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二十一、备忘录0901:论文的后续与传承 ...
-
九月的第一天,《国际量子物理期刊》发来消息,说他们的论文被评为“本月热点论文”,还附上了一份全球研究者的引用数据——短短一个月,已经有十七个国家的实验室引用了他们的研究,其中包括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所在的团队。
林砚是在整理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时看到消息的,他没立刻告诉沈知行,只是把数据截图保存下来,放在了对方的电脑桌面上——知道沈知行今天要给本科生上“量子物理导论”的课,不想让他上课前分心。
中午沈知行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叠学生的笔记,脸上带着欣慰的笑意:“今天课上,有个学生问‘守忆’模块能不能用在量子计算机上,思路很灵活。”他把笔记放在桌上,看到了桌面上的截图,眼里瞬间亮了起来,却先拿起林砚手边的水杯,摸了摸杯壁:“水凉了,我给你换杯热的。”
林砚没阻止,只是把自己整理好的“高维观测初步数据”推过去:“引用数据里,有五个团队提到想合作做量子计算机的稳定实验,我们可以挑两个基础好的,先试试。”
沈知行端着热开水回来,把水杯放在林砚面前,然后坐在他旁边,翻看着数据报告:“我看德国那个团队不错,他们在量子计算机稳定性研究上有经验,而且上次研讨会,他们的代表也提过想合作。”他说着,指尖在报告上圈出一个数据,“这个‘高维信号衰减率’,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优化,说不定能应用到量子计算机的信号传输上。”
林砚“嗯”了一声,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温刚刚好,是他喜欢的温度。他没说“谢谢你记得我的水温”,只是把德国团队的资料从抽屉里拿出来,放在沈知行手边:“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我们很契合,我已经把初步的合作方案写好了,你看看有没有要改的。”
沈知行接过方案,看得很认真,偶尔会在旁边标注修改意见。林砚则在一旁整理学生的实验报告,看到有份报告里的公式推导错了,他没直接改,而是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问号,又附上一张写着“提示:双频共振的相位差计算”的便签——他知道沈知行喜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也跟着保持这个习惯。
下午,科研处的张老师打来电话,说有几个大三的学生想来实验室做课题,希望他们能指导一下。挂了电话,沈知行看着林砚:“我们可以带两个学生,让他们从基础的时子轨迹观测开始,慢慢接触‘守忆’模块。”
林砚点头,从柜子里翻出两套全新的实验日志本——是上次研讨会后特意买的,封面印着时子的图案。他把日志本放在桌上:“让学生用这个记日志吧,上面我标了重点观测项,他们入门会快些。”
沈知行看着日志本上熟悉的标注字体,心里一暖——知道林砚是怕学生走弯路,提前花了一晚上整理的重点。他没说“你费心了”,只是把日志本收起来,然后拿出自己画的“学生实验指导图”:“我把观测仪的操作步骤画成了图,学生看这个会更直观,你看看有没有漏的。”
两人一起完善指导图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两个学生,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参考书。看到他们,学生有些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林老师、沈老师,我们是来……来申请课题的。”
林砚和沈知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沈知行起身,把椅子拉出来让学生坐,然后从保温袋里拿出两个苹果——是早上林砚带来的,说学生可能会来,特意多带了两个。他没说“特意给你们准备的”,只是把苹果递给学生:“先坐,我们慢慢说。”
林砚则把整理好的重点资料递给学生,声音温和:“课题从时子轨迹观测开始,有不懂的可以随时来问,日志本记得每天写,我们会定期看。”
学生们拿着资料和苹果,眼里满是激动,连声道谢。送走学生后,实验室里又恢复了安静。沈知行看着林砚整理好的资料,突然开口:“我们以后可以多带些学生,把时子研究的方法传下去。”
林砚点头,把自己的实验日志推过去——上面记录了两年来所有的实验细节,包括失败的尝试和改进思路:“等我们把高维观测的课题做得更成熟些,就把这些日志整理成教材,给更多学生参考。”
沈知行没说话,只是伸手握住林砚的手——指尖相触时,两人都笑了。他们没说“我们要一起做一辈子研究”,也没说“我们要一起培养更多学生”,却都清楚彼此的心意:他们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下去,想让更多年轻的科学家接过接力棒,继续探索时空的奥秘;而这一切,都要和对方一起完成。
傍晚的时候,两人一起锁了实验室的门。夕阳的余晖落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沈知行手里提着学生留下的参考书,林砚手里拿着那本写满了实验细节的日志本。他们没牵手,却走得很齐,偶尔会互相提醒“前面有台阶”“慢点儿走”,语气平淡,却满是关心。
路边的玉兰花树已经结出了小小的果实,风一吹,叶子沙沙作响。他们知道,自己的研究或许不会立刻改变世界,但只要能为后来者铺一块砖、搭一座桥,只要能和彼此一起,把科学的火种传下去,就足够了。他们的情谊,藏在每一次数据核对、每一本日志、每一杯温度刚好的水里,无需言说,却比任何誓言都更长久;而他们的理想,也会在这份默契与坚守里,化作照亮未来的光,指引更多人走向探索时空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