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不可思议之石达开保护杨辅清。 ...
-
很多坚信石达开没有参与密议的朋友都把出自一本伪书,《太平天国野史》中的记述当作他青白无辜的旁证。《野史》中说,韦昌辉诛杨后向石达开索取杨辅清,而石达开不给。他们以此作为证据证明其行为与忠王供中的韦石密议,诛杨并杀杨氏兄弟三人的记述因果矛盾,因此石达开并未参与诛杨密议。在此,本人撰文从时间和情理上推测其为不可思议之事实。
首先,本人把天京之变发生的时间罗列如下(为阴历1856年。主要参考资料为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因为前者使用的是阴历,后者使用的是阳历,本人都已经用软件全部换算成阴历以便观瞻):
7月中旬:杨秀清逼封万岁,之后应该有陈承瑢告密一事。上文已经分析,告密内容并非逼封万岁和东王的篡位等明显之敌方皆能察觉之事,而是密告东王欲加害天王人身安全之行为。
7月中下旬:洪秀全派遣使者密诏北翼二王。
7月25日:韦昌辉接到天王密诏,率3000人马从江西瑞州出发进京。离开前大败清兵,确保天朝江西战场利益,使得离开无后顾之忧。
8月3日(深夜):北王进京,内讧开始。杨秀清于睡梦中被杀。
8月7日(阳历9月5日):石达开从武昌离开,临行前仓促,受到敌军伏击,人马颇有伤亡。之所以翼王迟到十二天,上文也已经论述为武昌比江西战争远为激烈,天王使者难以面见翼王之故。
8月中旬:石达开进京。与韦昌辉反目,全家皆为北王所杀,唯其己身保命吊小南门逃离。
本人在时间罗列表中写明北翼二王接到密诏后的举动,非是对此二人军事才能做出比较,而是暗示读者,翼王在接到密诏,且推测出有可能诛杨迟到所做出的慌乱反应。
好,现在从时间上分析,在东王死亡前,北翼即使有密议诛杀东王兄弟的话语,但东王尚在的情况下,不要说石达开不敢诛杀杨辅清等人,就是韦昌辉也绝对不敢提议石达开公开杀杨辅清。
那么石达开8月7日从武昌撤离的时候呢,上文也说了,他离开时非常仓促,甚至受到了敌军伏击。显然,此时天京情况未明,从时间和武昌距离天京的距离上看,他绝对无法知道杨秀清是否死亡。因此,第一,北王绝对不可能有时间向石达开索取杨辅清,第二,石达开也绝对不敢杀掉杨辅清,或者,他根本没有时间做出杀杨辅清这一行为。
而且,我分析:根据杨秀清一贯飞扬跋扈的事实,所谓诛杨联盟势必不会等到杨秀清逼封万岁才有,在其大破江南大营之前,甚至更早,也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在那时,杨辅清极其兄弟等人均在京师,诛杀杨辅清等有斩草除根之意。而在天京之变前,翼王接到密诏的时候,情势已经变化,杨辅清等人不在京师,而且其部下应自成一系,号称在外的东殿人马。试问,在这种紧迫的形式下,石达开为了急于赶回京师,都被清军追击造成了损失,他如何有时间和能力杀掉杨辅清呢?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便是这个道理。
在8月中旬,石达开进京后呢?
第一,杨辅清当时并不在京城,石达开从武昌撤军断无带杨辅清回来的道理。事实上,石达开进城,随从不多,而且只有张遂谋和曾锦谦二人护驾。所谓的北王向石达开索要,纯粹是空中楼阁。石达开的承诺,无论是把杨辅清交出还是保护都是空头支票,是无法实现的事实。
其二,麦高文通讯中有这样一段话:“到1856年9月上旬,翼王石达开在天京露面,对北王和顶天侯严厉谴责,据说并不是因为他们诛戮了那妄图篡位的东王,而是因为他们株连过广,竟然杀死那么多的无辜兄弟!”
那么很清楚了,石达开虽然参加了密议,但他并不赞同北王的滥杀无辜。所以,当二人会面时,韦昌辉也许的确提出了要石达开杀掉远在天京之外的杨辅清。石达开也极有可能出自避免事态扩大化的考虑拒绝杀死杨辅清。但是,根据以上的理由,杨辅清并不在他的身边,只能算得上石达开名义上的部下,石达开即便不同意交出杨辅清,也暂时对杨辅清生存影响不大。凭着远在天京石达开的话语,并不能起到保护杨辅清的作用。
在8月中旬之后,石达开全家被韦昌辉杀死后:
这时候,我敢肯定的说,韦昌辉恐怕也没有脸让全家都被他杀死的石达开杀死杨辅清了吧?即便他昏了头,真的派出使者给石达开送信,命令他杀死杨辅清,全家被杀的石达开这时候会答应那才是咄咄怪事。
因此综上所述,石达开并没有实施保护杨辅清的实际行动。在天京之变瞬息变幻的过程中,密议只能说是一个最初计划,不仅提到的诛杨并杀其兄弟三人是在事态变化中不断修订的。而且很多当初密议的内容也多有修改。如不得多杀株连过广最终在内讧中化为泡影。还有,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齐一心的北翼燕最终分崩离析,反目成仇。这都是在密议时没有考虑到的因素。石达开并不是在事态发生前没有密议过杀杨辅清,只是他来不及实施这个计划,局势便变化了,杀杨辅清已经毫无必要,而且面对残暴多杀的韦昌辉,杨辅清则成为了联合对象。石达开顶多是在口头上不同意杀死杨辅清使得杀戮扩大化而已。试问,石达开如此智谋过人,他岂会死板的照原计划行事而不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改动呢?
再补充说明一点,即石达开保护杨辅清的消息是如何传播出去的。按照上文,本人已经分析过,石达开做出不交出杨辅清的姿态只能在天京之变,他进城与韦昌辉会面的时候。姑且先不说其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行性,只分析其传播渠道。
第一,是北王传播出去的,因为那时候杨秀清已经死亡,且被洪秀全定为东孽。在翼王和北王撕破脸的情况下,他极有可能传播石达开与东孽族弟勾结,作为倒石的根据。
其二,是翼王在逃离天京后传播出去的,无论他与北王在之前的天京有无在谈话中交流过对付杨辅清的问题,扩大这种传闻都会起到稳定在外东殿人人心,团结他们共同对付杀人狂魔韦昌辉的目的。当然,翼王不至于亲自传播,但和他同时进京的张遂谋和曾锦谦都是石达开的心腹,有些消息的传播也许拜此二人之力。然而,他们的传播即使石达开没有参与,也应该是默许的。
本人只是把分析罗列于此,本人在太平天国的诸王中除了忠王,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翼王。但即使喜欢历史上的人物,也不能为尊者讳。这才是正确的,科学的论历态度。
天京之变杨秀清是否把其嫡系军队全部调出?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种论点,说是杨秀清并无逼封万岁的企图,原因很多,其一就是其在天京之变中,他把其嫡系军队派出了天京,使其孤立无援,最终导致的覆灭的命运。今天,我就对其嫡系部队是否出京进行论证。
据确切的史料记载:天京之变中杨辅清、杨宜清二人是不在天京的。此二人出京的史实便是持上述论调者所拥有的历史依据。那么,天京之变发生时,杨辅清在哪里?他被杨秀清,也就是他干兄,东王九千岁在事变发生前派到了江西。按照《太平天国野史》的说法,则是他与当时的江西宣慰使韦昌辉不相能,而请命归于翼王麾下。先不说东王在世,北王未必敢给杨国宗穿小鞋的问题,那么天京之变发生的时候,他肯定不在江西就在湖北,反正,不在石头城,其兄长哪里是无疑的。而且,从后来大部分杨姓国宗都湮没无闻,唯独杨辅清、杨宜清尚有踪迹可寻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好了,这样一来,很多人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也就是天京之变,东王没有篡位的企图,因为他把嫡系部队调出了天京,而杨氏兄弟就是所谓的嫡系。
那么,杨辅清,杨宜清还有其他杨姓国宗能否代表他的全部嫡系?从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看出。杨秀清并无嫡亲兄弟,他举事后来为与韦姓、石姓众多的国宗鼎足而三认了很多军中杨姓士兵连宗。也就是说,他所认的杨姓国宗与他基本上应该并无血缘关系,只不过是他为了扩大自己权势进行的举措。那么,这些杨国宗有多少呢?杨润清、杨辅清、杨运请、杨元清、杨水清、杨德清、杨恒清、杨宜清有名姓的共计8位。
众所周知,东殿当时等于太平天国的政府机构,其设有六部,每部均配备尚书6人,共计六六三十六人,其中有很多人甚至被封为前期的侯爵,这在太平天国爵位尚未滥觞之前,可以说掌控着天京乃至太平天国的绝大部分权利。所谓东王的嫡系根基深厚,不是杨宜清和杨辅清二人能够代表的。罗尔纲说:“黄维江、刘绍廷、吉成子、傅学贤等有以东王杨秀清亲信得封侯,实不协公论。”
那么杨辅清杨宜清出京时手中的人马有多少呢?是否把天京城大部分东殿人马带出?史料并无确切记载,即使两人率领部分人马出京,但在江南、江北大营全被东王用兵移走之后,天京城尚有群龙无首的2w与东殿人被韦昌辉杀掉,先不说其留驻天京人马是否过多,是否有便于逼封万岁,天京城中,东王的嫡系尚且握有军队的绝对权利是无疑的。所以从数量上也不能得出东王嫡系人马全部出京的结论。
东王真正的亲信嫡系全然尚未出京,在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后,仓促中其东殿礼部一尚书傅学贤尚能与北王三千精锐都个不分胜负。这怎么又能说其把精锐调出天京呢?
综上所述:杨氏兄弟,并不能代表东王的嫡系,他们手中所握有的军队也不能代表东王的全部精锐人马。换句话说,东王的嫡系留在天京多的很,到了令事变成功后也令敌方胆战心惊的程度,也许这才是韦昌辉最后联合洪秀全痛下杀手的原因。
除了杨辅清和杨宜清,上面提到的大部分国宗均无史料追逐他们在天京之变后的行踪。他们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死于天京之变,历史上虽无记载,但死于天京之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他们也许是杨氏兄弟真正的嫡亲兄弟,也许他们的下落能够解释后来杨辅清杨宜清逼迫韦俊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