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03 ...
-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前770—前221)
法律由秘密状态变为向民众公开,体现奴隶主贵族意志的奴隶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
重点:春秋成文法公布、战国变法。
第一节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春秋中晚期,土地交易出现
一、立法活动:
1、楚国:①楚文王《仆区法》(前689-677),是有关隐匿逃亡之人及窝藏赃物的法律。②楚庄王《茆门法》(前613-591),是规范有关进入宫廷的禁止事项的法律。
2、晋国:①晋文公四年称霸时,作“被庐之法”(前633),是遵守晋祖先唐叔的法度,内容可能与官吏爵秩有关。②赵盾(赵宣子)执政时制定的“常法”(前621),在当时并没有公布。③范武子执政时制定的“范武子之法”(前593),应与官吏爵秩有关。④赵秧、荀寅(前513),将赵盾所作法典铸在鼎上,公之于众,但遭到孔子反对。
3、郑国:①子产“铸刑于鼎”(前536),预示着法的权威与神圣,也是用鼎这一载体表明法的稳固与彰明。同样遭到激烈反对。②邓析的《竹刑》,反周礼、反子产,私下编著,开创了私家法学著述的先例。被国家认可后,具有了法律效力。(便于携带)
二、成文法的公布引起的争论:
子产铸刑于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反对目的:都不希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宗法等级制度被破坏、被更多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所取代。
三、成文法公布的意义:法的公开成为历史潮流,秘密法再也无法延续;秘密法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以刑统罪宣告结束;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礼治”的传统,“法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限制;为新的封建制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法学也随着成文法的公布及由此带来的争论而逐步萌芽,私家法律教育逐步兴起。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变法——开始关注法律内容的变革问题。
儒家反映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强调“人治”、“过犹不及”中庸学说,核心:强调“礼治”、“德治”、“人治”,主张建立伦理法。继承周礼并加以改造,要求建立以家族为本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映了小生产者保有私有财产和互助互利的要求,反对宗法世袭特权和等级剥削压迫。
道家是反映隐居山林的没落贵族思想要求。主张“无为而治”,对社会变革采取消极态度,反对人为制定的法,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以法治国”,成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律思想,各国变法多采取法家。
一、法制指导思想
(一)、厉行法治:法家认为法能确定名分,防止争夺。
(二)、法律公开:一方面家喻户晓;另一方面“以法为教”,让官吏百姓都明白法律,“以吏为师”,由通晓法律的人担任法官,并向其他官吏和民众传授法律。
(三)、轻罪重罚:重刑主义,也被称为“以刑去刑”。
二、《法经》——各国变法最早的一次
(一)、制定:魏文侯在位期间(前445-395),李悝编撰,既是变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又是推行变法和巩固变法成果的有力工具。
(二)、内容:是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已失传,共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四正律、五杂律、六减律)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首先,以镇压盗、贼为立法宗旨。其次,贯穿重刑主义的法制原则。再次,编纂体例与编纂思想成为后世立法的基础。
三、商鞅变法
(一)、背景:商鞅携《法经》入秦,受秦孝公赏识,主持变法。先后两次:①秦孝公三年(前359),主要是以剥夺旧贵族的特权为主,兼及其他;②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以废除旧贵族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为主,兼及其他。
(二)、主要内容:
①、改法为律,明法重刑。商鞅变法时,改法为律,此后中国封建各朝的主要法典一般均称为“律”。反映出要求适用法律的普遍性、稳定性及必行性。商鞅“法治”主张轻罪重罚,“明法”即强调法律要公开,要使人人皆知。强调法律必须要被贯彻实施。在适用法律问题上,商鞅主张“刑用于将过”,这意味着对人们的思想进行重罚,而不是依据犯罪行为的危害后果来进行惩罚。无论是谁犯了罪绝不宽宥。还颁布连坐法,要求大家彼此监督,互相告发,国家则奖励告奸。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按军功赐爵受禄的制度,废除分封制,奖励耕织。对弃农经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则罚没为奴婢。还规定统一度量衡,增加赋税收入等,如“分户令”。
③、置县迁都,实行郡县制。全国设31县,县下设乡、邑,乡下设里、亭,县设县令、县丞、县尉。此举打破了宗法血缘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④、焚毁诗书,禁止游宦。取缔儒、道、墨等各家各派异端学说,尤其儒家,禁止请托,游说求官的活动。
(三)、意义:战国七雄中最晚却是最彻底的一次。抛弃了奴隶制的各项制度,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