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二十三、备忘录1231:年末的实验室与未来 ...
-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实验室的窗外积了薄薄一层雪,探测仪上的“守忆”模块指示灯,依旧稳定地亮着绿色。
林砚早上来的时候,沈知行已经在整理全年的实验数据。桌上放着两杯热豆浆,是从学校门口那家老店买的,林砚的那杯少糖,沈知行的那杯多放了黄豆——他们喝了两年,老板早就记熟了口味。“数据快整理完了,”沈知行抬头,把豆浆推过去,“等会儿我们把今年的成果汇总一下,写进年度报告里。”
林砚接过豆浆,指尖碰到杯壁的温度,刚好不烫嘴。他没说“谢谢”,只是把自己带来的年糕放在小锅里加热——是沈知行喜欢的甜口,昨晚特意在家蒸好的。“年度报告里,要把学生的课题进展也加上,”林砚一边搅动锅里的年糕,一边说,“两个学生的观测数据已经能独立分析了,明年可以让他们参与合作项目。”
沈知行点头,在数据表里加了一列“学生课题进度”,笔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行:“2025年计划带四名新学生,开设‘时子基础实验’选修课。”他说话时,目光扫过林砚的手——因为常年碰实验器材,指关节有些发红,便起身去抽屉里拿了管护手霜,放在林砚手边:“洗完手记得涂。”
林砚“嗯”了一声,把蒸好的年糕盛在两个碗里,每个碗里都放了三颗红枣——知道沈知行最近整理数据费眼,红枣能补气血。两人坐在实验台前,一边吃年糕,一边核对数据,偶尔有学生发来消息问问题,林砚负责回复,沈知行负责在旁边补充细节,配合得像一个人。
下午,国际时空物理协会发来邮件,说基于“守忆”模块技术的全球时空监测网络,已经在三个大洲搭建完成,第一批监测数据将在明年初共享。沈知行看着邮件,眼里满是欣慰,却先把空调温度调高了两度——林砚怕冷,刚才吃年糕时,指尖还带着点凉。
“监测网络搭建好,就能提前预警时空波动了,”林砚把邮件转发到实验室公共邮箱,然后打开年度报告的文档,“我们明年可以重点做高维时空信号的解读,说不定能解开之前发现的‘重复频率’之谜。”
沈知行走到他身边,看着屏幕上的报告大纲,伸手把林砚身后的靠垫往上垫了垫——知道他坐久了会腰疼,特意找器材组要的靠垫。“我已经联系了李院士,”沈知行轻声说,“他同意明年和我们一起做高维信号解读,还会带他的团队来协助。”
林砚转头,看到沈知行的发梢上沾了点雪花——刚才去器材组拿靠垫时,应该是在雪地里走了一趟。他没说“你冻着了吧”,只是把自己的保温杯递过去:“里面是热的红糖姜茶,你喝点暖暖身子。”
沈知行接过保温杯,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散开。他没说“你想得真周到”,只是把自己整理好的“高维信号初步解读方案”放在林砚面前:“里面标了几个关键频率,我们可以先从这些频率入手,和李院士的团队分工合作。”
傍晚的时候,学生们来实验室送新年贺卡,每张贺卡上都画着时子的图案,还有他们手写的感谢:“谢谢林老师、沈老师教我们做实验,我们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做研究不放弃。”林砚把贺卡一张张收好,放在专门的盒子里,沈知行则把学生们带来的苹果,一个个擦干净,放在实验台的角落——寓意平安,也想让实验室多些生气。
送走学生后,实验室里安静下来。沈知行把全年的实验日志按日期排好,放进档案柜里,最上面放着他们第一次捕捉到时子的日志,封面已经有些磨损,却被保存得很好。林砚则把“守忆”模块的最新参数,抄在一张卡片上,贴在探测仪旁边——方便明年学生来做实验时参考。
“明年会更忙吧?”林砚看着窗外的雪,轻声问。
沈知行走到他身边,和他一起看着雪景,手里拿着刚才学生送的贺卡:“会忙,但也会更有意义。”他顿了顿,转头看向林砚,眼里满是温柔,“而且,和你一起忙,就不觉得累。”
林砚笑了,没说话,只是伸手握住沈知行的手。两人的手都带着点凉,却能给彼此温暖。他们没说“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却把对彼此的在意,藏在热豆浆、甜年糕、护手霜和靠垫里;把对科学的坚守,写在实验日志、年度报告和合作方案里。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实验室的灯却亮得温暖。探测仪里的时子轻轻跳动,“守忆”模块的绿灯,像一颗不会熄灭的星星,照亮着他们并肩的身影。他们知道,未来还会有无数个这样的日夜,还会有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但只要彼此还在身边,只要还能一起为了理想努力,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因为他们的情谊,早已超越了言语,融入了每一次实验、每一份数据、每一个平凡却温暖的瞬间;而他们的理想,也会在这份坚守里,继续照亮人类探索时空的道路,一年又一年,直到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