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茶语传情 ...
-
月光漫过茶馆的木窗棂时,苏砚刚把最后一只茶盏擦干收进柜里。林珩正对着那摞炒茶笔记逐页翻看,指尖偶尔停在泛黄纸页上的墨痕处——有些是周老茶师记录的火候诀窍,有些是随手画的茶树修剪草图,边角还留着年轻时阿坤批注的小字“今日试炒,涩味稍重”。
“你看这儿,”林珩把笔记推到苏砚面前,“周老茶师记着六十年前和张奶奶家阿坤一起改良‘雪芽’的法子,说要让茶香里带点蜜韵,得等春茶刚冒尖时采。”苏砚俯身细看,纸页间还夹着片干枯的茶叶,浅绿的叶脉依稀可见,像是还藏着当年的春阳。
这时,柜台后的旧木箱忽然传来轻微的碰撞声,是那两只拼在一起的白瓷茶罐。张奶奶白天离开前特意把它们摆得端正,红漆山茶的纹路在暖灯下发着柔亮的光。苏砚伸手摸了摸罐身,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储物架上取下个布包,里面是她前几日在古镇老手艺铺订做的木架——专门用来托着这对茶罐,旁边还留了小格子,正好能放下那只刻着“雪芽”的竹勺。
“明天把木架装在画旁边吧,”苏砚把布包放在桌上,“让茶罐、画、勺凑成整整齐齐的一套,就像周老茶师说的,少一个都不圆满。”林珩点头应着,目光落在留言册上新添的那行字上,忽然笑出声:“咱们也该写点什么,不然倒像少了份见证。”
两人凑在灯下,林珩提笔写下“茶罐归位,故事续章”,苏砚在旁边画了片小小的茶叶,笔尖刚落,门外就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是镇上开杂货店的李婶,手里提着个布袋子,掀帘进来就说:“刚听张奶奶说你们这儿添了宝贝,我特意煮了锅红薯,给你们暖暖身子。”
布袋子里的红薯还冒着热气,甜香混着茶馆里的茶香漫开来。李婶凑到墙边看那幅画,指着画里的周老茶师笑:“这老爷子看着就面善,张奶奶说他炒茶的手艺一绝,下次春茶开采,咱们可得跟着去云南见识见识。”苏砚笑着应下,给李婶倒了杯凉透的普洱,又把桌上的炒茶笔记递过去:“您看这个,都是周老茶师的心血,以后咱们茶馆说不定还能学着炒回‘雪芽’。”
李婶翻着笔记,忽然指着一张照片说:“这不是阿坤嘛!当年他总来我店里买糖,说要给张奶奶哄孩子。”话刚说完,窗外就飘起了细雪,零星的雪花落在窗纸上,晕开浅浅的白。苏砚起身关窗,看见月光下的雪片轻轻落在茶馆门口的老槐树上,枝桠上还挂着去年冬天客人系的红绳,一晃一晃的,像在和雪花打招呼。
“雪天最适合煮茶了,”林珩把红薯分给苏砚,“明天咱们把周老茶师寄来的普洱煮上,再把笔记里的故事整理整理,写在小卡片上贴在画旁边,客人来了就能自己看。”苏砚咬着红薯,甜意从舌尖漫到心里,点头说:“还要把那只竹勺摆在木架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都知道,一勺茶叶里藏着多少念想。”
夜深时,雪下得大了些,茶馆的灯却依旧亮着。林珩把整理好的笔记放回纸箱,苏砚正对着木架比划位置,两人偶尔低声说着话,声音混着窗外的落雪声,轻得像怕惊扰了时光。柜台上的茶罐安安静静地立着,红漆山茶在灯下愈发鲜活,像是在等着明天太阳升起时,再听新的故事,再闻满室的茶香。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古镇裹着层薄雪,银亮亮的。苏砚和林珩刚把木架钉在墙上,就看见张奶奶踩着雪走来,手里提着个保温桶,笑着说:“师傅让我给你们带了刚煮好的‘雪芽’,说让你们尝尝,是不是当年的味道。”
保温桶打开的瞬间,清鲜的茶香扑面而来。苏砚倒了杯,浅绿的茶汤里飘着细小的茶叶,入口是淡淡的清甜,还带着点阳光的暖意。张奶奶看着墙上的木架,伸手摸了摸茶罐,轻声说:“阿坤要是还在,看见这些,肯定高兴。”
正说着,邮局的老王又扛着个包裹来,是周老茶师寄的茶树籽。“师傅说,让你们在茶馆门口种上,等明年春天发芽,咱们这茶馆就也有云南的茶香了。”张奶奶把茶树籽递给苏砚,眼里闪着光。林珩蹲在门口,小心翼翼地把籽埋进土里,苏砚在旁边浇水,雪水混着清水渗进泥土里,像是在给茶树籽许下一个春天的约定。
路过的客人看见这一幕,都停下脚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凑过来问故事,茶馆里又热闹起来。张奶奶坐在靠窗的位置,捧着“雪芽”茶,慢慢讲着周老茶师种茶树的趣事;苏砚忙着给客人添茶,偶尔指着墙上的画和木架,说起茶罐团圆的故事;林珩则在留言册上添了新的字迹:“雪落埋新籽,春来盼茶香。”
阳光穿过薄雪,落在茶馆里,暖得像要把冰雪都融化。茶罐、画、竹勺、笔记,还有刚埋下的茶树籽,都在这暖意里静立着,像是在说:时光还长,故事还多,那些藏在茶香里的暖,会陪着每一个等待的人,直到下一个春天,直到更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