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6章 ...
-
建元三年,正月十五。
今日是元宵佳节,宫里张灯结彩,晚上还有元宵家宴。陈太后娘家人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入京收田租,盘家产,每年盘点后的账簿和一部分私银,就交由陈太后的侄女,衡阳侯夫人陈昭卿带入宫中送给陈太后,今年也不例外。
衡阳侯夫人一早就出现在仁寿宫门口,陈太后才起身,刚准备用早膳,就听到周姑姑前来禀报。
“她这么早就来了?既然来都来了,那就一起进来用早膳吧。”
衡阳侯夫人陈昭卿容貌艳丽出众,年轻时,陈太后本想把她许配给定王,可惜定王已在封地定亲。后来,陈太后又从一众年轻权贵里挑中了衡阳侯世子刘正民,就把陈昭卿嫁到了衡阳侯府中,从此,陈家和衡阳侯府就成了亲家。
“臣妇给太后请安。”陈昭卿今日穿了一件淡紫色小袄配素色马面裙,衬得容貌更加的娇艳。
“你怎么来的这么早,用早膳了吗?”
“回姑母,还未用早膳呢。我想着早些把今年的账簿和银两送给姑母过目,也就顾不上吃早膳了。”
“你啊,都嫁人好些年了,还是小女孩脾性。那陪姑母一起用点吧。”
“是。”陈昭卿搀扶着陈太后往偏殿走去。
“阿卿,今年家里情况怎么样?收成还好吗?”
“回姑母,田产和绸缎庄都与往年无异,但漕运,就有些问题了。”
“漕运如何会出问题?”
“去年水患纷扰,码头的生意多少都有些影响。这户部查得还紧,这不都派人到码头查探情况去了嘛。”
“那这账簿,你们可得仔细着点,不要节外生枝啊。”
“您放心吧,侄女心中有数。哦对了,您一定不知道,这户部派下来查账的,是谁吧?”
“这朝堂政务上的事,后宫一向不干预,哀家也不过问,是有什么问题吗?”
“姑母,这朝堂之事咱们是不能干涉,但是这后宫,您可是最大的,有事不还得您做主嘛!”
“这怎么又牵扯到了后宫,哀家都给你说糊涂了。”
“哎呀姑母,户部派出去的,是个员外郎,姓杨。”
“姓杨?”
“嗯,侄女听说,他是寿安宫那位的侄子。”
“什么?杨氏的侄子?”
“是啊。寿安宫那位才出冷宫多久啊,就把侄子安插进了户部,还跑来查咱们陈家的账,这不是有意针对咱们陈家嘛。”
陈太后一听,这件事与杨废后有关,顿时气得将汤勺拍在了桌上,“岂有此理!她还真当哀家好欺负吗?”
“可不是吗?侄女一听,原是那样的关系,可不就得早早入宫,向姑母禀告。这杨家明显是有备而来,我们也得早做准备才是。”
“好,哀家知道了。”
当晚,陈太后将一封密信交由心腹太监,连夜送出了宫。
杨承志接到户部核查漕运账目的公文,便准备动身出发去往江南。临走前,他进宫拜见了杨废后,杨废后只是叮嘱了他路上注意安全,就让他出宫了。
从京城去到江南,旅途遥远,如果是走水路,最快也要一个多月。杨承志本就是受命核查漕运账目,他干脆在每个口岸停靠时,下船上岸走走,了解当地船舶进出和漕运财政税收的情况,记录在案,也好方便回去后给各地账目留个核对依据。
这日傍晚,船停靠在了苏杭交界处的长平镇,杨承志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和盘缠,背起行囊,正准备下船。他刚打开舱门,就见前方突然伸出一柄匕首,直抵他的喉咙。一个黑衣蒙面人从门后闪到他的面前,把他逼回了船舱内。进到漆黑的室内,杨承志原想问清楚黑衣人的意图,可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见那黑衣人伸手在他眼前洒出一片白色粉末,杨承志猝不及防吸入粉末,意识渐渐地迷糊起来。
朦胧中,他感觉自己应该是躺在了地板上,隐隐约约又看到有个模糊的人影正在翻看他的行囊,好像还有其他人在往船舱内浇着什么东西,好像那几个黑衣人互相说着,“交代”、“活口”、“复命”什么的,最后,他眼皮实在撑不开来,脑子迷迷糊糊的,彻底陷入了昏迷。
当杨承志恢复一些意识时,他觉得眼皮尤其沉重,费力挣了好久,才勉强撑开一条缝。他好似还呆在船上,晃晃悠悠漂浮着,晕晕乎乎之时,他又陷入了沉睡。
杨承志再次醒来,是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给唤醒的。他睁开双眼,意识渐渐清醒。他转头环视四周,发现自己睡在一间竹屋中,屋内干净整洁,陈设简单。他起身走到屋门口,满眼皆是翠绿的竹子,隐隐还有水流声传来。他绕着竹屋兜了一圈,屋子被一片茂密的竹林环绕,清新静谧。竹屋占地并不大,但功能倒是非常齐全,除了他刚刚躺着的那间屋,还有一间书房和几间客房,几间房内打扫得一尘不染,他心想,竹屋主人应该是个讲究的人。
后厨的水缸里盛满了清水,杨承志舀了一瓢喝下,冷冽爽口,还带有一丝清甜。灶台旁有一筐新鲜蔬果,墙角的柴火堆放得整整齐齐,看来,这竹屋的主人生活规矩,重视细节,生活习惯颇为严谨,能把竹屋建在此处,多半是个不受世俗烦恼的世外高人吧。
杨承志想去室外走走,他离开了竹屋,向着水声的方向走去。不多时,他便穿出竹林,来到一片小溪地,他环顾四周,视野十分开阔,头顶上的太阳光穿透山谷,照射在溪面上,泛出粼粼的波光,还有一群群小鱼畅游在小溪中。置身这山林间,偶尔一阵微风吹来,惬意又舒适。杨承志蹲下身,掬起一捧清水扑到脸上,无比清凉。稍待片刻,他就转身回了竹屋。
他刚走到竹屋门口,就见一个布衣少女在屋前急得团团转。少女见他回来,眼前一亮,跑上前说,“你终于醒了。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一来就没见到人,还以为你被抓走了。”
杨承志看到这个陌生姑娘冲着自己喊话,还有些不明就里,难道这小姑娘就是他以为的“世外高人”?
他疑惑的开口,“姑娘,你是这个竹屋的主人?”
“我不是。我只是来帮忙的。这个屋子是徐大哥造的。”小姑娘的下巴向他抬了抬,“你也是徐大哥给扛回来的。”
“扛”这个字,其实杨承志不太想接受,总感觉自己像是一头被捕到的猎物,被人扛回家中。而且这姑娘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总觉得神情中是带有点轻蔑的。杨承志清了清嗓子,问到,“敢问姑娘,此地是何处?”
“这里是青州啊。”
“青州?”杨承志惊讶地重复道。
“没错,是青州。”
杨承志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觉醒来,居然会身处青州。他实在是搞不明白,在长平镇口岸,那艘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些人为何要迷晕他?那个徐大哥又是何人?为何带他来青州?杨承志想弄清楚的事情太多了,他一头雾水,站在原地满脸不解和纠结。
布衣姑娘见他站在那里,半天都不说话,拉着他的衣袖就往竹屋里走,“你快回屋躺着吧,才刚醒过来,别又倒下去了。”
杨承志先是被这姑娘的主动大胆给吓了一跳,盯着她拉着自己衣袖的手直看,不停想挣脱,奈何这姑娘力气甚是大,他居然都无法摆脱出来,只能任由对方抓着自己往前走,看来这边城的姑娘与京城的姑娘确实大不相同。再听听她说的话,什么叫“别又倒下去了”?难道他在这姑娘的眼中,就这么弱不禁风吗?
“姑娘,姑娘,有话好说,在下自己会走。”杨承志边挣扎,边对那姑娘好言相劝。
“没事,我拉着你,你放心吧。”
“这,不好吧。这男女授受不亲。”
小姑娘古怪的回头打量了他一眼,说,“你不算。”
不算?什么不算?不算男人?杨承志一时无言以对,敢情这姑娘真把他当成是捕来的猎物不成?杨承志既无语又气结。
刚被拽进屋内不久,杨承志便等来了竹屋的主人。来人四十岁开外,身形挺拔,虽穿着布衣,但却明显看得出来,是接受过诗书教习之人。又从小姑娘的话中,他猜想,他应该也是个习武之人。杨承志打量着来人,那人也气定神闲,任他打量,眼神坚毅,毫不退缩。
最后还是小姑娘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无声试探,“徐大哥你总算回来了,阿爸都叨念了好久。”
“姚城主又想喝百果酿了吧?等下我跟你一起回山上。”
“好啊。”
“咳。”杨承志轻咳一声,提醒两人他的存在,“那个,我…”
还没等杨承志开口,小姑娘先截了他的话,“哦,那你也一起去吧。”
“啊?”这下杨承志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阿兰,你别逗他了。他刚醒,应该有好多话要问吧。”
后来在三人的谈话中,杨承志知晓了救他回来的人叫徐正阳,豫州人氏,平时在江南和青州之间往来。此处是青州的蒙金山城,那姑娘是山城主的女儿姚兰。徐正阳会救杨承志,是因为杨承志遇袭那日,他正好也在那艘停靠在长平口岸的船上。出事那晚,徐正阳在船舱内闻到了火油的气味,出舱查看时,发现船舱一处起火了,他立即冲进舱内,救出了昏迷的杨承志,就把他带回了青州。
“我与徐兄此前并不认识,徐兄为何不是把我放在岸上的客栈,而是带回这偏僻的青州?”
徐正阳听到此处,掏出了一封书信,交给杨承志。“因为这是李慎的意思。”
“我二叔?”
李慎,陵安侯府嫡次子,当朝礼部侍郎。
老陵安侯是先帝在位时,有名的边境将领,数次击退来犯的鞑靼流寇,曾率铁骑深入鞑靼腹地,斩杀鞑靼部将领,被先帝封为陵安侯。都说虎父无犬子,可老陵安侯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他的军事天赋和魄力。世子李存孝从小娇生惯养,纨绔成性,是京城有名的风流权贵,而次子李慎,为人正直低调,善作诗赋,很得穆宗器重,入仕后一路升至礼部侍郎。后来,李存孝继承了陵安侯之位,侯府却日渐没落,空有爵位,军权早已旁落。
其实,陵安侯府的没落,除了李存孝个人不争气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杨废后。老陵安侯是杨废后的表舅,李存孝、李慎与杨废后同辈,李家与杨家,名义上是表亲,但实际关系并不亲近,更何况后来发生了废后事件,李家更是避之不及。但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李慎。
李慎从小就十分仰慕杨家的治学严谨,喜欢与杨废后幼弟一同辩学悟理,畅谈诗词歌赋,两人表面上疏离,但私下关系甚好,李慎入仕后,经常借着入宫之便,对冷宫中的杨废后颇多照拂。杨家人丁凋零,杨废后幼弟又早逝,只留下了杨承志一人,李慎私下对这个侄儿也是疼爱有加,教导良多。徐正阳会出现在船上,正是受李慎所托,让他一路上保护杨承志的安全,一旦遇到威胁杨承志性命的事,就带他远离京城。
杨承志展开了徐正阳递来的信,信上内容并不多,只是简单地告诉他,杨废后虽出冷宫,但危险依然存在,歹人借户部核查账目一事,要置他于死地,绝杨家之后。京城现在已经得到他葬身火海的消息,今后他不可再回京城。徐正阳是李慎多年老友,这个人绝对能够信得过,也会帮助他妥善安排好一切。他在青州,要重新开始生活,他们叔侄二人会再有相见的一天。
自此,杨承志虽心有不甘,但他再也没有回到过京城。他听从了李慎的安排,跟着徐正阳在蒙金山住了下来。杨承志斯文有礼、博学多识,很是受到蒙金山城主的喜爱,便邀他在山里做了教书先生,专门教授蒙金山山民和孩子们读书习字。杨承志欣然接受了邀请,每日里的生活虽然平淡,却十分快乐,他喜欢山民的善良质朴,山里的孩子们也喜欢温和风趣的杨先生。
杨承志来到青州的第三年,娶了蒙金山城主的女儿,姚兰。两人从一对欢喜冤家结为恩爱夫妻,也成为了蒙金山的一段佳话。婚后第四年,他们的孩子出生了,杨承志为儿子取名为廉,小字沅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