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5章 ...
-
对赵昭平来说,温庭笙不过就是只养不熟的白眼狼。
这么说是有点难听,但事实就是如此。
赵昭平与温庭笙结婚时,温家早已落魄。
温庭笙如今的衣食住行都是赵昭平在打点。
甚至连带着他的小情人的衣食住行和保姆,也是赵昭平养着的。
温庭笙花着她的钱,想踹掉她,这难道不是白眼狼的行径吗?
赵昭平对温庭笙这个人早已经看透了,是真没什么舍不得,但她不想离婚不想失去温庭笙太太这一身份,还是因为温庭笙大记者、大作家、大翻译家的妻子的身份好用。
这个身份让她在商海中受益匪浅,不仅可以少很多桃色绯闻,多一些橄榄枝;背后的冷枪暗箭也会有所忌惮,民众口碑上也有天然的光环,受益匪浅。
赵昭平生意做得挺大的。
她有船,大船。
她还有大马港口的停泊执照,这在沪城万金难求。
她能搞来紧俏的洋货,包括西药。
大半个沪城的商人,都和赵昭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生意往来。
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更喜欢被人称为赵老板,但不了解的人,都是称呼她温太太的。
但“赵老板”的名气,仅仅在上层的官员商人里大家都知道。
温庭笙不一样,沪城的大街小巷随便找个人,几乎都认识温先生。
每天沪城日报出炉,大家都要找找看有没有温先生的文章,没有的话,当天销量都要少一些。
白眼狼温庭笙虽然人品不咋地,但学问是真的。
他很会写文章,笔头有力,大家都是认的。
要不,当初,也入不了赵家的眼。
当初他留洋回国不久,一篇《与母书》就风靡了沪城。
文章问世,令见者无不眼眶湿润,当日的《沪城早报》旋即售罄,两度加印,乃至月余后,仍有人求购当日报纸。
文章写的是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老套故事。
温庭笙却硬生生地写得直击人心,让人潸然泪下。
他写的是少年的自己为让母亲扬眉吐气,远渡重洋求学,在国外因国势衰微被欺辱,回国后想要大展拳脚却发现母亲病重垂危,已无机会看到他未来展翅高飞了。
那句「儿弱,母为儿忍辱;儿强,无人可欺母,跪尽三千寺,唯求母安康」说尽了所有母子情。
那些天,人们见面打招呼都会问:“你看过《与母书》了吗?你儿子给你读了《与母书》吗?你给你母亲读了《与母书》吗?”
可见温庭笙文章的感染力。
后来,又一篇《奴》,传遍沪城。
写的是A国奴隶在中国的故事,A国废除奴隶制后,黑奴因为跑得快,被中国商人雇佣,跟着中国商人到中国打工,看到雇主家中的中国奴仆跪久了,哪怕废除了卖身契也学不会站起来,便嘲笑对方天生奴性。结果有一次给老板送东西跑慢了,直接被商人一枪打死。
警察局的人草草结案为自杀。
这世上所有人都不记得黑奴,只有他嘲笑过的奴来祭拜他。
结尾只有一句突兀的「束缚奴的从来不是那纸卖身契」,却引人遐想得紧。
读者就立马想到刚发生的洋马枪杀案:在沪城大富豪歌厅卖唱的南洋姑娘,深夜从行驶的汽车上跳车,后被车上的人用枪击而亡。
跑夜车的黄包车司机,卖宵夜的馄饨铺老板,和铺子上正吃馄饨的三两客人都看到了。
警方结案为思念家乡自杀,目击者也全都改口。
文章发酵后,警察厅重审案件,然后,牵扯出了青帮的二把手,帮他开了五年车的司机落网。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枪多贵啊,一个司机,哪能买得起枪;一个司机,没有指令哪来的胆子开枪杀人。
但起码,开枪的人进去了,有凶手了,不再是自杀结案了,那之后,青帮几乎不敢在市区随意动枪了。
总归是有用的。
后来,温庭笙一篇接一篇地写,脍炙人口的文章可真不少。
他很会以小见大,总是能在简单的小事中领悟总结出深邃智慧与人生至理。
所以他的文章特别受欢迎,哪怕是最普通的人,哪怕不识字,只要别人读一遍,也能听懂,理解,并共鸣。
读者称呼他“温先生”。
温先生是个见不得黑暗不公的人,常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现象直言批判,从不孝不悌到官商勾结,从赌钱抽大烟到卖儿鬻女,皆是他笔下鞭挞的对象。
有人在席间笑称温先生是“阎王桌边判官笔”。
当时同席有一位因纳妾被温先生撰文痛斥的文盲先生,气呼呼地言道:“那可真是好大一挺笔杆子,那骂人电话比机枪的子弹还密”。
此后,沪城的商人政客背地里都称温庭笙为“大笔杆子”。
所以赵昭平在外做生意,只要说是温庭笙的太太,别人对她也都尊重些,认真些,生怕被“大笔杆子”一通扫射。
不然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在外面做生意,混在男人堆里,总会有些人以为她是靠身体发家的。
虽然即便是温太太,依旧有人觉得她在外面不干净。
但至少不敢明说,在公众场合也不会有人敢骚扰。
谁也不想成为那个“开枪的司机”。
她当然知道,别人对她的好态度,是忌惮温庭笙,是怕对她出手后她给温庭笙吹枕头风,温庭笙耍笔头在报纸上写些文章,坏了他们的生意。
其实,哪怕没有温庭笙,赵昭平的生意,也是做得的。
人无我有,本就是她最大的优势。
但赵昭平求稳。
她的时间很珍贵,她不希望耗费太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上。
比如拒绝狂蜂浪蝶或不怀好意的人,或者和别人证明自己的立场,目的。
她觉得温庭笙太太这个身份极为好用。
她也一直注意维护着“温先生”的好名声。
花了这么多时间经营好名声,就是为了该用的时候,她可以无所顾忌。
好在温庭笙其实是很好点着的炮仗。
从前和棉纱厂合作的时候,那边想卡要好处,赵昭平和温庭笙吃饭时,下属便来汇报了这个棉纱厂的老板如何黑心发国难财,雇佣童工,□□女工的事。
她忧心如何能既帮助到这些女工,又不让这位老板继续鱼肉员工。
第三天的沪城早报就刊登了血棉纱的文章。
半个月后,黑心老板被警察抓了,没多久就吃枪子了。
棉纱厂一时无主,几百工人没了收入来源,“温太太”接下了这烂摊子,为了弥补自己丈夫文章引起的官司,也为了保护这些女工。
“温太太”一战成名。
此前大家也就是担心“大笔杆子”会不会为太太出头,后来知道真的会,大家也就歇了占赵家商行便宜的主意。
赵昭平也从来有分寸,和她合作,一定有赚,只是可能不会大赚特赚,只能少赚一些。
后来,赵昭平还挑上了,看不上眼的,贴钱找她合作她也不干。
沪城世家们大多是无论背地里多少腌臜事,面上都是体面规矩的,所以大部分和赵昭平的合作都还挺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