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9、只有两个人的朋友圈(169) ...


  •   2015年3月24日

      17:05她发朋友圈:

      佛法之所以浩瀚、复杂、深奥,其真正原因,因为它是一个以智慧为导向、而非以伦理道德为导向的道,它非常强调了解实相。

      佛教中所有关于慈悲、非暴力的概念,其实是基于一个更伟大的智慧。

      处于正常状态的心,即是智慧。有三个因素可用来界定正常:见地、禅修与行为。

      伟大的见地即是: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相互依存,以及没有一个东西是整体。

      17:09他点赞。

      17:33她发朋友圈:

      阿育王时期之前,佛教并没有佛像或其他象征物,这应该是因为大家忙于思维见地。但于此末法时期,不知我们怎么发展出这样的观念:道必须是复杂的。我们要求复杂性,因此我们现在有许许多多复杂的道,比如观想、持咒等。

      无论如何,禅修是一项帮助你习惯见地的技巧。但它只是技巧,不是目标。道亦非目标。

      整个佛法的道有点像是洋葱,有一层层的皮,随着一层层地剥除,你最后会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佛教徒一旦明了这一点,会感到非常高兴,他们为自己免除了必须去发现里边有个什么东西的负担,比方说发现灵魂或某个珍贵之物。同样,免除这个负担——假如我们运气好会上天堂,运气不好就下地狱,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根据佛法此非正见。

      17:37他点赞。

      2015年3月25日

      09:59她发朋友圈:

      佛教的目标不是快乐,因为快乐是一个非常易变、无常的东西。

      当佛教徒说:希望一切众生快乐。这个快乐指的是了解实相,跟感觉无关。

      禅修是为了习惯我们已经建立的见地,行为是为了提升这个见地。

      我们有许多佛教行为,譬如禅修、观想、慈悲、布施等。根据见地,所有这些佛教行为可以概括为两点:反叛与优雅。

      反叛是为了不成为邪见的奴隶;优雅是因为身为一个佛教徒、一个懂得见地的人,你负有责任。慈悲是必须要有的,但自始至终你都应该记着:我正做着最蠢、最没用的事情。

      他没有回应。

      11:10她发朋友圈:

      为什么金刚经的内容如此难以接受?简单地说,是因为这部经说,整个佛法基本上就像一种安慰剂。修道基本上就是个骗局。除了佛教,没有别的修道会宣称自己是假的。

      即便我们所热爱的修道是一场骗局,它却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执著、束缚和串习,必须被斩断。

      你的嗔恨与地狱没有差别,不存在外在的地狱。由于没有与生俱来的嗔恨,因此以慈悲的修行之道去净化这种非本具的嗔恨,跟使用安慰剂没有什么差别。

      他没有回应。

      15:53她发朋友圈: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特质是般若——根本的智慧。其他的特质,比如布施、持戒、道德,都次于智慧。

      菩萨要有度化所有众生的发心,不只是鸟类、人类,而且所有众生,包括那些无想天的天神;同时菩萨一定要了悟,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可以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

      出离的标准定义是:了知执著是无用、无自性的,所以我们应该摆脱它们。

      19:32他点赞。

      16:51她发朋友圈:

      金刚经是最上乘的经典,自始至终都在教授大乘佛教的精华——空性。

      闻、思,尤其是修持无相佛的智慧——佛即是空,空即是佛,离于极端,就是切断或净化所有染污串习最强有力的方法。习气是造成我们外、内、密所有灾难的根源。

      大乘佛教中,空性为根,无相为道,无愿为果。

      一般的佛教徒,特别是大乘佛教徒,不是试图得到或建造什么,我们不需要得到,因为我们已经拥有。

      19:32他点赞。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