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 二十二、备忘录1005:时空稳定协议的签订 ...
-
十月的风已经带了凉意,实验室的窗户却常开着——林砚说通风好,能让思路更清晰,沈知行便每天早上提前来,把窗边的实验台擦干净,再在旁边放一件薄外套,怕风大着凉。
这天上午,国际时空物理协会的代表带着“时空稳定协议”草案来实验室。林砚去门口接人时,沈知行正在调试新到的信号分析仪,手里却攥着林砚的保温杯,等对方回来时,刚好能喝到温的。
“这是基于‘守忆’模块技术制定的协议,”协会代表把草案放在桌上,指着其中一条,“核心是建立全球时子探测数据共享平台,避免因技术壁垒引发时空观测风险。”
林砚坐下时,指尖碰到了桌下的外套——是沈知行悄悄放的,布料带着阳光的暖意。他没提外套的事,只是翻开草案,目光落在“数据安全”章节:“共享平台需要设置分级权限,避免核心技术泄露,我们可以提供‘守忆’模块的基础算法,但关键参数得保留自主调整权。”
沈知行把保温杯递过来,刚好插在林砚手边的空隙里,然后接过草案的另一部分:“另外,协议里得明确时空观测的安全阈值,上次我们遇到的五级波动,必须作为最高预警标准,避免其他实验室冒险突破极限。”他说话时,指尖无意识地把林砚面前的草案往中间推了推,让对方看得更清楚。
协会代表点头,拿出笔在草案上标注修改意见:“你们提的这两点很关键,之前确实没考虑到不同实验室的技术差异。”讨论间隙,代表注意到沈知行手边的实验日志,随手翻了两页,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忍不住感叹:“你们的实验记录真是细致,连每次波动的天气都标了。”
林砚顺着看过去,那页日志是去年冬天记的,当时沈知行感冒了,却还是坚持记录到凌晨,字迹比平时轻些,却依旧工整。他没说“他那时候发着烧”,只是轻声解释:“天气会影响实验室的温湿度,对时子轨迹有细微影响,记下来能减少数据误差。”
沈知行没接话,只是把自己碗里的坚果推到林砚面前——是早上特意剥的,知道他最近整理协议草案费脑子,需要补充能量。林砚拿起一颗坚果,指尖碰到沈知行的指尖,两人都没说话,只是默契地继续和代表讨论协议细节。
下午协议初稿确定时,窗外已经飘起了小雨。林砚送代表出门前,沈知行把伞递过来——是两把长柄伞,林砚的那把伞柄上缠着防滑胶带,是去年他说伞柄滑时,沈知行悄悄缠的。“路上慢,”沈知行只说这三个字,却看着林砚走到雨里,才转身回实验室整理协议副本。
林砚回来时,头发梢沾了点雨珠。沈知行没说“你淋湿了”,只是把提前热好的姜茶放在桌上,然后把协议副本按页码排好,放在林砚常用的文件夹里:“协会说下周正式签订协议,到时候需要我们去总部一趟,我已经订好了高铁票,是靠窗的位置,你可以路上休息。”
林砚喝着姜茶,暖意从喉咙滑到胃里。他没说“谢谢你记得我喜欢靠窗”,只是翻开文件夹,在协议副本上补充了一行小字:“建议在签订现场设置‘守忆’模块演示区,让更多人直观了解技术原理。”沈知行凑过来看,立刻点头:“我明天联系器材组,把演示用的迷你探测仪准备好,你负责写演示流程。”
晚上整理资料时,林砚发现沈知行的笔记本上,除了协议的修改意见,还记着一行小字:“带林砚常吃的那家面包,高铁上吃。”他没提看到了这句话,只是把自己整理的演示流程里,“模块参数讲解”部分标了重点,方便沈知行明天和器材组沟通。
雨还在下,实验室的灯亮着,暖黄色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沈知行在画演示区的布局图,林砚在写演示流程,偶尔抬头对视一眼,无需说话,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们没说“我为你考虑了很多”,却在订车票时选靠窗位,在递伞时选缠了胶带的柄,在准备姜茶时算好温度——这些细碎的关心,像“守忆”模块稳定时子那样,悄悄稳定着彼此的生活,也支撑着他们共同推进的事业。
临睡前,沈知行把林砚的行李箱放在门口,里面已经放好了厚外套、感冒药和充电器;林砚则把沈知行的眼镜布放在他的背包侧袋里,知道他看图纸时眼镜容易脏。他们都清楚,签订协议不是结束,而是全球时子研究协作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需要一起面对的事——但只要还能这样,在细节里藏着对彼此的在意,在事业里并肩前行,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行李箱上。他们的情谊,就像这月光,不耀眼,却足够温柔,足够坚定,能陪着他们走过每一个研究的日夜,也能陪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属于科学与理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