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5、可以触摸到你的时差 ...
-
白青泠抱着厚厚的艺术理论书,匆匆穿过校园的石板路。她的帆布包里塞满了刚刚从图书馆借来的触觉艺术研究资料,还有一份即将寄往江市的特殊礼物。
“白同学!”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她。是艺术教育系的安娜教授,一位银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太太,“正好遇到你,关于你那个触觉绘本的项目,我有些新想法。”
白青泠停下脚步,有些呼吸局促:“教授请说。”
“为什么不做一个双向的项目呢?”安娜教授的眼睛闪着光,“既帮助灵羽的视障儿童,也连接你们家乡的孩子们。我们可以做一个文化交流式的触觉艺术交换。”
这个想法让白青泠心跳加速。她立即想到许晚棠和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想到两个大洲、两种文化通过触觉艺术产生的奇妙碰撞。
“我需要和国内的合作伙伴商量一下。”白青泠努力保持镇定,但声音里的兴奋藏不住。
“当然。”安娜教授微笑着拍拍她的肩,“我很期待看到你们的合作成果。”
白青泠几乎是跑着回到宿舍的。她迫不及待地拨通许晚棠的视频电话,甚至没注意到江市那边正是深夜。
视频接通后,屏幕那头的许晚棠睡眼惺忪,头发乱蓬蓬地翘着:“青泠?出什么事了吗?”
“我有一个绝妙的主意!”白青泠激动地讲述安娜教授的建议,完全没注意到许晚棠强忍呵欠的表情。
等她说完整個计划,才发现许晚棠已经靠在枕头上快要睡着了。 “你……”白青泠突然意识到时差问题,声音顿时小了下去,“我是不是吵醒你了?”
许晚棠揉揉眼睛,努力让自己清醒:“没关系,这个想法很棒。具体要怎么做?”
于是,在江市的深夜和灵羽的清晨,两人开始策划这个跨国触觉艺术交换项目。白青泠负责理论框架和灵羽这边的执行,许晚棠则负责江市特教学校的实践部分。
“我们可以让两边的孩子通过触觉样本交换,感受不同文化的质感。”白青泠一边说一边快速记录,“比如灵羽的特色纺织品,江市的传统植物染布……”
许晚棠已经完全清醒了,她拿出床头柜上的素描本开始画草图:“还可以加入声音元素。录下两边的环境声,雨声、市集声、学校的铃声……”
“对!触觉和听觉的结合!”白青泠兴奋地补充,“我可以去录灵羽早市的声音,那些商贩的叫卖声很有特色。”
她们聊了整整两个小时,直到灵羽的上课铃响起,江天的天空也开始泛白。
挂断视频前,许晚棠突然说:“等一下,我给你看个东西。” 镜头晃动了几下,对准了工作室的墙面。那里贴满了白青泠寄来的触觉样本和设计图,每一件都细心地标注着来源和用途。
“看,”许晚棠的声音带着笑意,“你的灵羽,已经在这里有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白青泠感觉心头一暖,轻声说:“等我回去,要把整个工作室都变成这样。”
项目正式开始后,两人变得更加忙碌。白青泠穿梭在灵羽的各个文化场所,收集具有当地特色的材质样本;许晚棠则带着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创作代表江市的触觉艺术作品。
一个周日的下午,许晚棠正在工作室整理孩子们的作品,视频请求的提示音响起。接通后,画面里的白青泠站在一个喧闹的市场里。
“听!”她把手机举高,让许晚棠能听到灵羽早市的声音——商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还有某种陌生乐器的旋律,“这是灵羽最传统的市场,我在找合适的材质样本。”
镜头切换到一个布料摊位,白青泠抚摸着一块织有特殊纹样的布料:“这种花纹是灵羽特有的,象征着雨水和丰收。我想寄一些给小雨,她一定能通过触觉读懂其中的故事。”
许晚棠被这个想法打动了:“我们也准备了给灵羽孩子们的礼物。小敏带了一包江市的泥土,她说想让远方的朋友摸摸她家乡的味道。”
“泥土?”白青泠惊讶地重复。
“嗯。”许晚棠微笑,“她说泥土里有江市的雨,江市的阳光,还有江水的气息。”
两人都被小敏纯粹的诗意打动了。白青泠当即决定,要在项目中加入“家乡的泥土”这个主题。
随着项目推进,两边的联系越发紧密。许晚棠经常在深夜接到白青泠的视频电话,分享最新的发现;白青泠也习惯了在灵羽的清晨收到江市孩子们创作的触觉艺术作品。
有时她们会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争执。比如关于如何表现“距离”这个主题,白青泠主张用抽象的材质组合,许晚棠则认为应该用更直观的方式。
“孩子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感知的东西,”许晚棠在视频里坚持,“太过抽象会失去触觉艺术的意义。”
“但艺术需要留白和想象空间,”白青泠难得地不退让,“太过直白反而会限制感知。”
这样的争论往往会持续很久,直到其中一人找到妥协的方案。而每次解决分歧后,她们的项目都会变得更加完善。
一个月的努力后,第一批交换作品终于准备寄出。许晚棠带着孩子们精心包装他们的触觉艺术盒,里面有用植物染的布料、录有江市声音的音符,还有小宇那包珍贵的泥土。
视频那头,白青泠也展示了灵羽这边的准备成果:传统织物样本、当地特色材质的触觉板、还有录有灵羽声音的音频文件。
“想象一下,”白青泠轻声说,“当江市的孩子触摸这些灵羽的布料,当灵羽的孩子聆听江水的声音……”
“就像我们在触摸彼此的城市。”许晚棠接上她的话,眼中闪着光。
寄出作品的那天,两个城市都下着雨。白青泠站在灵羽的邮局前,看着包裹被收件员贴上国际邮件的标签;许晚棠则在江市的邮局,轻轻抚过包裹的表面,仿佛能透过纸箱感受到远方的温度。
晚上视频时,两人都有些感慨。 “没想到我们真的做成了。”
白青泠轻声说,“跨国触觉艺术交换,听起来像是很专业的艺术项目。”
“因为有你啊。”许晚棠微笑,“还有那些孩子们,她们的感知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敏锐。”
她们聊着项目的每个细节,回忆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突然,白青泠想起什么似的说:“对了,我给你寄了个私人包裹,应该比项目材料晚几天到。”
“是什么?”许晚棠好奇地问。
“秘密。”白青泠难得地卖关子,“等你收到就知道了。”
几天后,许晚棠果然收到了一个来自灵羽的包裹。打开层层包装,里面是一本手工制作的触觉日记。每一页都用不同的材质制作,记录着白青泠在灵羽的每一天。
有一页贴着灵羽的银杏叶片,旁边写着:「这里的银杏和江市的一样金黄,但触感更粗糙一些。」
另一页嵌着一小块灵羽的特有石材,注释是:「灵羽的石头,想你时摸到的温度。」
最后一页是一块柔软的蓝色布料,像是从某件衣服上剪下来的。
旁边写着一行小字: 「这是我睡衣的衣角。睡不着的时候可以摸摸看,就像我在你身边。」
许晚棠抱着这本触觉日记,感觉距离突然变得不再遥远。她立即拨通视频电话,却发现白青泠那边正是深夜,手机显然被设置成了勿扰模式。
于是她改发消息: 「日记收到了。原来你这几个月摸了这么多东西,难怪手指都变粗糙了。」 「PS:衣角有你的味道,栀子花混合着灵羽的雨气。」
第二天清晨,她收到白青泠的回复: 「因为想让你也触摸到我的世界。」 「PPS:才没有变粗糙,我每天都有好好护手霜!」
许晚棠笑着收起了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