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海疆通商遇倭寇,寒门水师护安宁 ...

  •   苏妙龄刚回到京城,海疆的急报就打破了平静——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商船频繁遭遇倭寇劫掠,倭寇不仅抢走货物,还杀害船员,烧毁码头,导致海上通商中断。更严重的是,倭寇与福建世家陈氏勾结,陈氏为倭寇提供补给和情报,还将中原的丝绸、瓷器低价卖给倭寇,再由倭寇高价转卖到海外,从中牟利。

      “海疆通商是中原与海外交流的重要通道,若被倭寇阻断,不仅百姓失去生计,朝廷的外贸税收也会大减。”苏妙龄拿着奏报,对林文轩和刚从岭南回来的苏明远说,“林御史,你去查陈氏与倭寇勾结的证据;明远,你从岭南调派熟悉水性的寒门学员,组建‘寒门水师’;我亲自去泉州,协调当地军队,清剿倭寇。”

      三日后,苏妙龄抵达泉州。站在码头,只见几艘被烧毁的商船残骸漂浮在海面上,岸边的商铺紧闭门窗,往日热闹的码头冷冷清清。“以前每天都有十几艘商船进出,现在倭寇一来,没人敢出海了。”码头的老船夫望着海面,语气沉重,“陈氏的人还说,是朝廷保护不力,让大家都跟他们做生意,可他们卖给倭寇的价格,比正常通商低了一半!”

      苏妙龄当即去见泉州总兵郑武,可郑武却一脸为难:“苏少师,倭寇行踪不定,船只轻便,我们的水师船大,追不上他们。而且陈氏在福建势力庞大,我们也不敢轻易动他们……”

      “追不上,就改水师的船;不敢动,就拿出证据让他们动不了。”苏妙龄没再劝说,而是让人从空间里翻出《水师战船改良图》——改良后的战船采用“双船体”设计,既轻便又稳定,还加装了火炮,适合近海作战;同时,她让苏明远带着寒门学员,在泉州招募渔民加入水师,渔民熟悉海况,又恨倭寇,积极性极高。

      陈氏见苏妙龄组建寒门水师,还改良战船,怕勾结倭寇的事败露,竟暗中派人给倭寇送信,让倭寇趁寒门水师尚未成型,突袭泉州码头。可他们没想到,林文轩早已查到陈氏的通讯渠道,截获了情报,还安排了埋伏。

      倭寇果然在深夜来袭,十几艘小船载着倭寇,悄悄靠近泉州码头。可刚到码头附近,就被寒门水师的战船包围,改良后的战船火炮齐发,倭寇的小船瞬间被炸毁,剩下的倭寇想逃跑,却被熟悉海况的渔民水师拦截,当场抓获三十多人。

      “说!是谁给你们提供的情报和补给?”苏明远审训被俘的倭寇首领,首领起初不肯招认,可看到林文轩拿出的陈氏与倭寇往来的书信,终于松口:“是……是福建陈氏的陈天寿,他给我们送粮食和淡水,还告诉我们水师的动向。”

      证据确凿,苏妙龄当即下令:查封陈氏的商号和码头,逮捕陈天寿及其亲信;由寒门水师接管泉州码头,负责商船的护航任务,凡出海的商船,只需缴纳少量护航费,寒门水师就派船护送,确保安全。

      寒门水师护航的第一艘商船出海那日,泉州百姓自发在码头送行。商船缓缓驶离码头,寒门水师的战船在两侧护航,旗帜在海风里飘扬。“有寒门水师在,我们再也不怕倭寇了!”商船上的船长激动地喊道,岸边的百姓也跟着欢呼。

      清剿倭寇的同时,苏妙龄还在泉州设立“海疆通商互助局”,由寒门官员负责管理海上通商,统一制定商品价格,防止世家垄断;同时开设“水师培训营”,教渔民水师战船操作和火炮使用,让他们成为专业的海防力量。

      一个月后,海疆的倭寇基本被清剿,海上通商恢复。泉州码头再次热闹起来,来自南洋、日本的商船络绎不绝,中原的丝绸、瓷器通过海疆通商,卖到了更远的地方;海外的香料、象牙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陈天寿被押回京城受审时,萧景渊对苏妙龄赞道:“苏卿用寒门水师护海疆,用通商互助保民生,真是奇才!朕决定,在全国海疆设立‘寒门水师营’,由你总领海疆通商和海防事务。”

      苏妙龄躬身谢恩,心里却想着更远的事——海疆通商不仅能让百姓增收,还能引进海外的新作物和新技术,比如高产的番薯、玉米,若能在中原推广,定能解决更多百姓的粮荒问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