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7章 ...

  •   建元二十六年,立秋。
      穆宗驾崩。
      京城的秋天,气温开始降下来了。穆宗皇帝的驾崩,使得整个京城又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悲伤萧瑟中。
      穆宗是个百姓爱戴的好皇帝,他在位时,亲贤臣,远小人,保边境二十多年不敢有来犯之敌,保百姓安居太平,开创了又一盛世。老百姓纷纷感念穆宗皇帝厚德圣恩,各家各户都自发在家门口挂上了白灯笼和白幡,穿上孝服,京城所有市集均闭市两个月。
      德胜门外,一队队挂着白幡的车驾快速入城。这些都是接到讣告诏命后,赶来京城吊唁祭拜的皇室宗亲和地方官员。宫里,陈太后、张皇后、太子、公主和宗亲、大臣们都换上了斩縗丧服,行哭丧哀礼,在先帝灵堂哭灵、叩拜。
      半月后,先帝大殓,葬入康陵。
      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后,朝堂政事由内阁暂代处理,但新皇登基的事情,必须赶紧摆上日程。
      穆宗皇帝对感情十分专一,后宫只有张皇后一人,帝后育有一子二女,但长女南平公主幼年早夭,只留下了太子和元平公主二人。太子从小聪明好学,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可最大的问题,是太子今年才十岁,心智也未成熟,根本无法独立处理政务。有官员上书,提议由张皇后垂帘听政,内阁三大臣辅政,待皇帝十六岁时归还政权,再由皇帝亲政。
      内阁三大臣联合六部尚书共同商议,觉得此方法可行,便集体上书请张皇后垂帘听政。可张皇后以不得违背“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为由,不愿直接垂帘听政,将皇帝当成一个摆设,但她可以尽己所能,给皇帝提供建议,辅助皇帝做决策。朝堂之事,还是要多听内阁和六部的意见。
      内阁三大臣是穆宗在世时,亲自选拔提任的,六部尚书又是直接由穆宗掌管,都是辅助穆宗的老臣,是国之肱骨,国之栋梁。内阁与六部多次商议后,最终决定听从张皇后的意思,新帝执政,由张皇后与内阁、六部共同辅政。
      半个月后,惠帝登基,改年号为泰安。
      泰安四年,青州晋王府请旨,为晋王世子木屏完婚。晋王世子与宸安伯之女范玉敏,由先帝赐婚,但因国丧,婚期只得往后延期3年。如今,国丧之期已过,希望能够促成这段佳缘。
      惠帝将晋王妃的意思禀明了张太后,张太后立即表示赞成。这是先帝定下的婚约,张太后也是乐见其成。于是惠帝下旨,由司礼监和礼部共同择吉日,护送范玉敏到青州完婚。
      惠帝陪张太后正在慈宁宫中用午膳,宫人来报,宁阳郡主前来向太后问安。
      “快,快让她进来。”张太后一听是宁阳郡主来了,心情大好。
      宫人打起门帘,只见一个素白色的窈窕身影走入室内,向惠帝和张太后恭敬行礼。
      张太后赶紧起身,拉起宁阳郡主的手,坐到自己身边,又命人添了一副碗筷,让宁阳也一同用膳。
      “母后最喜宁阳姑姑,每次姑姑一来,母后必定心情大悦。”惠帝见张太后高兴,有感而发。
      “依臣女看,是太后爱热闹,一家人陪在身边,太后才欢喜。”宁阳郡主轻声说到。
      “本宫见到你们啊都高兴。这一眨眼你们都长大咯。”张太后转向近侍方姑姑,说,“去把午膳送来这里,今日孩子们陪我一起用膳。”
      “是。”
      饭后,惠帝和宁阳陪着张太后又说笑了一阵,宁阳命宫人将新造的首饰呈了上来。
      “宁阳郡主做的首饰真是精巧。”方姑姑拿起一支鎏金梅花簪,递给了张太后。
      “太后往日里都不喜太繁琐的装饰,所以臣女特别以梅花为题,制了五款形态简洁的梅花簪,梅花品行高洁,与太后正相衬。”
      “宁阳手巧,构思也很有新意。先帝在世时,也多次夸奖,命银造局多向宁阳讨教技艺。”
      “只要太后喜欢就好。臣女有时不循常理,做出来的发饰,还担心会被嫌弃呢。”
      “宁阳姑姑的手艺,朕亦有所耳闻。姑姑喜爱四处游历,见多识广,所思所想自然不同寻常。”
      “谢陛下赏识。”
      惠帝又坐了片刻,便回勤政殿去读书了。太后向宁阳聊起了晋王世子与宸安伯之女的婚事,感慨这是新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喜事,要好好筹办。待太后歇午觉之时,宁阳出了宫。
      乾安门旁,宁阳的车驾已等候多时。婢女秋慈见她出宫后,便扶她上车,让车夫起驾回京城的郡主府。
      宁阳一上车坐定,便立刻松懈下来。“每次进宫,都太累了。”她向秋慈指了指肩膀,“快给我捶捶。”
      秋慈边偷笑,边给宁阳揉起了肩。“郡主一进宫,就要端起架子,奴婢看着都觉累。”
      “可不是!一入宫门深似海,这多少双眼睛盯着呢。每说一句话,每走一步路,都要好好思量,就怕行差踏错,万劫不复。”
      “您可是先帝和太后最宠爱的郡主啊,都还颇多顾虑,其他人可怎么办。”
      “所以你看这宫里的人,都是一板一眼,规规矩矩的。我不也得学他们那样嘛。”
      “真是难为了我的好郡主。”
      “对了,今天太后说,玉敏姐姐的婚事已经定下了,宫里着司礼监和礼部尽快安排送嫁。之前我给姐姐做的那套冠饰,可终于派上用场了。”
      “那可太好了。范县君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是要嫁去那偏远之地,以后想家了,回来也不方便。”
      “我听说,青州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要不,趁着这次给姐姐送嫁,我们也去青州吧。”
      “郡主你又要出远门啊?”
      “怎么了吗?”
      这时车外传来一个敦厚的男声,说道,“郡主,青州地处偏僻,要不要先告诉王爷?”
      “容青,你这话逻辑不通啊。就算父王知道了,青州不还是地处偏僻,他知道与否,也没差。”
      “卑职的意思是,请王爷加派人手,保护郡主。”
      “不成不成,那不就是来监视我的嘛。我们跟着送嫁的队伍走,有兵部护送,不会出问题的。”
      宁阳回府后,亲自将送给范玉敏的冠饰送去了宸安伯府。范玉敏见到这套精美华丽的冠饰,激动不已,但想起即将离开从小生活的伯府和京城,离开亲人和闺中姐妹,又不禁伤感起来。宁阳陪着她叙了会儿话,就回府了。
      几日后,礼部送嫁的车队载着新娘子和丰厚的嫁妆出发去了青州。宁阳带着秋慈,做男装打扮,同侍卫容青、容黎,轻车从简,只留足够的盘缠和衣物,也一同出发去青州。
      宁阳一行人跟着送嫁队伍,走的是官道,很安全。兵部知道那是郡主府的车驾,也不做阻拦,任由他们跟着。半个月后,队伍终于到了青州晋王府。
      礼部、兵部和司礼监都下榻在青州行省官驿,宁阳在晋王府的不远处找了间客栈住下,平日里她带着秋慈和容青、容黎走街串巷,游山玩水。遇到喜欢的新奇物件就记录下来,她也爱逛首饰铺子和小摊,看到喜爱的就都买下来,每天都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容青曾问起回京之事,可宁阳正乐不思蜀着,“青州果然是人间仙境,我还没玩够呢,不打算回去。”
      范玉敏作为代嫁新娘,住在青州巡抚府中,每日除了试吉服,试新妆,就是学王府礼仪,学为妇之道,既忙碌又无趣。宁阳有时会给她带些好吃的,也会给她讲些自己的游玩经历,惹得她羡慕不已。
      “京城贵人们只知道,宁阳郡主从小受皇恩沐泽,展天家威仪,高高在上。可他们又怎会知道,真正的宁阳郡主天性洒脱,不受束缚。”
      “姐姐,人活一世,贵在无忧。我也只是不想常常自苦罢了。”
      “你真的愿意抛开一切,追求无忧的生活吗?”
      “如果有朝一日,我又有机会抛开这一切,我一定义无反顾,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十天后,晋王世子与宸安伯女完婚。礼部在完成大婚之礼后,打算离开青州,启程返京。就在众人准备行囊车驾之时,青州却连着几日降下倾盆暴雨,昼夜不停歇。连当地人都说,从没见过雨下得这么大,这么急。礼部与司礼监商议后,决定等天放晴后再启程回京,可还没过两天,青州各府都来报,多地河水上漫迅速,河口决堤,多个州府被淹。离青州府最近的福源镇也受到了水灾影响,回京的必经之路被阻断了。
      宁阳原本打算同礼部一起回京,毕竟这次出门时间有些久了,她要先回到京城,向惠帝和张太后请安,然后再回渤州一趟,陪伴自家父母。但现在整个青州水灾严重,行省内部的道路都被冲毁了,外部的几条官道也损毁严重,一时无法连接起来。当地百姓的农田、屋舍,牲畜家禽都被冲走了无数,就连老百姓,都被冲走了好几百人,房屋坍塌者、死伤者、失踪者不计其数。
      连日来的大雨,又使得山水下流,极易引起山体崩塌,触发山洪的爆发,省内各地府衙都已启动当地百姓的疏散,府兵指挥百姓往地势高的地方迁移。
      晋王府调动府兵接管了福源镇的赈灾事务,又向青州都指挥使司调用边军力量,共同抗击水灾。边军辅接调令,连夜整装,兵分多路赶往各地受灾点。晋王世子木屏亲自带着府兵驻守在了福源镇,他下令将府兵分成三路,一路每日勘察全镇受灾人员和房屋损毁情况,登记造册,报与巡按司;另一路挨家挨户查看房屋内的情况,一经发现受困人员,不论生死,立刻救出;第三路府兵帮助脱困的百姓在城外搭建临时的安置所。
      宁阳带着容青和容黎也赶去了福源镇,帮着晋王府的人一起赈灾。这日,木屏带着一队人查看时,发现一户房子内,有一家四口人被困住了。屋门一侧已经被隔壁坍塌的砖墙完全堵死,无法开启。暴雨穿透了屋面,从屋顶四面八方往下灌,屋里的水位不停上涨着,椅子,床板都漂浮了起来。女主人抱着两个孩子直接爬上了雕花大柜,男主人来不及爬上柜子,只能抓着漂浮的木板,泡在水中。估计再一刻钟,整间屋子就将被彻底淹没。容青最先发现屋里孩子的尖叫声,他趟过泥水,凑近了听,确实有哭叫和求救声。他赶紧唤来四周的府兵,试图扒开砖墙进屋救人。
      “河水上涨得太快,来不及了。”木屏也赶来帮忙。
      “上屋顶,从屋顶进去救人。”容黎看向木屏,木屏稍往后退,看向屋顶方向,“只能这么办了。要快。”
      容青和容黎带着几人爬上了屋顶,小心翼翼往里挪,等爬到女主人站立处附近时,几人开始搬开屋顶的瓦片,向屋内喊话,让女主人抱紧孩子,低下头,他们准备从屋顶进入室内。在房屋的一侧,木屏正指挥几个府兵继续扒开墙边的遮挡物。
      此时,远处一群士兵正向木屏的方向快速趟水而来。
      木屏一见来人,眼前一亮,仿佛见到了救星,他大声唤道, “沅芷,你可算来了。”
      “世子,末将接到军令已连夜出发,可是沿路多被洪水淹没,拖慢了行军速度。此处是什么情形?”
      “屋里有人被困着,再不救出,恐怕要出人命了。”木屏焦急地说。
      “快,你们几个一起搬。我上屋顶帮忙。”姚为廉回身对边上的士兵说道。
      当姚为廉爬上屋顶时,容青他们已经凿开了屋顶,正打算跳入屋内接力将人托出,姚为廉见状忙让手下人甩了一捆麻绳上来。
      “用绳索缠在腰上降下去,一个一个拉上来,快。”姚为廉将麻绳的一头扔向容青,另一头扔给屋下士兵,命他们在下面拉紧麻绳,他在绳子中间位置调整长短和距离。
      容青进入屋内,率先将两个孩子递了出来,又把绳索套在女主人身上,将她拉了出去。等三人平安出屋后,他又跳入水中,将一块更大的木板推向男主人,此时屋门外的阻挡物已经被清除了大半,木屏带人砸开了门窗,容青和男主人被众人合力救出了室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