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导读: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作为高仙芝幕府的成员之一,岑参也随军从安西来到了凉州。此时,春光初现在凉州城,路过小酒馆,岑参与酒馆老板闲聊,感而作。
赏析:
顽童
暖暖的午后,微风清凉。屋内的三角梅开的正好,一室清香。品一杯清茶,翻开岑参诗集,度过一个漫长、又悠闲的午后。
偶然翻到这首《戏问花门酒家翁》,不禁被诗中透出的活泼灵动逗得笑出声来。没想到千百年前,岑参这位心系家国、边关的铮铮男儿,竟还有如此孩子气的一面。
思绪翩飞,梦回大唐。三月的春风暖暖的吹开人心,路旁的野花肆意绚烂开放,忙忙碌碌的蜜蜂在四处辛勤采摘,一片生机盎然。
远远的,凉州城终于就在眼前。
天宝十年,三十六岁的岑参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的幕僚。在贫瘠的安西边陲渡过了漫长的两年时光后,随着节度使高仙芝调任至河西,岑参也终于可以告别安西,前往凉州。
岑参随着幕府同僚一起,经过了漫长的旅程,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行了一更又一更,终于抵达了凉州,远远的,看到阳光下的城门上,闪耀着“凉州”两个大字,竟有一种归家般的喜悦。
凉州,就是现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这个地处于河西走廊东端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多次被提及。无论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还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都可以看出这个西北小城的繁华与美好。
虽然远不及长安的繁盛,然而同安西的贫瘠、荒凉比起来,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或许正是如此,岑参的心情才这样轻松、闲适。他一路走来,欣赏着凉州城的风景,只见城内的榆树到处都是,榆荚初绽,春色满城,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丝清香。策马走在榆树下,倒是别有一番风味。西北的风还是有一些凛冽,只是因为春天的到来,卷着些许柔情,仿佛西北的壮汉也有细腻之时。
不远处,有一家名为“花满楼”的酒馆,离得近了,酒香扑鼻。门前站着一老翁,须发苍白,正在沽酒。
一壶美酒下肚,岑参擦了擦嘴角,忙着说再要一壶。老人忙热情的打了壶好酒,递给眼前的这位外乡人。风吹过,一串榆钱飘落下来,岑参抬头看去,只见路旁的榆树枝叶繁茂,绿成一片天空,串串榆荚随风飘荡,让人心生喜悦。岑参突然玩心大起,摘下一串榆钱,笑着递给老人:“老丈,用这鲜嫩的榆荚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啊?”
榆荚又名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可以入药,能清肺热,降肺气。它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不光是因为这点医药价值,更是因为其外形圆薄如古时的铜币,同时它又是“余钱”的谐音,因而民间传说吃了榆钱就有“余钱”,深受百姓喜爱。在这里,岑参巧妙化用这种意象,不仅贴合当时的情景、情境,更添了一份轻松和灵动,让人读后会心一笑。
以榆钱来比喻钱币,也不是岑参的首创,早在庾信的《燕歌行》中就有此表达:“桃花颜色好如马,榆荚新开巧似钱。”此后,诗人多取榆钱谐音,生动有趣。
再来品一下末句“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以一个反问句来结尾,穿越千年时光,似乎还能看到岑参那孩子气的笑颜,仿佛一个长不大的顽童一般,挥散着好心情。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至于这热情淳朴的西北老汉有没有同意,全留待读者自寻答案。但弥漫在全诗中的欢快的场景,轻松诙谐的对话,以及唐人乐观开阔的精神面貌,千余年来依然能够萦绕我们心中,久久不能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