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马隆 ...
-
前头说到武帝新皇后杨芷,字季兰,当时十八岁,姿容秀丽,性格温和。
自打接了姐姐杨艳的班入主中宫,和武帝的感情日渐升温,司马炎也对她宠爱有加。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老子杨骏原来是镇军将军,这次升为车骑将军,还封了侯爷。
杨骏的弟弟杨珧也跟着沾了光,任了卫将军。
以上的什么车骑将军,卫将军,都是位高权重的重号将军,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上将。
这杨骏当了国丈了,也是越来越嘚瑟,屡屡违纪,皇亲国戚几乎都这个德行。
尚书郭奕(不是郭嘉儿子,是名将郭淮的侄子)等人,看不下去,弹劾杨骏气量狭小,屡屡违法乱纪,不应该让他担当重任,武帝喜爱杨芷,自然爱屋及乌,当然不会听郭奕几个的逆耳忠言。
不只是尚书郭奕看杨骏不爽,镇军大将军胡奋也看不下去。
这胡奋就是前头死去的胡烈的哥哥,跟弟弟性格暴躁,有勇无谋不同,胡奋性格开朗,足智多谋,少年从军,为司马懿所看重,曾平定匈奴右贤王刘猛叛乱,战功赫赫,晚年治学,文章写得很好,政治能力出色,又一个被窝里放屁的角色——能文能武,还生了个漂亮女儿,被武帝纳入后宫,也是武帝后宫里难得的美女,就是那一直被正宫杨艳排挤的胡贵妃。
不过他倒是没跟武帝那打小报告,而是直接找杨骏,规劝道:“明公仗着女儿的富贵,却忘了自己是什么,我看历代的豪族,很多和天子家结亲的都没有好下场,血溅满门,不过是时间问题啊!”
杨骏听后,一脸不屑:“哼!您的女儿不也嫁入天子之家了么,何必要来恶心我?”
胡奋见杨骏竟如此态度,苦笑道:“我的女儿虽然也嫁了天子,可只配做您女儿的侍婢啊,令千金是皇后,后宫之首,如何比得了?我胡家因此只能低调行事,不像您家门显赫令人侧目啊(太扎眼),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望明公三思啊!”
原本胡杨二人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杨骏听了这席话,不以为然,觉得胡奋是看自己家发达了心生嫉妒,也不和胡将军废话,拂袖而去。
这时,杨骏弟弟杨珧看到一个个藩王逗留在京城不肯就藩,认为这些个王爷将来是杨家的大患,上表一书:“古代的诸侯们,都是待在自己的封地里的,可是现如今诸位王公都滞留京师,实在不合古法,应该一律就藩,不得延误,而且驻守边疆的将军,多为外姓,时间久了恐怕尾大不掉,应该派遣王室成员戍守,监视那些外姓诸将。”
武帝觉得卫将军的话很有道理,依照这个馊主意定下了遗祸百年的国家大计。
他以人口多少为依据,把封国分为三等。
大国设置三军,共计五千人。
次国设置二军,共计三千人。
小国设置一军,共计一千五百人。
这些军队都归封国诸侯指挥,武帝即令诸王就藩,改封扶风王司马亮为汝南王,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军区司令员,作乱八王之一)。
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镇守邺城(邺城警备司令,作乱八王之一)。
渤海王司马辅,司马孚三子,改封太原王(太原警备司令),监督并州诸军事,相当于兼任并州军区政委。
东莞王司马伷改封琅琊王,哎,东莞生意没得做了。
前面提到的汝阴王司马骏已经去了西北前线,改封扶风王(扶风郡在西边)。
又改封原来的太原王司马颙,司马孚的孙子,为河间王,这位是后来作乱的八王之一。
原来的河间王司马威为章武王,此人是司马望(就是那个多次抗击姜维北伐的那位)的孙子,司马孚的曾孙。
上一次封王有名无实,这次是玩真的了,武帝下令诸王立刻回到封国,不得有误。
这些个王爷在洛阳过惯了花天酒地的日子,哪个愿意去封地受苦,况且路途遥远,无奈圣意难违,一个个哭哭啼啼的离去了。
处理完了诸王,我们把目光投到一个老朋友这里。
刚升了征南大将军的羊祜,坐镇襄阳多年,期间他开垦了八百余亩农田,富民足兵。
襄阳是对抗东吴的前线,这吴帝孙皓,乃是碧眼儿孙仲谋的长孙,是个好酒及色的暴君,其暴行极其有创意,口味非常之重,只要有人冒犯他,什么凿眼珠子,什么剥人皮之类的真人秀,统统现场直播,导致了东吴朝中上下离心,朝外百姓疾苦。
羊祜看到了这一点,本想乘机拿下这个腐朽的东吴,东吴虽然大厦将倾,但是由于丞相陆凯和大将陆抗的死撑,陆凯,陆逊的侄子,陆抗的堂兄,这个人公忠体国,治国统军有方,这两位“双塔奇兵”使得东吴的防线仍旧坚固。
羊祜碰到了二陆这样的硬茬,之前还曾与吴国名将陆逊之子陆抗多次交手,堪称天敌,然而天敌往往是知音,二人竟成了知己,一时之瑜亮。
故而二陆在世的时候,羊祜几乎占不到东吴的便宜,更别谈灭其国了。
然而陆凯离世后,羊祜觉得机会来了,上表请命攻灭东吴,然而却在这个时候益州发生兵变,使得羊祜的计划被搁置了。
羊祜的部下参军王濬,奉命出任广汉太守领兵镇压益州乱兵,王濬不辱使命很快平定叛乱。
王濬因此战功升任益州刺史,任职期间,他恩威并施,使得蛮夷被收拾的服服帖帖,治下百姓安居乐业。
王濬的出色表现很快被武帝看在眼里,要把他调到朝中委以重任(大司农),羊祜听说后急了眼,密奏武帝最好把王濬留在益州,因为想要消灭东吴,顺流而下才是取胜之道。
羊祜认为王濬的特长是在外领兵作战,不是在内搞农业生产(指升任大司农),武帝一直都对羊祜的意见很是看重,就把王濬留任益州成都,加封为龙骧将军,都督梁益二州军事(成都军区司令员),将来统军干死东吴。
重点介绍一下这位王刺史,王濬,弘农(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外号“阿童木”,错了,是小字唤作阿童,从小胸怀大志,喜欢谈论军事计略,生的俊逸出尘,人长得精神,颜值很高,难怪后来有高官女儿看上他。
前曹魏凉州刺史徐邈,就是三国志11里特技亲羌的那位,有个女儿聪明而美丽,年方及笄(15岁),尚未嫁人,徐邈最爱这个女儿,他不搞包办婚姻,希望女儿自己选择如意郎君,在当时可谓思想前卫。
只是女儿一直都未碰到中意之人,有种现代婚恋观即视感啊,不过别太挑啊,不然变“剩女”了。
后来徐刺史出镇河东地区,王濬正好在他手下当差,徐刺史发觉王濬年少有为,非常赏识他,当时就萌生了招其为女婿的想法,却又怕不合女儿心意。
徐刺史思虑良久,想出一个办法,某天他故意把下属们都招到家里来开会,提前让女儿在躲在幕帘后偷看这些个下属,看到这里,诸位看官有没有一种国内某相亲类节目的即视感(下面有请24位单身。。。),嘿嘿。
徐刺史用这个办法判断女儿是否能相中王濬,不想女儿竟指着王濬说这个男子不是一般人,生了以身相许的念头(哪个女子不爱帅哥?)。
徐刺史高兴的不得了,女儿终于找到意中人了,择了吉日将女儿嫁给了王濬,可谓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王濬成了徐省长的东床快婿,前途大大地光明。
后来王濬调到了羊祜麾下工作,羊祜也对他很是优待,毕竟人家老丈人是高官,多少得给点面子,凡是工作有事都要和王濬商量。
羊祜的侄子羊暨有些不爽王濬这个外来户,暗地里奉劝叔叔:“王濬这个人平日就喜欢吹牛逼,为人自大,咱们应该压一压他,不能让他太嚣张!”
羊祜知道这个侄子是对自己礼遇王濬有些看不惯,熊了羊暨一顿:“像你这个度量怎么能知人识人呢?王濬是有大才的,像他这样的人只要一得志,定会立下盖世奇功,希望你不要看不起人家!”
徐刺史的千金,一个女子尚且能看出王濬绝非凡品,何况是阅人无数的猛人羊叔子。
后来王濬坐镇西川,武帝命他秘密建造战船用以将来吞并东吴之用。
王濬领了诏命,设计了一种大战舰,长二百余步,战舰上用木头建起城楼,战舰巨大,据说可以在上面骑马跑来跑去,难怪这哥们在三国志11里的特技是造船,估计大学里学的船舶设计专业。
王濬命工匠依此方案日夜赶工,不得延误。
然而百密一疏,这造船的木屑顺着江水漂流,漂到了长江中游吴国的建平郡,正好被建平太守吾彦瞧见,吾彦手中拈着碎木沉思良久,料定必是上游造船的缘故,神经一紧,大呼不妙!
即刻让人取来纸笔,奏报吴帝晋国必是密谋攻吴,应该赶紧加固建平的防卫,江上的要冲之地都要派兵驻守。
吾太守心急如焚,而吴帝孙皓在干什么呢?还是老一套,吃喝玩乐呗,吾彦的奏章自然被他当做擦菊花的纸给扔了。
吾彦左等圣旨不来,右等圣旨还是不来,也顾不得那么多,命人在长江两岸架起铁索,横在江面,打算以此阻截顺流而下的晋国战船。
这个法子看起来不错,恩,也就是看起来不错罢了。
此时吴国名将陆抗见皇帝昏聩,忧愤成疾,竟撒手西去,东吴最后的擎天柱倒下了,陆逊父子为国尽忠数十年,竟然都死得如此凄凉。
羊祜探得陆抗亡故,心中自是别有一番滋味:“陆幼节,若是没有战争,我们一定会是最好的朋友,你安心走好,我羊叔子定会善待江东百姓!”
陆抗的死固然可惜,却是晋国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羊祜再次上表武帝,力主伐吴。
羊叔子的奏章到了武帝处,武帝看了很是认同,但毕竟伐吴是国家的大事,还是要开个会征询一下同志们的意见,制定一下战略方针。
会上,贾充荀勖冯紞这三个怨恨羊祜平时很少孝敬他们几个,很不爽羊祜,怕羊祜伐吴得了头功压过自己,这三人最先跳出来反对,反对意见无非是西北之乱还未平定,不可两线作战之类的话,三个军事屁都不懂的货也来瞎参和,且言辞激烈,吐沫星子飞飞,群臣多是墙头草,也随声附和。
武帝见状,本来的雄心也消磨了大半,只得下旨命令羊祜暂缓出征。
羊祜也是急了眼,再次上表:“吴贼一平定,鲜卑人自然也就好对付了,现如今吴主孙皓昏聩于内,群臣文恬武嬉于外,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陛下!”
武帝到底拗不过贾充那帮人,关键时刻总有小人出来捣乱,伐吴大计再次被朝议所搁置。
羊祜得到了这个结果,心灰意冷之下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天下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当断不断,天与不取,恐将来再无此机会了。”
武帝知道羊祜所受打击极大,安抚他封他为南城郡候,可倔强的羊叔子就是不肯接受封号。
天下一统大计不成,我羊叔子有何面目封侯呢?
咸宁四年(278年),遭受重大打击之下,羊祜得了重病,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拼了命的返回朝中要求见武帝最后一面,武帝赶忙派了专车接他入宫。
奄奄一息的羊祜仍恳求武帝速速派兵伐吴,声泪俱下,武帝为之动容,决定听从羊祜的意见攻灭东吴。
由于病重,羊祜留在了洛阳养病,
武帝舍不得这个忠臣,派中书令张华时常探望。
这张华有个名人祖先,就是那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
羊祜对张华说了自己对伐吴的看法和分析:“皇帝陛下自从受禅以来,还没有建立过功业,现如今吴主无道,正是咱们吊民伐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啊!为何要放弃这样的好事呢?倘若孙皓由于荒淫过度而早死,吴国人再立了个孙仲谋般的有为明君的话,我们就是真有百万大军,也无法轻易越过长江天险啊,此时不动手,后患无穷啊!”
羊叔子一激动,又咳出几口老血。
张华见状赶忙安抚其背,点头称是。
羊祜这几日观察,觉得张华是个正人君子,就把自己的想法托付给了张华,希望他把自己最后的话告诉皇帝。
同时举荐了一个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这个人之前下岗在家,说到下岗,基本知道是谁了,先前得罪上司被罢了官的驸马爷杜武库杜预啊,因为是武帝姑父,自然还是有官做的,现任度支尚书(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这次由于好基友羊祜的临终力荐,升了官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个好基友是多么管用啊。
没过多久,人民的好干部,久经考验的。。。(此处省略),荆州人民的好儿子,劳动模范积劳成疾的一代儒将羊叔子辞世,时年五十八。
武帝追尊他为太傅,谥号成,又赏赐三十万钱,百匹布。
可这有什么意义呢?人已经走了,哎。
羊祜的辞世对武帝的打击非常大,武帝亲自为其服丧,在羊叔子的追悼会上甚至嚎啕大哭起来,全然没了九五之尊的架子。
武帝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羊刺史这样的好员工了,动了真情,武帝的泪花止不住得流淌下来,沾着了胡须,当时已是寒冬腊月,泪水就着须发顷刻就结成了冰。
尽管这样,他仍然扶着羊刺史的灵柩步履蹒跚,希望自己能够送羊刺史最后一程。
看到这一幕,小生仿佛身临其境,为之动容,司马炎虽然算不上是个好皇帝,却也是个重情重义的好老板,能有这样的老板,羊刺史也得安息了。
羊祜原来是泰山南城人,泰山(今山东省平邑县,诸葛亮老爹诸葛珪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羊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物辈出的世家大族,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一直活跃于政治及军事舞台。
羊家除了出了羊祜这样的帅才,两百年后还出了一个猛人,这位猛人的彪悍事迹后面会细说,留个悬念嘿嘿。
羊祜在担任封疆大吏期间,虽然位高权重,但羊刺史仍旧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品质,饮食起居,艰苦朴素,每次发了工资,他都拿出一大部分分给经济困难的将士和百姓们,自己家里却年年无鱼(余)。
这样的好干部也只有古代会有了,哎,看看咱么现在的干部。。。
襄阳城的老百姓们听说了羊刺史离世的噩耗,百姓们回想起这位好官往日的恩德,农民放下了手中的活,商人放下了生意,市集罢市,大家自发的悼念羊刺史,好多人都潸然泪下。
羊刺史生前在襄阳城时,每逢工作之余都要去岘山游玩散心,这岘山在今天虽然不出名,却和很多名人有关,刘皇叔于此处跃马檀溪,孙文台于此处壮烈牺牲,杜武库在这里留下碑文,前荆州牧刘表和后来的诗圣杜甫长眠于此。
老百姓为了纪念羊刺史,便在这岘山建了座祠堂,四时祭祀,祠堂外还立了一块碑文,每次来祭拜的百姓看到了石碑便睹物思人,不由得哭泣起来,后来杜武库就此将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此石碑至今尚存。
回到朝廷这里,前头说过,自打鲜卑树机能被猛人文鸯收拾卑服之后,西北一直是西线无战事。
天有不测风云,死灰亦能复燃。
树先生东山再起,再度做起了造反生意,率军再次攻陷凉州,他的造反事业迎来了第二春。
武帝正要举兵灭吴,凉州兵败刺史杨欣阵亡的战报却在这时送了进来,杨欣成了第三个战死的凉州刺史(前两个是牵弘、苏愉)、第四个被鲜卑砍死的封疆大吏(前三个是胡烈、牵弘、苏愉)。
坏事又来了,武帝又开始优柔寡断起来,这时仆射李熹举荐匈奴左部帅刘渊出战西北收拾树先生,一旁的孔恂大呼不可:“此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怎能派这货出征?如果这货平定了树机能,而后据西北自立,恐怕西北的烂摊子,从此以后更烂了。”
武帝也当了回明白人,没有听从李熹的举荐。
诸位看官,上文的刘渊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西晋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一个匈奴人怎么姓了刘?难不成是招女婿入赘?
原来之前南匈奴(匈奴被汉朝干瘫之后分成两部,一部分去了欧洲,一部分投降了汉朝,就是南匈奴)和汉朝和亲,所以相当于汉朝的上门女婿,倒插门姓了刘。
魏武帝曹老板曾怕匈奴死灰复燃,把南匈奴分成了五部,其中左部帅刘豹实力最强,也就是刘渊的老子。
刘渊字元海,小时候就异于常人,拜师上党人崔游刻苦学习经史,成绩出色,少数民族同学就是刻苦啊。
但是他却要做一个全能的人,一个能在被窝里放屁的人——能文能武。
课余时间他不忘习武,匈奴人嘛,这方面种族天赋比文章锦绣的汉族人强多了,刘渊很快膂力过人,便马善射。
后来作为匈奴人质留在洛阳,安东将军王浑父子非常看重他,屡屡在皇帝前推荐他出镇东南,作伐吴统帅,还有前头仆射李熹推荐他出征西北,但这都被明白人孔恂等人阻止住了。
刘渊知道了这些消息,在一次送别好友王弥的酒宴上喝高了,把自己的野心给吐露了出来,说到慷慨处,不得志的他竟然嚎啕大哭起来,在场宾客非常尴尬。
宾客中有齐王司马攸的眼线,此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回头告知齐王。
齐王得知,大呼不好!
当天就马不停蹄的进宫上奏武帝:“陛下不弄死刘渊那小子,臣弟恐怕天下要大乱了!”
谁知这天武帝邀了王浑进宫下棋,所以这王浑也在场,朋友刘渊被打小报告,他自然要帮其开脱:“我大晋朝一直是以信义怀柔天下,为什么要无缘无故怀疑一个匈奴人质呢,还要弄死人家?”当时就跟齐王起了争执。
司马炎为了保持他家大晋朝的信誉,动了恻隐之心,饶了刘渊这个匈奴儿。
然而没过多久刘豹挂了,身旁无子继承其位,刘渊走了大运,被授予匈奴左部帅,统领他老爸的部众。
刘渊一接到调令,生怕武帝改主意,策马出了洛阳,一路狂奔而去。
真个放虎归山,司马炎亲手放走了司马家的掘墓人,真是讽刺。
王浑啊,王浑,真是人如其名,老是出馊主意,一次比一次浑,当然这位仁兄会一直浑下去的,后面还会有他犯浑的表演。
不提这个浑球,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西北战事,先前树先生造反生意再次做大,又干掉了凉州新省长杨欣,攻陷凉州,西北的大员是死了一个又一个,武帝的头也越来越疼,御前会议上是大发牢骚:“朕真是养了你们一帮废物,连个鲜卑小儿都搞不定,你们平时不是特能吹么,怎么现在不说话了?哎,谁能助我整死丫的树机能?”
此时朝堂上也是鸦雀无声,本来以为这次群臣又玩起了沉默。
谁知左边一排武官中,传出一声洪钟:“陛下如果肯启用微臣,微臣定能干死丫树机能!”
武帝想看看这个有种的人是谁,定睛一看,目光扫到武官后排处(官品较低),竟然是司马督(六品武官)马隆。
猛人登场!
这马隆平日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武帝以为他在吹牛逼,反问马隆:“你能干死树机能自然委你重任,但是不知道你有什么整死树机能的法子?”
马隆答道:“微臣希望能够自己招募勇士三千人,就用这三千人西进,至于战略如何,怎劳陛下操心,再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微臣上了战场自会根据敌情制定相关对策,一定能拍死树机能。”
武帝见马隆不卑不亢,对用兵也有自己的一番见地,而且先前竟准确预测出凉州刺史杨欣兵败身死,武帝觉得这个六品小官有点意思,当时就给升了官,担任讨虏将军(前敌总指挥,从校官迈入将官行列),兼任武威太守(武威警备司令)。
之前屁都不敢放的群臣这次炸了锅,都说这个马隆是个不相干的人物,就会打嘴炮而已,他的大话怎么能信?
况且朝廷并不缺兵马,没有必要再招募所谓的勇士。
武帝倒要看看这个小将到底有何能耐,给马隆打气:“不要听他们放屁!朕放权给你,西面的事你看着办,朕挺你!不要让朕失望!”
马隆领了圣意,在京城设了征兵办公室,贴出了招兵简章,要求如下:
能操作三十六钧(约238公斤)的弩。
能拉起四钧(约26公斤)的弓。
就这两条。
马太守不放心,亲自挑选,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最后选出三千五百人,但是当时恐怕没有人认为这区区三千五百人会创造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大多人等着马太守出洋相呢。
兵员搞定了,还差武器装备,马太守来到武库准备置办武器,但武库令与马隆有积怨,只给了一些已经生锈的废铜烂铁打发马隆,马隆不满,和武库令干了一架后去了武帝那告状,说武库令不配合他工作。
武帝见状,一道命令发给洛阳武库:“武库令不得阻碍讨虏将军挑选武器军备!”
马隆自此畅行无阻,把洛阳武库的高精尖武器席卷一空,分给麾下那三千五百勇士,马太守一边搬武器一边朝武库令坏笑,气的武库令看着他们干瞪眼。
出征前,马隆入朝向武帝辞行,武帝一次给他发了三年用的军饷物资,马隆志得意满,拜别武帝,带着三千五百弟兄西进。
他们正要度过了温水河时,树先生早已带着数万鲜卑兵于沿岸据险固守。
马隆看到山路崎岖险峻,部队难以前进,命令部下依照图纸造了一种车,这马太守不研究作战造哪门子车啊?
原来此车名“偏箱车”,乃是依照诸葛武侯的八阵图设计而成(诸葛亮虽已故去数十年,可他的影响力还真是不小,马隆还是诸葛的粉丝,统军布阵多有效法,还著有兵书《八阵总述》),车里装着勇士慢慢悠悠的前进,装甲车即视感。
走到地势辽阔的地方,就把这些个“偏箱车”连在一起,组成兵营,并同时在车的周围插上鹿角作为防御工事,鲜卑人骑兵虽厉害,但缺乏攻城器械,自然攻不下这座营寨,这简直就是个移动长城啊。
一走到地势狭小的山谷,进入山谷前立刻在车上搭起木屋,防御弓箭,木屋还掏出小洞,方便勇士在里面发射弓弩,这招厉害,鲜卑人的箭簇射到木屋上,马太守拔下来还能循环使用,太牛逼了。
鲜卑人提前埋伏在山谷里,想把马太守变成第二个胡司令,万箭齐发,箭箭钉在“偏箱车”上,就在鲜卑人等着马太守变成第二个刺猬的时候,却发现山谷中的晋军不仅毫发无损,居然还从车里走出来拔下钉在车皮上箭,胡人到底心眼少,便冲下山谷打算与晋军近战拼刺刀。
这个时候马隆立刻命令麾下的三千五百勇士钩弓搭箭,用的自然是刚刚拔下来的鲜卑人的箭矢,顿时矢如雨下,箭箭穿心,顷刻间鲜卑人几乎全都成了刺猬,只有少数几个侥幸逃脱,总算报了几年前胡烈的仇。
马隆经此一役,士气大振,胆子也肥了起来,反复使用“偏箱车”战法,部队西进千里,未尝一败,反而沿途干死胡人数千,如入无人之境。
马隆和三千五百勇士也顺利抵达了武威城,一入城马太守什么都不干,赶紧差人给朝廷报捷报个平安。
自打马太守领兵西进,数月间竟杳无音讯,朝廷没有收到一封战报(艰苦作战哪有时间发战报),朝中都很担忧西北的战事。
那些等着看马太守笑话的人甚至说马隆已经报销了,所以才没了音讯,这时马隆的使者到了,大家才知道他已经安全抵达武威城,部下也毫发无伤。
武帝得知西北大捷,拍手称快,他很欣慰自己没有看走眼。
武帝用讽刺的语气反诘群臣:“朕如果信了你们的话,现在西北的地盘恐怕早就丢了!”
阶下的群臣被说的满面羞惭,个个脸红得跟猴屁股似得。
马隆立了大功,武帝自然要赏,当时就提了宣武将军,假节(可以直接处死犯军令的人)。
没过多久,朝廷又接连收到马隆捷报。
原来马隆到达武威后,再度与鲜卑人激战,打得鲜卑首领猝跋韩、且万能(名字够搞,干脆叫刘能算了)等部万余人举了白旗,归降西晋政府。
不久更率军与秃发树机能决战,两军对圆,战局起初也是僵持不下,不久马隆也玩起了树先生用过的那一套,打着打着开始溜号,树先生也是紧追不舍,追到了一处两旁全是黑色怪石的道路,树先生发觉这处道路并不险要,便领着小弟追了进去。
谁知他一进去,便连人带马摔了下来,当时就人就被粘在了那些黑色怪石上,难道马隆使坏在石头上抹了502胶?
原来马太守自从来了武威,经常在周边勘察地形,经过多方侦察和询问百姓,得知附近有一个磁性很强的铁矿。
那时人们对吸铁石能吸钢铁类的兵器和盔甲早巳熟知(少数民族没文化哪里懂这个),于是马隆派大队人马日夜开采铁矿,无论树先生在武威城下如何挑战,他是免战牌高悬。
士兵们把一块块沉重的矿石搬运到马隆事先选好的一个道口,在两旁筑起又厚又长的黑黝黝的石阵。
一切准备就绪,马隆命令全体将士脱掉钢盔铁甲,换上皮衣(好拉风),摘掉免战牌出阵迎敌。
稍一接触树机能的鲜卑军,晋军佯败将树先生诱至道口,从另一出口迅速溜号,鲜卑军穷追不舍,谁知通过谷道时穿铁甲的鲜卑兵个个像着了魔似的,不能控制自己,不是向石墙撞击,就是相互粘连,刀枪也不听使唤,原来钢铁制的盔甲、兵器,在磁铁矿石强大的磁场作用下都被磁化了,也变成了磁铁。
恰巧这时,天上居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哎,树先生,看来老天爷都要你葬身此地啊。
马隆率领晋军趁势杀回,鲜卑军动弹不得,成了待宰羔羊,鲜卑军大败,全军报销。
奇迹诞生了!三千五百勇士仅用半年就秒了鲜卑数万大军!
作乱西北十年的巨寇□□头子树机能,于此战被马隆手刃,枭首凉州,从此十几年西线暂无战事。
传奇的是,由于当时电闪雷鸣,这场战斗的声音就被矿石墙“录”了下来。
以后,只要气候条件与当时战场的气候大体相当时,这个地方就会放出“录音”。
在我国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离“春风不度玉门关”不远的地方有一处“鬼谷”。
每逢阴雨天和湿热天,入夜即可闻到战鼓声声、号角鸣鸣、杀声阵阵、战马嘶嘶,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以上种种说的八成就是这树先生葬身之地,马太守建功之处。
然而1700多年过去了,这“鬼谷”似乎还悄悄诉说着当年马隆和三千五百勇士浴血奋战的故事。
不管这是真是假,小生对马隆这位智将的军事指挥艺术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对树机能这位奋起反抗西晋政府压迫的少数名族英雄表示惋惜,你们都是当时的英雄。
西北的战乱既然已经平定,武帝自然要论功行赏,偏偏朝中一大批烂人,又跳出来捣乱。
马隆和三千五百勇士究竟能否受到封赏,且看下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