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 ...

  •   前头说到马隆平定了西北,朝廷开会讨论封赏西征的三千五百勇士,按说拍死了树机能这个大患可谓大功,受赏无可厚非。
      可世界上就是有一种人偏偏跳出来反对,反对理由振振有词,说什么西征勇士上次已经受过赏了,没有必要再加封赏。
      这种人有个集体称号——奸臣,一群眼红的奸臣。
      当然奸臣也不是次次都得势。
      这回杨皇后的叔叔卫将军杨珧跳了出来反驳这帮人:“之前封赏马隆麾下勇士不过是为了鼓舞士气而已,现如今马隆几个已经搞定了鲜卑,如果人家立了大功不给好处,和失信于人有什么区别?将来谁会为大晋效力呢?”
      言辞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番言辞也打动了武帝,武帝点头称是,下诏大加封赏马隆等人。
      不要以为仗义执言的杨珧是个忠臣,他可不是什么好人,他以上种种作为不过是为了在朝廷树立威信罢了。
      乱了十年的西北终于安静了,先前因为这点西晋无暇顾及东吴,如今后院火灭了,该对东吴动刀子了。
      我们把目光投到东吴这里,吴帝孙皓还在醉生梦死,依旧天天歌舞升平酒吧美女ktv。
      西晋益州刺史王濬,就是那个王帅哥,不过他此时已经七十三了,帅哥也老了,王帅哥觉得拿下东吴的机会来了,上书朝廷:“孙皓倒行逆施,荒淫无度,应该赶紧派兵征讨,臣造船已经造了七年了,到现在一艘都没有用上,再不动手恐怕时间久了就被虫给蛀了。而且老臣今年已七十有三,恐怕时日无多,还望陛下不要坐失良机,即刻下诏东征!”
      武帝接到上书,还是老一套,开会讨论。
      会上,还是老脸色,贾充荀勖几个极力阻扰,理由还是老一套。
      只有张华想起羊祜之前的遗言,对王濬的上书表示力挺。
      会议结果则是天寒地冻,不宜出征,武帝打算来年开春动手。
      张华一人势单力孤到底干不过贾充那帮老妖啊。
      灭吴大计再度石沉大海。
      翌日,武帝和张华下棋,忽然有人送来一份急电,武帝拆开一看,原来是荆州都督杜预送来的奏疏,请求武帝下诏伐吴。
      武帝看完,顺手递给一旁的张华。
      张华看后激动了起来:“陛下英明神武,如今国富民强,兵多将广。孙皓昏聩,朝中无人,如果我们出兵征讨,肯定能轻松搞定,请陛下不要再迟疑了!”
      言辞恳切,武帝决定立即动手!
      第二天大早就颁布了伐吴命令,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管财政和军需,充当萧何的角色。
      贾充见张华得志,依然要上前阻挠伐吴,荀勖等人也跟着起哄。
      武帝先前也是忍了这帮人许久,这次对贾充一党吹了胡子瞪了眼,一声怒吼:“爱卿是国家重臣,为什么屡屡扰乱朕的伐吴大计?朕意已决!不要再废话!”
      贾大爷被吓得不轻,瘫倒在地,不住得磕头谢罪。
      荀勖几个见老大怂了,赶紧跟着老大一起头点地,往日的朝廷大员架子荡然无存,丑态毕露。
      武帝早忘了还在头点地的他们几个,忙着调兵遣将去了。
      伐吴先发阵容如下:
      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攻涂中(安徽省滁州一带)
      安东将军王浑攻江西(安徽一带)
      建威将军王戎(竹林七贤之一)攻武昌(湖北鄂州)
      平南将军胡奋攻夏口(湖北武汉)
      镇南大将军杜预攻江陵
      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领巴蜀军顺江东下
      以上诸将,水陆军东西六路并进,共计二十余万
      平心而论,这套阵容可谓华丽,猛人云集,如此华丽阵容显然不是出自武帝原创,乃是羊祜生前留下的六路伐吴的战略部署。
      当然还不够,还缺了一个主持大局的总司令官。
      可武帝就是要玩虎头蛇尾。
      最后还是出于对亲家人的放心,竟然委任贾大爷为大都督(总司令),杨皇后的叔叔冠军将军杨济为副都督,总领各军,太搞了,真不知道武帝是不是故意要恶心一下他这个亲家。
      看到这里,我一直搞不明白司马炎这个人,他真的很矛盾,圣明起来圣明得不得了,昏庸起来昏庸得一塌糊涂。
      也许人性就是这样啊。
      前头说到各路伐吴大军已经开拔,龙骧将军老帅哥王濬驾着自己设计的军舰一路所向披靡,长驱直入至丹阳(湖北秭归东南) 。
      丹阳守将盛纪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王濬的部下给摁住了。
      王濬首战告捷,顺江直进,忽斥候来报,侦查到前方江面上竟有铁链拦住其去路,不仅如此,江里浅的地方还埋着铁锥,再往前冲舰队碰着铁锥恐怕会集体报销!
      王濬捻须沉思片刻。
      有了!
      如此小聪明如何难得住王帅哥。
      王濬让人造了几十条大木筏,长一百多米,在木筏上绑着稻草人。
      王濬要玩草船借箭?
      当然不是,他接着命令水性好的帐下水手在水里拖着木筏朝着前方江面而去,木筏飘到有铁锥的地方,铁锥刺到木筏被拖泥带水的连根拔起。
      吾彦埋的铁锥就这样被解决了。
      至于横在江面的铁链,那就根本不是事儿。
      王濬造了一个巨无霸火炬,那是又粗又长,里面灌了火油鱼油,这些巨无霸火炬一下就把铁链给点了,没过多久就被熔断了。
      于是再无障碍阻挡王濬的舰队,王濬和广武将军唐彬一路杀到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陵峡,三峡之一)。
      西陵是吴国的要塞,吴国派了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坚守。
      由于东吴长时间文恬武嬉,这些个战将久疏战阵,长期领不到军饷的吴军一接触王濬部队就作了鸟兽散,西陵三将先后被擒。
      所谓胜而求战,王濬带着士气满满的晋军又接连拿下荆门(湖北中部)夷道(湖北宜都市)两座城池,活捉吴国监军陆晏(陆抗之子)。
      吴国平西将军施洪见大事去矣,识时务者为俊杰,向王濬举了白旗。
      话分两头,另一路安东将军王浑从横江渡口(今安徽)出发,他派部下进攻东吴各城,一一击破,吴国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两个墙头草见到这阵势前来投降王浑。
      镇南大将军杜预这一路向江陵进发,围了江陵城,杜武库军事谋略表演时刻到了,showtime。
      他认为江陵易守难攻,不能跟这浪费时间和兵力,对江陵只是围而不歼。
      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一部分兵力向西进攻,攻下沿江的一些城池,开始了扫清了江陵外围的行动。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杜预派遣牙将周旨(三国后期一员猛将)率领八百勇士卒去偷袭长江南岸的要塞乐乡城。
      这支小分队在夜幕的掩护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长江。
      他们按照主帅的计谋,一面在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
      一面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
      但都只打雷不下雨,做做样子。
      就这个架势,吴国骠骑将军乐乡都督孙歆都吓得坐卧不安,生了溜号的心思,各处的吴军也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动。
      接着,杜预把这支人马就埋伏在乐乡城外,等待时机攻城。
      正巧,这个时候,先前孙歆派出迎击王濬的水军溃退了回来,大批吴国逃兵从江岸逃回乐乡。
      杜武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派了周旨等人乔装打扮,混在这支逃兵的队伍里溜进了城里,把正要溜号的吴军都督孙歆给摁住了。
      杜预设计八百勇士巧取乐乡城,部下将士五体投地。
      他们都说:“咱们杜帅用脑子打仗,一个顶万!”
      扫清了外围,杜预率军猛攻江陵。
      晋书对这一段的记载很搞笑,记载王濬也擒获了孙歆并砍了头送给了朝廷请功,然而没过多久杜预把活的孙歆也押解进京,搞得洛阳的人们哭笑不得。
      这下有意思了,真假孙歆啊。
      但是小生反复研究各类相关史料,还是发现了问题,杜预攻陷乐乡城的时间是西晋泰康元年(280年)一月中旬,《晋书·杜预传》原文如下【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吴之男女降者者万余口,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
      而王濬拿下乐乡的时间却是泰康元年(280年)二月初八,《晋书·王濬传》原文如下【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
      根据时间为准的话,显然王濬在扯犊子,但是《晋书》为何记载如此相左我们今天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根据王杜二人的性格分析,王濬虽然有才,却也有爱说大话的毛病,性格自大好强,而杜预的性格则是相反,为人谦虚,不好与人争强,从他后面礼让王濬就可以看出,当然和人家王濬一个七十多的老人家争也不好意思啊。
      所以小生推测杜预擒获孙歆的可能性较大,王濬有杀人冒功的嫌疑,当然小生这么推断是有证据的,《晋书·王濬传》原文如下【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和《三国志·吴书十三》原文如下【二月壬戌,晏为王濬别军所杀。癸亥,景亦遇害,时年三十一】 ,王濬很有可能用陆抗之子陆景的人头冒充孙歆抢功,毕竟骠骑将军孙歆的人头要比陆景的值钱啊。
      其实我们今天也没必要争个子丑寅卯了,就让这些随历史而去吧。
      回到江陵战局,吴国江陵警备司令伍延表面假意出城投降杜预,背地里却部署伏兵打算阴杜武库一把。
      杜预何等聪明,早已发现伍司令神色紧张,心里有鬼,看破伍司令的把戏,趁着伍延立足未稳,突然命令全军猛攻。
      江陵守军措手不及,一个个早被五花大绑缴了械,江陵攻陷!
      伍司令也被杜预的士兵给摁住了,杜预看着眼前这个手下败将,一句“留之无用”,伍司令掉了脑袋。
      曹孙刘三家争夺了几十年的荆州江陵最后姓了司马,同时荆南四郡,杜预传檄而定。
      自此,整个荆州都姓了司马了。
      平南将军胡奋这一路,也顺利拿下了江安要塞。
      这个时候朝廷诏命胡奋、王濬、王戎三路会师进攻夏口,杜预一路暂时坐镇荆南四郡,等到胡奋几个拿下夏口再会师直捣黄龙,拿下建业。
      杜预保险起见,分了一部分兵力给王濬,王濬果然不负所望,和胡奋、王戎合力一战就攻破夏口,王濬的舰队继续顺江东下,所向披靡。
      正巧这个时候春雨绵绵,可谓来年春水方生,朝中又起了出师不利的论调,坐镇后方的贾充嗅到了这个味道,上书武帝:“孙家已经在江东混了近百年了,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何况现在到了春夏交替的时节,江淮气候卑湿之地,一旦有非典,禽流感什么的就嗝屁了,敌军如果趁机进攻就麻烦了,陛下还是谨慎起见,赶紧把各部队都召回来,以后再作打算,而且这次大打出手,看上去虽然顺利,其实损失极大,就算是把张华给剁了也不能平天下之民愤!”
      贾大爷为何屡次阻扰灭吴大计?说白了还不是怕旁人立了功在朝中风头会盖过他啊。
      辛亏武帝头脑没发热,偷偷把贾大爷的奏折丢进了厕所,不能让这货干扰大好形势。
      杜预这边,正开会讨论下步进军方案,会上居然也有人和贾充一样的论调。
      杜预怒了:“从前燕将乐毅,仅凭济西一战就差点吃掉整个齐国,现如今我军兵威正盛,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还需要费多大力气?”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就此诞生!
      当然杜预是一把手,最后还是他说了算,调兵遣将,进发秣陵(江苏南京)。
      吴国派遣丞相张悌和丹杨都督沈莹及副军师诸葛靓(诸葛诞之子,司马炎好基友)等人率军三万,渡江迎战晋军,大军走到牛渚时沈莹建议张悌:“上游的晋国军队,虽然现在都没有什么戒备,但他们远道而来,已是强弩之末,不如我们坚守在此以逸待劳,如果我们渡江和晋军硬拼,万一败了就什么都完了。”
      张悌苦笑道:“我何尝不懂这个道理,只是我吴国将亡,人尽皆知,今日渡江决一死战,就算败了,也算是我张悌死于社稷了,我此生无憾。如果坐在这里等着敌人来,恐怕到时候士兵早就跑光了,除了束手就擒还能有什么出路呢?咱么吴国号称大国,却没有一个人死于国难,岂不是太没面子?我已经决定赴死!”
      张悌我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说罢率众渡江到达板桥,正撞见西晋安东将军王浑部下扬州刺史周浚的部队。
      两军相交,缺乏训练的吴军果然不是对手,节节败退。
      这时诸葛靓劝张悌赶紧跑路,张悌见吴军大势已去,痛苦流涕:“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我身居丞相要职,却不能挽大厦于将倾,今日以死报国,为大吴再战最后一场,值了!诸君保重!”
      沈莹也打算一起赴死:“愿随丞相最后一战!”
      诸葛靓到底没种,哭哭啼啼带着人撤退了。
      张悌手握宝剑,奋力拼杀,杀死晋军数人。
      晋军的包围越来越紧,吴军几乎死绝,几个晋军把早已疲惫不堪的张丞相围住,枪枪捅在张丞相身上,吴相张悌壮烈牺牲!
      不远处还在奋战的沈莹望见张悌牺牲,悲痛万分之下也奋不顾身,与晋军死战,最终身受重伤而亡。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吴国最后生力部队(包括闻名天下的丹杨兵)就此覆灭,再无翻盘可能。
      王濬这头听说晋军板桥大胜,三万吴军覆灭,吴国长江之上,再无可战之兵,认为立头功的机会来了,率军从武昌出发,顺流东下,兵锋直指建业(江苏南京)。
      这个时候扬州别驾何恽,得到王濬东下的消息,赶紧建议扬州刺史周浚:“使君板桥一战已经吃掉吴军主力,完全可以直捣吴都建业,头功一件啊,难道还要让给王濬那个老朽?”
      周刺史哪敢抢这个头功,派何恽把这件事告诉顶头上司王浑,王浑不以为然,摇头道:“圣上圣旨说了,让我等先屯兵江北,不可冒进,况且圣上旨意,王濬那老朽受我节制,他胆敢抗旨不听我的命令!”
      何恽劝道:“龙骧将军自打从巴蜀东下,所向无前,攻无不克,离吴都建业只差一步,他大功将成会来受您节制?何况明公身为大晋上将,完全也可以直捣建业,何必将大功拱手让人呢?”
      王浑最后还是没有听信何恽的话。
      何恽摇头而去。
      原来先前王濬是奉诏受杜预领导,后来他速度太快直逼建业,皇帝又令他受王浑领导。
      王濬怎么会甘于两个后辈领导之下?
      原来先前杜预早就写信给王濬,告诉王濬不必听他的领导,应该趁着当前大好形势直捣黄龙,不要拖泥带水,逡巡不前!
      王濬看了之后心花怒放,回了杜预书信,随即开足马力,一路狂奔到建业附近的三山地界。
      此时吴国游击将军张象带了一万水军前来挡路,一看见王濬的军队是旌旗蔽空,舳舻千里,当时就吓尿,怂了,跑到王濬船上磕头请降。
      王濬收降了张象的部众,立刻扬帆起航直指建业。
      这个时候浑球来了幺蛾子,王浑的人来了,叫他停止进军回去开会再研究,王濬怎会鸟他,不屑道:“风太大船停不下来,只好改天和本家叙旧了。”
      王濬心想,王玄冲你拉倒吧,你自己不思进取还要别人跟你一样?
      随即打发王浑的人滚蛋,自己则继续大大地向前走。
      吴帝孙皓当然收到了王濬来势汹汹的情报,早吓得瘫倒在美人的温柔乡中,无能的他无计可施。
      这个时候,从武昌逃回来的将军陶濬说自己有破敌的良策:“王濬的船都很小,如果能募集到两万军队,就可以驾着战船去撞死王濬他们!”
      很显然这是骗人的鬼话,二百多米长的船是小船?你陶濬没见过世面吧。
      孙皓此时也管不得是不是瞎掰,疾病乱投医,授予陶濬节钺,要他快去抓壮丁。
      建业的人听说王濬要来了,早就跑得差不多了,但是陶濬居然募到兵了。
      他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他募到的是一群乞丐,乞丐为啥听他的?
      因为他管饭。
      这下搞笑了,陶帮主带着一群丐帮去跟王濬干架。
      更搞笑的是,这些丐帮弟子还没到前线就跑光了。
      陶帮主成了光杆司令了。
      陶帮主不是乔峰,他可不会降龙十八掌,早就脚底抹油跑路了。
      孙皓这个时候估计是没有心情酒吧ktv了,早有战报说王濬的人马已经进逼建业城下,更糟糕的是琅琊王司马伷的军队也出现在了建业的近郊。
      这年是吴国的天纪四年,孙皓这个时候才发现他年号俨然被王濬改成了“天塌”。
      见皇帝早没了平日的暴虐,一群臣子也见风使舵起来。
      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劝孙皓还是向西晋投降吧。
      至少能保住性命,安乐公刘禅的例子摆在那呢。
      孙皓无计可施只得写了降表,学着安乐公刘禅的把戏,他也拖个棺材,叫人绑了自己,赤膊上阵(玩sm?),带着玺绶跑到王濬军中投降。
      虎步江东几十年江东之虎终被猎杀。
      王濬亲自给他松了绑,收了玉玺烧了棺材,还摆了桌酒给孙皓接风。
      晋军进入建业,王濬命令封闭府库,统计吴国户籍人口,严令禁止晋军搞“三光政策”,随后向朝廷报捷。
      朝廷得到捷报,武帝办酒,群臣都来庆贺。
      武帝手拿酒杯,眼含泪花:“这可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武帝表彰王濬为头功,正要下诏封赏,突然王浑的奏章送到,声称王濬抗旨不尊,不服从上级命令,无组织无纪律,必须严惩!
      本来吴国已灭,四海归一,武帝心情无限好,王浑却来扫兴,武帝很不爽,把王浑的奏章当庭宣读。
      群臣听后,大多数要求把王濬拿下问罪,因为王浑父子在朝中很得人心,所以朝臣多数向着他们父子。
      尽管如此,武帝还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听这帮烂人的鬼话,但为了堵住这帮人的嘴,还是下诏责备了王濬几句做做样子。
      想想晋灭吴这一役,要不是王濬顺流而下,勇往直前,还不知道何年何月进得了建业城,偏偏王浑看人家得了头功,眼睛发红,打小报告背后捅人家刀子,人品可谓低虐,从这件事也能看出,西晋建国不过十年,奸臣就成了气候,早已“入其朝不闻正言”,难怪后来会“经其野民有菜色”啊!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古往今来多少能臣志士,大都落得如此难堪,令人唏嘘不已。
      所幸的是,王濬没落得邓艾的下场,升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担任过),数年后在家中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可谓高寿。
      前头说到孙皓举了白旗,被押送洛阳,刚到城门口,来了圣旨,武帝赐爵“归命候”,还配了专车,待遇不错。
      前面说的吴国建平太守吾彦,就是在江面架铁链的那位,一直死守建平不肯投降,听到孙皓被捉的消息,心灰意冷,丢了手中宝剑,开城投降。
      自此吴国境内悉数平定。
      灭了东吴,武帝心情大好,大赦天下。
      伐吴诸将也已陆续回到朝中,武帝摆酒接风,也请了孙皓。
      席间,武帝打算戏弄孙皓这个亡国之君一把,指着孙皓的位置说:“朕设了这个座位等待卿家很多年了。”
      孙皓也指着武帝座位说道:“臣早年在南方也设了座位等待陛下多时了。”
      这句话搞得武帝竟不知如何作答,虽然亡国,这个孙皓还真是有种,打个嘴炮也不落下风。
      一旁的贾充见武帝反被孙皓戏弄,打算为武帝出气,也加入到嘴炮大战中来,在一旁嘿嘿冷笑道:“我贾某人听说足下在南方玩行为艺术,什么凿眼珠子,剥皮,敢问足下都是些什么人会有如此待遇?”
      孙皓早已看出贾大爷来者不善,反击道:“臣子中有敢为谋逆,和奸邪不忠的人才会有这种待遇!”
      贾充听了,满面羞惭,再想到凿眼珠,剥皮等种种画面是又惊又怕,默然无语。
      偷鸡不成蚀把米,贾大爷可谓自讨没趣,可孙皓这种废物也只能打打嘴炮了,连祖宗的基业都守不住,富二代都当不好,有何面目存于世?
      西晋伐吴及善后工作至此结束,三国时代也宣告结束,时代也转到了下一个世代。
      下一个世代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下章再叙。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