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古代服饰 ...

  •   【大方向】

      先秦时期
      - 男子:上衣下裳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下裳即裙子。贵族男子还会穿冕服等礼服,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用于祭祀等隆重场合。
      - 女子:与男子类似,上衣下裳,衣身较长,衣领样式多样,如交领、直领等。贵族女子还会佩戴华丽的发饰和首饰。

      秦汉时期
      - 男子:以深衣为主,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用不同颜色的布料制作领口、袖口等边缘。官员穿着根据等级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规定。
      - 女子:曲裾深衣流行,衣襟缠绕层数较多,下摆宽松。汉代后期,直裾深衣也逐渐普及。

      魏晋南北朝
      - 男子:受胡服影响,出现裆、裤褶等服饰。裆类似背心,无袖;裤褶为上衣下裤的组合,便于活动。
      - 女子:襦裙为主要服饰,上襦短小,下裙宽大,裙摆多装饰有花纹。

      隋唐时期
      - 男子:圆领袍衫成为主流,官员根据品级穿着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袍服,如紫色为三品以上官员所穿。幞头是常见的头饰。
      - 女子:襦裙仍是主要服饰,但款式更加多样,如半臂、袒领等。唐代后期,女子还流行穿着男装。

      宋朝
      - 男子:以圆领袍衫为主,官员的袍服颜色和图案仍按等级区分。平民多穿短衫、长裤。
      - 女子:襦裙继续流行,褙子成为常见服饰,褙子为直领对襟的长衫,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

      元朝
      - 男子:蒙古族男子多穿长袍,称为“质孙服”,袍身较窄,袖口收紧。官员的质孙服有不同颜色和纹样。
      - 女子:蒙古族女子也穿长袍,称为“袍服”,袍身宽松,领口多样。汉族女子服饰受宋代影响较大。

      明朝
      - 男子:恢复汉族传统服饰,以圆领袍衫为主,官员的袍服有补子标识品级。平民多穿短衫、长裤或襕衫。
      - 女子:襦裙、褙子仍是主要服饰,袄裙也逐渐流行。明代女子服饰注重装饰,领口、袖口等部位常绣有精美图案。

      清朝
      - 男子:满族服饰成为主流,长袍马褂为主要服饰。长袍为圆领、大襟、窄袖,马褂为对襟短衣,套在长袍外。
      - 女子:满族女子穿旗装,即长袍,袍身较宽,领口多样。汉族女子仍穿襦裙等传统服饰,但在款式和装饰上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

      【小细节】

      一、古代男子服饰
      (一)古代男子服饰以清朝最为复杂。
      1、服饰种类繁多
      - 长袍:清代男子的主要服饰,袖口形状似马蹄,便于骑射。
      - 马褂:穿在长袍外的短衣,对襟,是常见的礼服。
      - 马甲:无袖的上衣,造型多样,常用于装饰。
      - 箭袖:袖口窄小,形似马蹄,是清代男子服饰的特点之一。
      2、严格的等级制度
      - 补服:官员的常服,胸前背后有方形刺绣图案,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于区分官阶品位。
      - 顶戴花翎:官员的冠饰,根据品级不同,顶珠的材质和颜色有所区别。
      - 朝珠:官员在朝会时佩戴的项链,由珍珠、珊瑚等制成,也是身份的象征。
      3、多样化的配饰
      - 腰带:官员的腰带上常缀有玉佩、荷包等装饰品,材质和图案也反映身份地位。
      - 靴子:男子常穿靴子,官员的靴子有特定的款式和颜色。
      4、不同场合的服饰要求
      - 朝服:用于朝会等正式场合,有严格的等级和颜色规定。
      - 吉服:用于喜庆场合,如婚礼、节日等。
      - 常服:日常穿着的服饰,相对简单,但也有等级区分。
      清朝的服饰制度在中国历代中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多于任何朝代。清朝服饰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服饰种类和等级制度上,还体现在对不同场合的严格规定,反映了清朝社会的等级森严和文化多样性。
      (二)古代男子服饰以先秦时期最为简朴。
      1、材质简单
      - 麻布:主要使用麻布制作服饰,麻布质地粗糙,但透气性好,适合日常穿着。
      - 葛布:葛布也是常见的服饰材料,质地较麻布细腻,但仍然朴素。
      2、款式单一
      - 上衣下裳:基本款式是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衣较短,下裳为裙子,男女皆穿。
      - 深衣: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衣身较长,领口多为交领右衾,款式简单。
      3、装饰较少
      - 腰带:通常用简单的腰带束腰,腰带材质多为布条或皮革。
      - 发饰:男子多将头发束起,用简单的发髻或头巾固定。
      4、颜色朴素
      - 素色为主:服饰颜色以素色为主,多为白色、灰色等自然颜色,较少使用鲜艳的色彩。
      - 少量染色:贵族可能会使用少量染色服饰,但颜色仍然较为朴素。
      5、等级区分不明显
      - 平民与贵族差异小:平民和贵族的服饰在款式和材质上差异不大,主要通过服饰的精细程度和配饰来区分身份。
      先秦时期的服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简朴生活和朴素审美,与后世朝代相比,服饰的复杂性和装饰性都较低。

      二、古代女子服饰
      (一)古代女子服饰在清朝时期最为复杂。
      旗装
      - 旗装特点:旗装是清代女子的主要服饰,特点是袍身较长,领口多样,袖口形状似马蹄。
      - 旗鞋:满族女子穿花盆底的旗鞋,鞋底高且形状独特,增加了行走的难度和服饰的复杂性。
      马褂与马甲
      - 马褂:女子也会穿马褂,通常作为外套,款式和装饰多样。
      - 马甲:无袖的上衣,常用于搭配旗装,增加层次感。
      配饰丰富
      - 头饰:满族女子的头饰非常复杂,如钿子、旗头等,装饰有大量珠宝和金银饰品。
      - 腰带:腰带上常缀有玉佩、荷包等装饰品,材质和图案反映身份地位。
      - 朝珠:贵族女子在正式场合会佩戴朝珠,由珍珠、珊瑚等制成。
      多样化的服饰层次
      - 多层穿着:女子常穿多层服饰,内搭襦裙,外披马褂或马甲,再套上旗装,层次丰富。
      - 披风:在寒冷季节,女子还会穿披风,披风的款式和装饰也非常多样。
      严格的等级制度
      - 服饰颜色:不同身份的女子在服饰颜色上有严格规定,如黄色为皇室专用。
      - 服饰图案:贵族女子的服饰上常绣有龙凤等吉祥图案,图案的精细程度和数量反映身份地位。
      不同场合的服饰要求
      - 朝服:贵族女子在参加朝会等正式场合时,需穿着华丽的朝服,搭配相应的头饰和配饰。
      - 吉服:用于喜庆场合,如婚礼、节日等,服饰颜色和装饰更加鲜艳和华丽。
      - 常服:日常穿着相对简单,但仍有等级区分。

      (二)古代女子服饰最简单的时期是秦朝。
      秦朝的服饰以简洁著称,女子通常穿着宽袍褙子,这种服饰风格相对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复杂的层次。在秦朝,女子一般不穿以下几种服饰:
      1、裤子
      - 无裆裤:秦朝时期,裤子还没有普及,女子一般只穿裳(裙子)或深衣,不穿裤子。即使在军队中出现了裤子的雏形,也仅限于男性士兵穿着,女性并不穿裤装。
      复杂的多层服饰
      - 多重衣摆:秦朝女子服饰以简洁为主,一般不会穿有多重衣摆或复杂层次的服饰。这种风格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纺织技术限制有关,人们更注重服饰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2、华丽装饰
      - 金银珠宝:秦朝女子服饰上的装饰相对简单,一般不会使用大量的金银珠宝等贵重材料。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更是以朴素为主,只有宫廷贵族女子可能会在一些特殊场合穿着华丽的服饰。
      特定场合的礼服
      - 冕服:冕服是古代帝王和贵族在重大仪式上穿着的礼服,秦朝女子一般不会穿着冕服。这种服饰是男性贵族和官员的专属,女性并不参与正式的朝政和祭祀活动。
      总的来说,秦朝女子一般不穿裤子、复杂的多层服饰、华丽的装饰以及特定场合的礼服。她们的服饰风格以简洁、实用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
      秦朝女子服饰之所以简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政治因素
      - 统一制度的推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包括服饰制度。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国家形象,服饰风格趋向统一和简化,避免了以往各国服饰的多样性和繁琐性。
      - 法家思想的影响: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强调实用和效率,反对奢侈浪费。这种思想反映在服饰上,就是追求简约朴实,摒弃过多的装饰和繁复的设计。
      2、经济因素
      - 纺织技术限制:虽然秦朝纺织技术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以麻、布等材质为主,丝绸等高档面料尚未普及。这些材质相对粗糙,难以制作出复杂多层的服饰,因此服饰风格偏向简单实用。
      - 社会生产力水平:秦朝时期,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大多数百姓生活并不富裕。简单的服饰更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便于日常劳作和生活起居。
      3、文化因素
      - 儒家思想影响:秦朝虽然以法家思想为主,但儒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服饰应得体、适度,不过分追求华丽和繁复,这也促使女子服饰趋向简约。
      - 社会风尚:秦朝社会风气较为务实,人们更注重实际生活和生产劳动。在这种社会风尚下,服饰的实用性被放在首位,简约的风格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和价值观。
      4、军事因素
      - 受胡服影响:秦朝在军事上效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服饰风格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胡服的特点是简洁、便于活动,这种风格也影响到女子服饰,使其变得更加简单实用。

      【布料与技艺】
      中国古代衣服布料和针织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进步。
      (一)布料变化
      -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成为典型衣着。
      - 商周时期: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丝麻织物占据重要地位,能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等。
      - 春秋战国: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繁多,如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等。
      - 秦汉时期:衣料丰富,深衣得到发展,汉服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丝绸之路开辟,丝绸外传。
      - 南北朝:南朝纺织业进步,江南蚕丝业发达,麻织业持续发展,但南方丝织业仍不及北方。
      - 隋唐时期:丝织业进步显著,贡丝织品的地区增多,如河南、河北、江南等地。
      - 宋代:纺织业发达,官营与民营均有发展,民间丝织中心在四川、东南一带。
      (二)针织技艺变化
      - 新石器时代:出现踞织机(腰机),有了筒形后综,可形成自然织口,针织技艺萌芽。
      - 商周时期:针织技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作坊,丝织业成为突出部门。
      - 春秋战国:丝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麻纺织业也有发展,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
      - 秦汉时期:缫丝、丝织技术发达,采用提花织机,能织造出复杂的锦、绮、纹、罗。
      - 南北朝:针织技艺继续发展,官府丝织业拥有大量织工,民间织绢和织布普遍。
      - 隋唐时期:官纺织业形成完整体系,规模庞大,民营纺织作坊增多。
      - 宋代:针织技艺更加精细,纺织品精美,贡丝织品的地区增多。

      【颜色审美】
      夏商周时期
      「崇尚自然与等级象征」夏代尚黑,商代尚白,周代尚红。服饰颜色开始与等级制度相结合,正色(青、赤、黄、白、黑)被视为尊贵,间色(由正色混合而成)则地位较低。

      秦汉时期
      秦朝:「黑色为主流」秦朝以黑色为尊,黑色成为皇室的专属颜色,象征着权威和神秘。
      汉朝:「玄色与赤色并重」汉初崇尚玄色(深黑色),后改行火德,赤色(红色)成为主流。同时,绿色和白色也较为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多元与宽松」这一时期服饰颜色较为多样,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色彩制度有所发展,但等级观念相对宽松。

      隋唐时期
      唐代:「艳丽明快」唐代服饰颜色以绯红、明黄、绛紫、青绿最为流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

      宋朝
      「淡雅素净」宋代服饰颜色以淡雅为主,淡红、珠白、淡蓝、浅黄等颜色流行,反映了文人士族内敛含蓄的审美追求。

      明朝
      「鲜明华贵」明代服饰颜色讲究搭配,大红、宝石蓝、葡萄紫、草绿等颜色流行,色彩层次感强,体现了儒家“礼乐仁”的道德思想。

      【纹路审美】
      商周时期
      <神秘庄重>商周时期的服饰纹样以几何图案和动物纹样为主,如云雷纹、回纹、夔龙纹等,具有神秘庄重的风格。
      秦汉时期
      <古朴大气>秦汉时期的服饰纹样以云纹、龙纹、凤纹等为主,线条流畅,风格古朴大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
      <飘逸洒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出现了莲花纹、忍冬纹等宗教纹样,风格飘逸洒脱。
      隋唐时期
      <雍容华贵>隋唐时期的服饰纹样以花卉纹、动物纹为主,如牡丹纹、团花纹、联珠纹等,色彩丰富,风格雍容华贵。
      宋朝
      <清新雅致>宋代的服饰纹样以植物纹为主,如梅花纹、兰花纹、菊花纹等,风格清新雅致,注重写实。
      明朝
      <繁复精美>明代的服饰纹样以吉祥图案为主,如龙纹、凤纹、云纹、海水江崖纹等,构图繁复,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清朝
      <华丽繁复>清朝的服饰纹样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更加华丽繁复,出现了八宝纹、暗八仙纹等吉祥图案,同时满族特色的纹样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