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胡老大,您老让我盯的铺子有动静了!”
被称为胡老大的人,也就是刀疤脸,用力捶了一下桌子,茶碗都被震得跳了跳。他问:“什么动静?”手下狗腿地答道:“小人看着好像是要开张卖东西了,门口摆着好多篮子畚箕呢。”
胡老大阴恻恻地笑了笑,牵动了脸上狰狞的伤疤:“去,按之前说的做,办不成仔细你的皮。”
手下连忙保证:“小人肯定把这事儿做得漂漂亮亮的!”
陶湘理在陶家村待了两三天,今日起了个大早带着成果回来开店了。
她清清嗓子吆喝:“结实好用的竹篮畚箕嘞!统统十文钱一个,十文一个。扁担五文。还有竹杯一套,只卖有缘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陶湘理虽然是个淳朴的手艺人,但深谙营销的门道。有缘人只是个噱头,因为竹杯可能是最难卖出去的。竹杯她花了功夫雕刻图案,价格定太低她不愿意。普通百姓也不太可能花钱买一套竹杯,但凡有个冤大头想买,那他就是今天的有缘人。
在陶湘理的卖力吆喝下,铺子跟前渐渐聚集了三三两两的顾客。
“老板,这畚箕能装多重的东西?”“只要装得进去,满满一畚箕的铁疙瘩也能承得住。”
陶湘理落落大方又自信,产品摸起来也很结实耐用,顾客们纷纷意动。
变故陡生。
“别信她!乡亲们,我之前在这买了她家的竹篮,好家伙,还没用几次就烂了。”一个矮矮壮壮的老实人冲过来大叫。
原本有想法的顾客立刻就退缩了,怀疑道:“你这小姑娘不会真的卖次品吧?”
来人见奏效了,叫得更起劲:“我这人从来不说假话,小姑娘看起来人模人样的,小小年纪就学会骗老实人了。”
这是陶湘理第一次卖东西,也是木匠铺子十几年来第一次卖竹器。陶湘理心知这是故意来捣乱的,罪魁祸首不是陶老二就是刀疤脸,为的就是让她生意做不下去不得不抵押铺子。
陶湘理不可能如他们的意。处理这种事情必须及时,趁顾客还在直接澄清。
“客人若有怀疑可以拿重物来试试。”陶湘理坚定而不失礼貌地示意顾客自己动手,然后冷静反驳捣乱的人,“红口白牙污蔑人,小心我报官。你说我的东西用烂了,总得有证据吧,把用烂的东西拿过来。一张嘴胡咧咧就想泼脏水?”
那人不屑道:“就你那些粗制滥造的破烂玩意儿谁还留着呀,早当柴禾烧了。”
“顾客老爷们,不知有没有本镇的人?我家木匠铺子开了十几年,还从没卖过竹篮。月前我爹去世,我这才不得已开始卖竹器。喏,所有的东西都还在这,一个都没卖出去。”陶湘理摆事实讲道理。
很快有人接话。
“确实,我就住隔壁街道,这家本来是木匠铺子,没听说是篾匠。”
“没错,陶家之前确实不卖竹器。”
捣乱的人只是照上头的意思办事,却不知道陶湘理今天做的生意和之前根本就不一样。他胡搅蛮缠:“是我记错了,我之前买的就是木器,质量差得很。”
陶湘理无视他,抱拳感谢帮她说话的人:“谢谢几位老爷。想必大家伙儿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啦。俗话说,不遭人妒是庸才。有人花钱雇人想坏我的生意,不正好说明连和我有仇的人都觉得我家东西好吗!”
“有道理,咱们可不能被那些小人骗了,冤枉好人。”
“没错,陶木匠那人我知道,老实得很,做的东西也好。陶姑娘看着是个踏实的,这东西拎起来也沉得很,质量肯定不差。”
陶湘理趁热打铁:“买一对畚箕也得用扁担挑不是?这样,为了感谢各位捧场,今日消费满二十文送一根扁担,送完为止!”
顾客们刚刚帮她作证赶跑宵小,正是正义感爆棚的时候,陶湘理用打折活动满足他们的助人情节,把气氛炒起来。
扁担她本来就准备用来捆绑销售。因为比起竹篮和畚箕,显然扁担的功能更基础,用途更广,甚至可以一头放个箩筐用来挑孩子。再加上扁担便宜,很可能出现扁担卖完了别的东西卖不出去的情况。
满二十文送扁担刚好能解决问题。本来想买扁担的人可能会觉得扁担是个添头,买一对畚箕配个扁担刚好合适。这就是满减的魅力。
捣乱分子见事情办不成,灰溜溜地走了。
刀疤脸胡老大大发雷霆,他一脚踹向底下的人,斥骂道:“没用的烂货,嘴上说得好听,这么点小事都办不成。”说话间口水四溅。
手下生生受了一脚,心中有气但并不敢躲开。胡老大派活儿的时候根本没说那小娘们那么难搞,他哪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
胡老大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怒上心头:“我就不信弄不死这小娘们。”
陶湘理不知道胡老大正在无能狂怒,她忙得很。她的竹器精致又结实,行情好得很,没多久就快卖完了。
遗憾的是那套竹杯果然没有等到有缘人,偶尔有人对它们感兴趣,一听要五十文就直摇头。
忙活了一上午,畚箕和扁担都卖光了,竹篮还剩下两个。陶湘理收入一百七十文。
劳动人民的钱不好挣啊。陶湘理一边收摊一边感叹。
“老板,你这套竹杯怎么卖?”
陶湘理有气无力地回答:“一套五十文,只卖有缘人。”
“我买。”
“哦……什么?”陶湘理停下了手里的活,怀疑自己听错了。
中年男人神情有些急切,但仍然和蔼地说:“这套竹杯我要了。”
“好嘞,您稍等。”谢谢你,有缘人。
“慢着。”一道傲慢的声音突兀地插进来,“我出半贯钱,姑娘觉得谁比较有缘?”
“李田,你当真要如此吗?”中年男人质问。
被唤作李田的人笑道:“乃是店家说的,只卖有缘人。何管家急什么。”
何管家怕陶湘理把竹杯卖给李田,也跟着加价:“老板,我出一两银子。”
陶湘理暗暗吐槽,你们两位有缘人怎么就同时来了呢。要是一天来一个,岂不是大家都能当有缘人。
这二人针锋相对,想必有些过节,不知道会不会殃及到她这条池鱼。
路人见有热闹看,也不急着回家吃饭了,在一旁窃窃私语。陶湘理竖起耳朵听。
“这是积善堂何家的管家?”
“没错,那边的李田是宋员外府上的管家。两家是多年的老对头了。”
“怎么说?”
“宋家想赚黑心钱,积善堂站在咱们老百姓一边,一来二去可不就结了梁子。”
原来是这样。
见陶湘理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何管家动之以情:“老板,姑娘,我是积善堂的。我们东家的老母亲突发奇想要一套年轻时候收藏的竹杯。我走到这刚好看到姑娘的铺子里有一套,这难道不是缘分吗?”
陶湘理呆住,怎么随便说说的话也能成真?
李田不耐烦听那些编的假故事,直截了当地说:“五两银子。姑娘难道不想和宋府结个善缘?”
陶湘理做了决定:“抱歉,积善堂老夫人才是有缘人。何管家不必加价,一套五十文,只卖有缘人。”
“不识抬举!”
陶湘理抱歉地笑笑,没有多说什么。和地头蛇打好关系是必要的,但是和赚黑心钱的地头蛇站到一起是万万没必要的。
今天上午完美收官,竹器卖得比陶湘理想象的情况好多了。很快她就能重拾老本行,把木匠铺子开起来。
而实际上,机会来得比她预想的更快。
*
何管家带着竹杯急匆匆离开。其实他说保守了,老夫人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快不行了,执着地想要年轻时候老爷子送她的一套竹杯。
东家派他出来找的时候说了,尽力而为,实在没有就算了。就算现做一套老夫人可能都等不到了。幸好老天保佑,这都是积善堂平时行善积德的结果。
“老爷,买到了!”
何老爷本来都做好了看着母亲抱憾而终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何管家真的带回一套竹杯。他双手颤抖地将其中一个竹杯递给老母亲:“娘,你看,这是不是你要的?”
老太太伸出颤巍巍的双手接过杯子,断断续续道:“就……是……这个……倒杯……水……来……”
何老爷老泪纵横,赶忙往杯子里装了点参汤喂给老太太。老太太已经许多日子不进水米了。老人一旦到了那种时候,多半是不好了。
参汤洒了大半,但多少也喂进去了一点。
让整个何家惊讶的是,本以为回光返照的何老太太竟然一直活得好好的。
何老爷是积善堂的东家,自问医术不差,老太太的情况他最清楚,就是年龄太大,虽无大病,但也油尽灯枯了。自从那日带了老太太心心念念的竹杯回来,汤汤水水地喂着,老太太竟然一直撑着没去。
何老爷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同寻常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