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天下民生织成网,初心不改向未来 ...
-
从海疆回到京城,已是金秋十月。苏妙龄站在民生互助总局的顶楼,看着窗外的京城——寒门学馆的孩子们在街头诵读,寒门工坊的工匠们推着货物往来,漕运码头的船只装卸繁忙,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案上堆着全国各地的民生奏报:北方冬麦长势喜人,岭南抗病稻丰收,西域通商红火,海疆安宁,江浙水利稳固……十年时间,她从云溪村的寒门少女,到总领全国民生的太子少师,终于将“民生为本”的初心,织成了一张覆盖天下的互助网。
萧景渊在御书房召见她时,案上摆着一份新的诏书:“苏卿,朕已决定,明年开春禅位于太子,太子年轻,还需你辅佐。朕想让你任‘太傅’,不仅辅佐太子处理朝政,还要继续总领民生事务,让天下的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
苏妙龄躬身接过诏书,眼眶微微湿润。她想起十年前在云溪村,抱着生病的弟弟明远,许下“要让寒门有出路,让百姓有饭吃”的誓言;想起在江南推广粮种时,百姓们信任的眼神;想起在西北草原,牧民们送来的格桑花;想起在岭南,阿桂和百姓们丰收的笑脸……这十年,她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寒门同僚的陪伴。
“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您的嘱托,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苏妙龄的声音坚定,“民生的路没有终点,臣会带着寒门官员,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禅位大典后的第一个春天,苏妙龄带着苏明远、李岩、吴磊、阿桂等寒门官员,去了云溪村。当年破旧的寒门学馆,如今已扩建成为“云溪民生书院”,里面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教农艺、医术、工匠技艺;村里的稻田里,种着北方的耐寒冬麦、岭南的抗病稻、西域的苜蓿,百姓们再也不用怕粮荒;村口的互助点里,粮储充足,药箱齐全,老人孩子都能得到照顾。
“苏太傅,您回来了!”当年的老村长拄着拐杖,带着村里的百姓来迎接,手里捧着新收的麦子,“您当年说的好日子,我们都过上了!”
苏妙龄接过麦子,放在手心,沉甸甸的,满是希望。她看着书院里读书的孩子,看着田里劳作的百姓,看着互助点里忙碌的寒门学员,心里满是欣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苏妙龄笑着说,“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寒门学子,更多的民生互助点,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像云溪村一样,有饭吃、有书读、有好日子过。”
离开云溪村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苏明远走在苏妙龄身边,轻声说:“姐姐,我们做到了。”
苏妙龄点头,看向远方——那里,海疆的商船正在远航,西域的商队正在赶路,北方的草原正在丰收,岭南的稻田正在飘香。她知道,民生的路还很长,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守住“为民”的初心,只要有这些心怀民生的寒门官员和百姓一起努力,大楚的天下,就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温暖。
晚风拂过,带着麦田的香气。苏妙龄握紧手中的麦子,轻声道:“走,我们回去。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还有更多的百姓在等着我们。”
她的身后,是夕阳下的云溪村,是她用十年时光守护的民生;她的前方,是更广阔的天地,是永远值得追寻的“天下安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