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导读:
此诗题目之下原有题注云:“时未收长安。”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长安被叛军占领。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重阳节时登高思念长安故园,感而作。
赏析:
思念在心底晕开
就让时光穿越千年。重阳节,一个诗人在登高吟诗,而我,藏在一朵菊花里倾听。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我遇着了深深的、怜怜的目光,似乎还噙着酒香。那些无奈,那些忧思,那些期许,在金色的阳光里,一瓣瓣滑落。故园的芳香,隐在你的诗句里,如星辰摇曳。躲在长安家乡的小巷深处,我只能黯然落泪。那高远而惆怅的思念,将我光灿灿的年华,忧伤地覆盖。
安史之乱之后,昔日歌舞升平的繁华之都,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可怜那些鲜活的花朵,即使开得再绚烂瑰丽,也终将成为乱军脚下碎裂的冤魂。不忍,看你忧伤的脸;不忍,听你悲切的语。思念,又怎能是单向的呢?
总觉得,思念一座城,一个地方,总是因人而起的。亲人,友人,情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情感付出有着相应的呼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七岁的王维把一腔少年真情,倾洒给了山东兄弟,让纯粹而青翠的思念,有滋有味地绵延了千年。直赋心源的情谊,温暖,明亮。
岑参此时已过不惑之年。虽说也是官二代,其曾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其父也两任州刺史,然十岁时父病故,从此家道中落。二十岁来到长安之后,从文、从武,仕途一直都不太顺遂。然唯有坎坷的经历,才能将一个人打磨得更为细腻朗润,一马平川,又如何能悟到人生真谛?期间,他虽也在洛阳等地几番游走,但想来长安在他的心目中,是灵魂最重要的托寄之地。这次,他随唐肃宗行军到凤翔,九月九日,登高望故园。那被叛军占领的长安,是帝都,又是家园。伤心,感慨,一层又一层,复杂至深的情感,在质朴的文字后面,绵绵密密地透着。
想当年,太平盛世。诗人在菊花怒放的繁华里,和李白、杜甫、高适等人畅游,兴致所往,把酒言欢。若缺酒,赏菊就少了几分情趣。有记载,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花开一丛,浊酒一壶,伴着悠悠的南山,仿佛世事皆隐,就此终老。五柳先生的精神理想,把众多文人的生命薰出菊香,酒香,诗意。而此刻在外行军的岑参,想起昔日帝都的温情岁月,菊畔的诗情酒意;想起陶公赏菊有人送酒的美,今日自己转战流离的苦,虽勉强去登高亦无人送酒,只能怅然一叹。望长安,故园菊,今日寂寞无人赏,亦只能,满地黄花堆积,令人伤。
望长安,无限愁。四百多年后,另一个人也在感慨。马上豪情,指尖柔情,文武双全的人,刚柔并济,阴阳相和,实乃上天的宠儿。当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士,在诗中百转千回时,那样的生命是何等让人惊叹的饱满完美。“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梁启超赞曰:“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深沉的千古绝唱!
再来品一品岑参的这首诗的末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若能,将你携在身旁,让你在战场旁亦能安静地开放,是否能让纷飞的战火悄然熄灭?是否能让心伤的人儿安然入眠?所有的怜爱方式,都不如默默地看着你,守着你,在滚滚红尘里,依然岁月静好。
在这里,我更想把菊花看成是一个女人。妻子也好,情人也好,红颜知己也好。陪着你,护着你,相濡以沫,相惜相知,是颠沛人生里最美好的事。
又想起李清照的几句词:“佳节又重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寄情于诗,诗人的思念方式总是相通的。文字有着无穷的穿透力,它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串联在一起,扩散着柔软情感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延延不断。
渐黄昏,寒风乍起。岑参独坐于凤翔小城,思乡的哀愁弥漫。声声念里,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