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谢大人可千万别误会。”文曲星看谢清脸色不对,赶忙道,“李某所说当然是我家胡王爷了。”
这胡老六本是个猎户,后来失手伤了县令的小舅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地上了梁山,没成想后来竟成了建宁一带最大的山匪头子。胡老六啸聚山林五六载了,历史虽没冲天将军马大脚来得悠久,声势却更为浩大,最近可能是听了手下某位狗头军师的话,居然在个荒山野岭里称起王来。
谢清心里这才稍稍有了底,幸好这是胡王爷不是梁王爷,要是天子的亲哥也一撸袖子去当山匪了,那他八张嘴都不够解释的。
文曲星把神色淡淡的谢大人、抖若筛糠的曹大人,还有那一百多军士一并“请”上了山。谢清跟着他在山里左拐右拐,不时便到了一座山寨前。
这山寨看似简单,实则依山而建,正当谷口,地势险要,前面有一条河沟,上面架着一座吊桥,山墙与河沟之间则插满了荆棘。后面的的山坡上,数十箭塔隐藏在树丛中,不细看根本瞧不出来。山匪们自营寨中进进出出,少说也有千百人的模样。
这架势不像山匪,倒有些一方诸侯的味道了。
他刚下马,还未带细想,胡老六便从宽阔的堂屋里迎了出来。这人不像京城的王爷一般肥头大耳,也不像边疆的王爷一般骨瘦如柴,却是个身长八尺的精壮大汉。
拿刀子混出头的人好像总对读书、入仕这类事有点儿执念,马大脚如此,胡老六也是如此。他不仅自封了个王爷,特地请人按律给自己手下一帮子狗头军师按了头衔,比如刚刚那位文曲星,他的官名和谢清在京时如出一辙——侍讲大夫。
他也不知道一群山匪有什么好侍讲的,讲什么?讲哪家抢来的鸡好吃么?
谢清听着那群文武百官的官兵,脑子有点懵。他本以为这胡老六军需齐备,山寨闭塞,不是个枭雄也是个豪杰,现在看这心胸,也不过只是个厉害点儿的冲天大将军。
胡老六只以为谢大人惊讶于他的虎狼之师,神色不禁又缓和几分,一面令人把曹参军和一百条软脚虾安排去吃酒,一面把他迎入堂屋坐着:“谢大人自京城远道而来,在下未及时出迎,还望谢大人恕罪!”
谢清心里总算明白为什么昨天桓悦一下子就看出他笑得不真诚了,他看着胡老六一张紧绷着的脸,冷冷道:“明人不说暗话,有事不妨直说。”
胡老六大笑一声:“哈!我就喜欢谢大人这样畅快的!那本王就直说了。”他川剧变脸似得收
了笑,“希望大人不要剿匪。”
谢清怀疑自己耳朵出了毛:“你说什么?”
胡老六义正词严:“希望大人不要剿匪。”
“你觉得可能么?”谢清站起身,“若只是这些话要说,那么谢某先行告辞了。”
他正打算往外走,门口两位喽啰用火铳把他重新“请”回了位子上。
胡老六在一旁不轻不重地斥骂一声:“混账,拿枪对着谢大人成何体统?还不快收回去!”他说着,又从怀着摸出个玲珑精致的琉璃壶递给谢清,“谢大人先别急着走,瞧瞧这个再说。”
谢清打开瓶塞轻轻一嗅,一股馥郁的香气自瓶内传来。那味道浓得恰到好处,就像只无形的手在勾着人鼻子,令人还想吸第二次、第三次。
他脸色登时变了:“长寿膏!”
这长寿膏与火铳一样,也是个禁品。火铳伤人身子,长寿膏伤人心神。闻一日则浑身清爽,乐如神仙,好不快活;闻三月则毒发成瘾,口不能言,耳不能查,鼻不能闻,目不能视;闻一年则如那坟中枯骨,两眼暴突,五脏皆焚,模样如地狱厉鬼,尤为可怖。
好在这害人的玩意儿二十多年前便先于火铳禁掉了。虽说禁是禁了,可到底不是那能用来谋权篡位的东西,法令管得不严,近年民间勾栏瓦舍也常有流通,于黑市中更是千金一求。谢清听说江南有位沈姓的富豪,对这长寿膏嗜好成瘾,砸了大把银子进去,最后倾家荡产,落得个投水自尽的下场。
胡老六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正是。这么一小点儿的长寿膏,谢大人可知能卖出多少钱?”
谢清从牙缝里挤出四个字:“十两白银。”
胡老六竖起大拇指:“谢大人果然博学广知啊!”他又颇为惋惜地摇了摇头,“可谢大人不知道的是,这么一点儿长寿膏,在林邑国却只要一两白银便够了。”
谢清咬着牙根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胡老六毕竟粗人出身,并不具备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那种察言观色的能力。他见谢清不露声色,哪知道是气得说不出话,还以为是快要被自己说通了:“林邑国近十来年都不大景气,这金钱却得紧。本王不才,也就只想做些个小本生意。他们出货,咱们出力。谢大人若是肯通融通融,这每九两么,我都给您留他个二两。”
他也曾听过张文通那句“屁股擦干净点儿”,可他看来,现成的商机摆在眼前,有什么比白花花的银子还重呢?
因此他也理解不了,在有些人心中,生灵社稷,重于泰山。
谢清闭了闭眼,居然罕见地露出一点笑容——被气笑的。他这么冷淡的一个人,除了骂人的时候,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胡老六手底下一群狗头军师都摸不清谢清底细,胡老六更看不出来他是气笑的了,只当自己又买了位郡守,一面暗自欣喜,一面骂张文通那老东西小心眼儿。
“好。”谢清依旧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样子,他料自己若是直接答应,这胡老六或许会起疑,便伸出三根手指头,装模做样地讨价还价,“但我要这个数。”
胡老六人本来就憨,走到今天全靠手里头那几把不知道哪儿抢来的火铳,现在见谢大人一脸严肃地和他探讨分赃问题,顿时笃信这谢大人是真想和自己做生意,乐得睁不开眼。曹参军正在一旁哆哆嗦嗦地吃着酒,不一会儿就见这胡王爷满脸堆笑地送谢大人出了门。
“大人,”待文曲星把他们送回山下后,曹参军凑到谢清跟前,犹犹豫豫地问,“您……胡老……王爷,胡王爷没对您做什么吧?”
谢清深吸一口气:“胡王爷高瞻远瞩,让我长见识了。”
胡老六的确让谢清长了不少见识,一则是,就凭他现在手里那点儿官兵,在山匪面前根本不够看的;二则是,宁州官场这滩浑水比他想的要深得多。
藏锋,藏锋,他一路上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字,以至于见到桓悦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快魔怔了。
梁王外出云游,常不在家。桓悦见到他不禁愣了一下:“敬之?何事?”
谢清这才回过神儿来。他先是生硬地扯了一堆不知道从哪儿搜刮到的毛皮,“巧妙”地把话题带入到酒上,然后为自己昨日的混账话道了歉,接着就哑声了——谢大人打娘胎出来就没求过人,“求你别打小报告”这样的话压根儿就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
最后还是桓悦心有灵犀,他摆摆手:“哎,敬之所言也是有理,这有何可上奏的?我不也曾妄议了梁州诸位大人么?你我即有共醉之谊,大可不必在意这些。”
谢清也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正想赔礼道歉,就听到桓悦说:“我见谢大人来时心事重重,恐怕想得不止这些。我身无才学,惟望宁州百姓安康,若是有帮的上忙的地方,敬之可尽管畅所欲言。”
谢清纵使再不近人情,总也有苦闷的时候。他见这梁王府清贫节俭,不像是聚财之地,便叹了口气道:“乐谦可知长寿膏一事?”
桓悦没急着说话,他以手沾茶,在桌上写道:“隔墙有耳。”
三周后,桓启在养心亭接到了建宁郡守的密奏。他只需一眼,便认出这么气人的信百分百出自谢清的手笔。
谢大人对火铳只字不提,只是在信上细细地阐述了宁州长寿膏与山匪的乱状,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他生硬的拍马屁技巧:先以古时明君为例,点出天子无福民遭难,国君有德民安乐。接着表示,虽然现在大晋朝别的地方是挺太平的,但宁州实在是有点儿远,所以百姓还在遭难,不如您给我派点儿兵过来让我剿匪,让大家感受感受您的德行呗。
这马屁一巴掌拍到了马腿上,桓启当场给气乐了,给谢清派了两百人,让他凑合着过吧。
这两百人的领队正是秦端。
秦端是天兴府大将军的二子,生得星目剑眉,丰神俊朗,举手投足间都有一派王孙贵胄的风流潇洒。或许得益于越国公府与大将军府之间的那个狗洞,二人性格不像,儿时关系意外地不错。秦端虽为将门之后,一张嘴却堪比鹩哥,两人比邻而居了十六年,倒也没把谢清烦死,实乃西京一大奇事。
后来秦少将军跟着他哥一道去了并州,两人见面次数骤减,书信却还一直往来——直到谢清被打发到了建宁。
从并州写信寄到宁州,少说也要十天半月,要是再遇上点儿恶劣天气,那花上一个多月也是常有的,等收到回信黄花菜都凉了。
秦少将军觉得这样过个几年,日理万机的谢大人可能连自己长什么样儿都忘了,便趁着述职的机会,自己请缨去了宁州。他见天子只管点两百兵,却没说点什么兵,便从自家麾下退了役的燕云铁骑中选了两百精兵,一口气跑到了建宁。
这谢清一大早正在府中洗脸,忽然觉大地微微震颤,远方传来阵阵轻雷,心中正纳闷是不是地震。乐遥便慌慌张张闯了进来:“大人,秦,秦,秦……”
“地震就算了,怎么连你也震。”谢清拍着他的背为他顺气,“慌里慌张像什么样子。”
“秦,秦,秦,”乐遥又磕巴了好几下,“秦少将军来了!”
这回轮到谢清地震了,他把手里洗脸布一扔,披头散发就跑了出去。
两年不见,如隔春秋。
秦端本是个毛毛躁躁的半大小子,两年间蹿得老高。他常随军出征,眉目深邃,自有种方刚血气,既英挺又不失风流,当真是芝兰玉树、天之骄子。
他带着一众军士在门口站着,见谢清红着眼眶,上上下下地打量他,不禁心神一动,却听这没良心的道:“居然是天兴府军,皇上居然给我派了天兴府军!”
天兴府历史悠久,建国至今一直姓秦。倘若这天兴府大将军仅仅是个虚职,倒也未必是国之栋梁,可天兴府大将军手中却恰恰捏着大晋朝压箱底的主力:燕云铁骑。
这燕云铁骑是大晋的立国之本,也是中原历朝历代以来唯一能正面硬抗胡人熊狼鹰三旅的重甲骑兵。这支军队以九尺良驹为骑,上覆镔铁重甲,每匹马之间均以活动锁链相连,散则成沙,聚则如洪,千军万马一同冲锋,便有排山倒海之势,无坚不摧,无往不利。平日里燕云铁骑常备者四万人,负责北疆各州布防,另有一万老兵驻守西京,而这五万人皆由天兴府将军直接调度,可以说是只识将军,不识天子。
在大晋朝,与天兴府大将军斗智斗勇已成了每位天子的必修课。皇帝忌惮他,却又不得不用他。当今天子桓启也不能免俗,于是便派了他的同母弟燕王桓朔驻守并州,充当他的眼线,替他紧紧地盯着燕云铁骑。
闹半天令谢大人感动的不是他秦端大老远跑来他,而是见自己手底下带了一干军士,觉得剿匪有望。
谢清,不愧是你!
郎有意,妾无情。秦少将军见谢清脑瓜跟以前一样,木得能劈下来当柴烧,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他两年没见,心里想得不行,一肚子话临到舌尖,又被谢清给堵了回去,一时很不满意,嘴上便跟着拾掇起他来:“你可拉倒吧。凭你那挖苦人的语气,皇帝没发你两败流民就不错了。的亏皇上旨意下在我这儿,这天兴府军分明是我给你点的。我这么乐于助人,还累死累活地把人给你从西京带来,你居然也不问我一声,当真是白眼狼中的白眼狼……”
“怎么?”谢清显得有些诧异,“我那奏折写得不得体么?”
“怎么?你还以为你写得很得体?”秦端也很诧异,“我们都以为你写成那样是故意气皇上的!”
谢大人见自己绞尽脑汁想出的马屁竟然适得其反,一时间也说不出话了。他瞧着秦端一副的青云得志模样,想到他这两年横刀跃马颇有建树,又看到自己如今谪守边疆焦头烂额,一时慨然。
可即便是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直言不讳,还会触怒天颜,还会回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拍了拍秦端坐骑的脖颈,摸到一手湿热的汗,这才良心发现:“你们来的路上有遇到山匪么?”
“那种连个队都不会列的垃圾玩意儿,我们一路上遇到了三次,根本成不了气候。”秦端点头道,“你要能把是他们山寨的位置告诉我,我有把握领着这两百人将他们一个个连根拔掉。”
谢清捋了一会儿那马长长的鬃毛,不紧不慢道:“有些人有火铳。”
秦端的脸色沉了下来。他正要说什么,就见谢清冲他一笑:“但我有办法。”
谢清不笑时要人命,笑起来也要人命。虽说他平日里为人严肃,但奈何出身名门,腹有诗书,这么一笑倒颇具文绉绉的书卷气,既带着文人的风雅,又有顽童般狡黠,让人移不开眼睛。
“我的个亲娘啊。”秦端脸色一下子从脖根红到耳朵尖,他赶紧背过身去,暗暗想道,“这哪怕是他要上刀山,我也不得不从啊!”
没两天,全宁州都知道天子从京城派了天兴府军给谢大人做保镖。谢大人得了这两百人后似乎没想着剿匪,而是调了十个人到自己府上,又调了五十多人在宁州界内巡查,好像皇上给他派的不是军士而是保姆。暗地里,他用天兴府军渐渐顶替了原先府内一干仆从,又令那五十多人轻装简从,明面上是巡查,实则一出城后便化整为零,四处打探,旁晚再重新列队回城。
宁州无战事,百姓久闻天兴府大名却未尝一见,现在活蹦乱跳的秦少将军亲自领着天兴府军在校场晨练。虽说只有百十人,却个个龙精虎猛、气宇轩昂,在旁边儿曹参军那五百人的衬托之下显得尤为矫健,引得围观群众连连叫好。
胡老六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大骂谢清这狗东西不讲信用。他正要带着人去找请徐烨前来商议对策,便接到了谢大人的一封信。
他拆开信,只见上面单单二字:“四两”。
感情谢大人上奏请人在门口吼几嗓子,就是为了和他讨价还价。胡老六愤恨地把纸一摔,骂了一声:“奸商。”心却放了下来。
旁边儿文曲星见了道:“王爷,我看这谢清不喜形于色,城府深得很啊!您素来光明磊落,一片君子之心,可别被小人……”
“这有啥的!本王手下少说也有个两千兵马,管他天什么府的,就那点儿人还敢和本王叫板?”胡老六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去库里数出个数,夜里偷偷送姓谢的府上去,让他带着那秦什么东西的走远点儿,别天天拿根葱头当菜刀。”
文曲星不敢怠慢,赶紧数了银子,亲自给谢大人送上门去。他在郡府门口等了许久,却不见有人来为他开门。
他心中奇怪,正欲再敲敲门,锐利的刀锋悄无声息地贴上了他的颈项。
“转过身来,跟我走。”身后那人低低地道,“要敢出一声,就取了你的小命!”
文曲星哆哆嗦嗦地转过身去,吓得浑身一震——他身后不知何时已站满了人。那些人身着轻甲,面缠黑巾,正一动不动地站着,如同夜幕下一只只伺机猎食的鹰。
是夜,天兴府军第一次对山匪伸出了利爪。
胡老六却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只觉得自己今晚着实背运,先是打翻了张文通送的墨海,再是右眼皮一直跳个不停,最后和自己的三娘娘缠绵时还扭到了腰。他怒气冲冲挥退三娘娘,便听到侍郎来报:“王爷,西仓失火,咱长寿膏烧着了!”
这长寿膏内含油脂,是易燃之物。胡老六浑身一震,心痛得像是在滴血:“烧着了多少?”
“整个西仓全烧了!”
胡老六暴跳如雷:“哪个狗娘养的东西这么不小心把库房少了?”他一面骂,一面赶紧披上衣服出门察看。只见西侧火光冲天,刘将军正指挥一众喽啰救水,忙得焦头烂额。平日里这群山匪手握着几杆火铳,又有坚实的壁垒,一个个都懒散惯了,遇事哪儿还有什么纪律,整个山寨乱作一团。
胡老六正在痛心,东边又传来嘭的一生巨响。身边儿的侍郎呆滞道:“那是火药库……”
他眼前一黑,这才意识到家里是进贼了。
火药库的爆炸来得太过猛烈,山寨内烧成一片火海,平日里那点儿水根本不够用。刘将军无奈,只得令人放下吊桥,从河沟里取水。
此刻,秦端领着人正埋在山寨外的树丛里,他见山匪下了吊桥,正欲领人冲进去,却被身旁的谢清按住了肩。他不解地望去,就见谢大人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别急,等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