目光深處極快地閃過一絲審視,快得讓她以為是錯覺。
「謝謝誇獎,」他語氣平常,一邊將最後一本書歸位,一邊隨口回答,「沒什麼特別的訓練,就是以前讀書時接觸得多,加上……可能比較習慣同時處理幾件事吧,銀行工作有時候也需要這樣。」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謙遜地將這項驚人的能力歸結為「習慣」,輕鬆地將話題從「個人」轉向了「工作性質」。
然後,他不等沈知晴繼續追問,便極其自然地轉移了話題,目光掃過她手中的筆記本,問道:「剛才查經時關於『恩典』的那段討論,你好像有些不同的想法?我看你記錄得很認真。」
沈知晴一愣,沒想到他連自己細微的記錄動作都注意到了。她原本準備好的試探,被他輕描淡寫地化解,並將對話導向了一個安全且屬於她「學生」身份的領域。
「啊……是有一點點想法,但還不太成熟。」她只好順著他的話回答。
「有想法是好事,」他鼓勵地點點頭,語氣像一位耐心的導師,「信仰就是在不斷思考和疑問中堅固的。有機會可以多交流。」
他說完,抱著整理好的書籍,對她笑了笑,便轉身走向書架深處。留下沈知晴站在原地,心裡充滿了一種無力感。
她感覺自己像一個想要測探深海深度的水手,剛放下探測繩,就被一股溫和卻堅定的洋流輕輕推回了淺灘。他明明近在咫尺,卻彷彿隔著一層看不見的、由溫和與距離感織成的透明牆壁。
這次試探無功而返,卻讓沈知晴更加確信:他絕非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他的低調、他的謙遜、他轉移話題的嫻熟,都像是一種經過精密計算的自我保護。而這層保護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她看著他的背影,一個更加強烈的念頭湧上心頭:她必須知道真相。不僅僅是關於那些幫助,更是關於……他這個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