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云贵山地寻新粮,番薯破局解贫瘠 ...

  •   苏妙龄辅佐新太子萧允翊处理朝政半载,各地民生虽稳,却收到云贵总督递来的密报——当地多山地,土层薄、肥力差,传统稻麦产量极低,即便推广过西北冬麦,也因山地灌溉难、温差大,收成不及平原三成。更糟的是,今年春末又遇冰雹,山地麦田几乎绝收,百姓只能靠挖野菜、剥树皮度日,而当地旧土司残余还散布谣言,说“山地天生不产粮,是百姓命苦”,阻挠朝廷派人救灾。

      “云贵山地占全省七成,若不解决粮食问题,之前的土司改革就等于白做。”苏妙龄拿着密报,指尖划过“山地贫瘠”四字,想起早年在西南推广粮种的经历,“明远,你从岭南调些熟悉山地耕作的农匠;阿桂,你带些防瘴草药和医疗手册,云贵山地瘴气也重,得兼顾百姓健康;我亲自去贵阳,把海外传来的番薯、玉米种子带去,这两种作物耐旱、耐贫瘠,最适合山地种植。”

      半月后,苏妙龄一行人抵达贵阳。刚进入黔东南山地,就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在山坡上挖一种苦涩的野菜,手里的篮子里稀稀拉拉没几根。“小姑娘,你们怎么不吃粮食?”苏妙龄蹲下身,柔声问道。

      名叫阿朵的女童怯生生地摇头:“家里的麦子被冰雹砸了,土司说山地长不出粮,只能挖野菜……”她的小手里还攥着半块发霉的窝头,是家里仅存的粮食。

      苏妙龄心里一紧,跟着阿朵去了她的村子——石板寨。寨子里的房屋多是茅草盖顶,不少农户的粮窖空着,几个老农坐在晒谷场的石碾旁,愁眉不展。“官老爷,不是我们懒,这山地土薄,种啥都长不好,冰雹一砸就全没了。”老村长阿爸里叹了口气,指了指山坡上光秃秃的田地,“去年种的冬麦,收的还不够种子钱。”

      苏妙龄没多说,当即让人从马车上搬下番薯种和玉米种,在晒谷场旁开辟出一小块“试验田”。阿桂带着农匠,教村民们用“起垄种植法”——在山坡上挖出一条条浅沟,将番薯藤埋在沟里,盖上薄土,既能保水,又能防山地水土流失;玉米则种在垄间,高低搭配,充分利用阳光。

      可旧土司残余扎西却跳出来阻拦,手里挥舞着藏刀:“这是外来的邪物!种了会破坏山地的地气,让村寨遭灾!谁要是敢种,我就烧了谁家的房子!”寨子里的村民大多怕他,纷纷后退,连阿爸里都犹豫起来。

      苏妙龄上前一步,眼神坚定:“扎西,你说这是邪物,可你敢跟我赌吗?若这番薯、玉米能长出来,产量比麦子高,你就必须让全寨人种;若长不出来,我亲自向你赔罪。”扎西见她态度强硬,又想在村民面前显威风,便答应下来,却暗中让人在试验田旁的水源里撒了枯草,想让作物缺水枯死。

      幸好阿朵发现了扎西的小动作,偷偷告诉了苏明远。苏明远让人连夜挖了一条小水渠,从山涧引水到试验田,保住了刚种下的番薯藤和玉米苗。二十天后,试验田的番薯藤爬满了垄沟,玉米也长到了半人高,绿油油的一片,比旁边的荒田生机盎然。

      扎西见了,脸色铁青,却再也没敢阻挠。阿爸里捧着刚挖出的番薯,足有斤把重,激动得老泪纵横:“能长这么大!这一亩地能收多少啊!”苏妙龄笑着说:“番薯亩产能有三石,是麦子的两倍还多,而且埋在土里不怕冰雹,最适合山地种!”

      消息传遍周边村寨,村民们纷纷来石板寨学种番薯、玉米。苏妙龄趁机组织成立“云贵山地新粮互助社”,由阿爸里任社长,阿朵负责记录种子发放,农匠们分片指导种植,还教村民们用番薯做淀粉、晒薯干,延长保存时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