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0、只有两个人的朋友圈(170) ...


  •   2015年3月26日

      09:12她发朋友圈:

      金刚经的精华可被总结为能摧毁金刚的智慧。金刚是自我的象征,自我可以摧毁很多针对它的威胁,但它本身很难被打败,被毁坏,被消除。

      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应用;智慧则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关键点。

      根据金刚经,如果你有常识,你就不是个正常人。佛教徒们认为,诸如愤怒、嫉妒和傲慢等等烦恼,比酒更具毒害性,更有影响力。

      所有的烦恼通通来自于见地。我们这些可怜人一直处在饥饿状态,持续紧张,不管拥有什么都嫌不够。讽刺的是,这种紧张有助于经济;如果全世界人的不安全感由于这部佛经而消失,那么经济就会下滑。

      他没有回应。

      09:41她发朋友圈:

      相互依存的事实或相互依存的本质也是痛苦。不管什么东西,凡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才可以存在的,就叫依存。

      相互依存不是快乐,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为独立、民权、人权而争战。我们一直在找寻和渴求某种形式的独立,因而受苦。

      如果我们的希望必须依赖于别的东西才能实现,基本上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它,而我们痛恨无法控制的状况。所以,我们要控制周边的环境,而不被环境所控制,这就是我们所必须设立的确切标准。

      他没有回应。

      11:07她发朋友圈:

      这部经不仅能从根本上切断迷惑和痛苦的因,还能增长福德。福德意即能力,意味着我们的真我可以自由地表现出它最大的潜力。什么是能力呢?就是觉得自在,无障碍,没有被剥夺或缺乏什么。

      当我们读诵和思维这些经典的意义时,它破除整个有关相对能力的概念。渐渐地,我们会看到世俗生活毫无意义,我们开始要求得越来越少,需要也越来越少。但这并不像那些禁欲苦行的修行者,痛苦地否认基本需求。

      11:30他点赞。

      11:23她发朋友圈:

      不公平这个词,实在是一个没有多少福德财富的人的措辞。这只能夺取可以随处舒服地安坐、感激所拥有的任何东西的能力。

      道德经谈到不要改变,只是接受一切存在的事物。这真是了不起的概念和表述。什么都不要做,不要改变,不要造作,不要度量,随它去。可是,儒家一来,就有了偏好,紧张,规矩,爱面子,耻辱,等等。

      最接近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概念就是禅定。

      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你必须愿意付出一些牺牲,你应该跟随一位老师。

      11:30他点赞。

      15:50她发朋友圈:

      安住当下基本上是说,无论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安住在那上面,只是与它共处。

      我们理当安住在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上,丝毫不带判断地看着它,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西方极乐世界与去西方毫无关系,它是指我们所有二元分别的参照点像太阳一样完全落下去,这才是最庄严的佛土。

      宗萨说他去看过心理医生,因为童年时的阴影一直在影响他。他真的是很坦诚,佛法不是万能的,而且也很难真的达到佛的境界。不过,能够觉醒一点,总比一直沉溺于种种欲望习气中要好。愈来愈感觉佛法比较适合我,不知道是因为宗萨的诠释还是佛法确实如此?

      从书中能感觉到宗萨的学识渊博,但他总说自己并没有证悟,连菩萨初地也没有证得,讲解佛法只是他的工作。

      欣赏他的坦诚,并没有因此对佛法失去信心。既然是智慧的道,就不需要强求,知识可以学习,智慧却不是光靠学习就能得到的。

      15:56他回复:解悟、证悟哪个都不容易[呲牙]

      16:05她回复:是滴,宗萨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他不道貌岸然,真实坦荡,让人乐于相信他所说的[愉快]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