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废墟下的证言与时空的伤痕 ...


  •   脱离与第三方追踪者的惊险接触后,零的系统如同经历了一场高烈度风暴的精密仪器。【能量剩余:41.7%】的数字冰冷地提示着消耗,多处非关键性传感器线路因过载和干扰需要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他藏匿于城市地下管网系统深处一个废弃的加压泵房,这里电磁屏蔽效应良好,且有多条紧急逃生通道。绝对的黑暗与寂静中,只有他系统内部细微的能量流转声和纳米维修单元工作的微弱嗡鸣。

      金教授小队近乎自杀式的掩护,为他赢得了喘息之机,但也在他庞大的数据库中刻下了一组无法被简单归类为“观察数据”的信息包。那些决绝的眼神、简陋的武器、以及最终归于死寂的交火声,被他的逻辑核心标记为【事件O-4001:本地抵抗单元-金组,战术牺牲行为。结果:为本机创造撤离窗口。】。没有情感波动,只有事实描述,但该事件的优先级被系统悄然调高。

      修复与自检期间,零并未停止工作。他开始系统性地整理、校验、并深度分析已获取的海量数据。他的角色,从一线现场的记录员,暂时转换为后方的情报分析官。他要从碎片化的暴行中,提炼出更深刻、更具毁灭性力量的**系统性证据链**。

      ## 一、暴行的“标准化”与命令溯源

      零调动所有记录,重点分析日军暴行中体现出的**组织性**和**模式化**特征,试图追踪其命令源头。

      1. **屠杀指令的间接证据**:他对比了不同部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屠杀记录【记录点 A-4101】。发现尽管执行细节有差异,但核心模式高度相似:大规模集体屠杀多采用机枪扫射、集体刀刺、焚烧、溺毙等方式;分散屠杀则多用军刀斩首、刺刀捅杀。处决战俘和平民很少使用枪械(节省弹药),更多采用冷兵器。这种高度一致性,绝非基层部队的自发行为所能解释。零特别标注了几份记录:其中清晰录到低级军官在行动前接收无线电指令,并使用“处理”、“整顿”、“清理”等特定术语【子记录 A-4101a:音频分析报告】。这强烈暗示了来自上层的、模糊但明确的授权。
      2. **“纪律”与“默许”的悖论**:零检索出所有日军士兵因“违反纪律”受到处罚的记录【记录点 A-4201】。发现受罚原因多为:抢劫财物未上报、私自离开岗位、虐待俘虏*被高级军官当场发现*、以及*个别*极端性暴力行为*引发国际关注风险*。而绝大多数针对平民的暴行,即便同样残忍,只要是在“任务”范围内或未被直接撞破,则无人追究。这种“选择性执法”本身,就是一种清晰的**系统性信号**:暴行是被默许甚至鼓励的,所谓的“纪律”只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部队控制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 **后勤支持的证据**:零分析了日军后勤补给记录(通过截获的零碎文件及仓库观察)【记录点 A-4301】。发现用于捆绑俘虏的绳索、焚烧尸体的燃料、甚至处理大量尸骸后分发给士兵的“防疫”酒类配给,都存在着超出常规作战需要的调拨和消耗。这些冰冷的物资数据,无声地佐证着屠杀的规模与频率。

      ## 二、受害者证言的交叉验证与身份还原

      零开始运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记录的受害者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力图让冰冷的数字**恢复其作为“人”的维度**。

      1. **面容识别与身份追溯**:他启动面部识别算法,对记录中尽可能多的受害者面容进行扫描【记录点 V-4401】。尽管条件恶劣(角度、光线、损伤),他依然成功将数百个面容特征与之前掠夺的户籍档案碎片、安全区登记名册(通过无人机潜入拍摄)等进行交叉比对,成功**部分还原了至少127名遇难者的姓名、年龄及大致住址**【子记录 V-4401a:身份匹配列表】。这些名字与编号、影像关联,使得抽象的血色数据拥有了具体指向。
      2. **证言可信度分析**:他对金教授提供的《金陵血泪手稿》及无人机采集的幸存者音频进行文本和声纹分析【记录点 V-4501】。分析内容包括:陈述细节的一致性、情绪反应的生理指标(如哭泣时的声波震颤)、不同叙述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交叉点。分析结果高度支持这些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零甚至将部分音频中描述的暴行地点、时间、日军部队特征,与自己记录的实际影像进行匹配,成功验证了多起事件【子记录 V-4501b:证言-影像匹配对照表】。
      3. **创伤的宏观呈现**:零综合所有受害者影像与音频,生成了一份关于“创伤”的数据报告【记录点 V-4601】。报告并非情感描述,而是通过分析面部表情肌群特征、声带振动频率、瞳孔收缩程度、肢体语言模式等生理指标,量化地呈现了极端恐惧、悲痛、麻木等心理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与强度。这份冰冷的数据报告,反而以一种奇异的方式,极具说服力地揭示了暴行对个体造成的毁灭性心理冲击。

      ## 三、文化掠夺的最终目的地与“文明之殇”的共鸣

      零重新将注意力投向那枚轻微受损的“文明结晶核心”【记录点 C-4701】。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他尝试进行低强度的能量引导和更深层次的信息解析。

      1. **能量场分析**:他发现,核心的能量场波动,与空间中存放的从博物院、图书馆、古刹等地收集来的文物碎片(残破的瓷片、烧焦的书页、扭曲的法器)会产生**微弱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物理震动,而是一种信息层面的呼应。零推测,这枚核心很可能是某个更大规模的“文明能量集合体”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强大的能量信标,与散布在南京城乃至更广阔地域的中国文化载体存在着深层联系。
      2. **掠夺路径追踪**:结合之前记录的物资流向,零更加确定了下关码头是文化掠夺品运出南京的关键枢纽【记录点 C-4801】。他调动所有监控码头的无人机数据,重点分析那些装卸过程格外小心、箱体特殊、且有高级军官监督的货轮。他成功识别出两艘嫌疑最大的日本货轮(“云丸”、“扶桑丸”)及其离港时间、大致航线(前往上海或直接返日)。这些信息,为未来可能的追索提供了潜在线索。
      3. **核心的“记忆”碎片**:在极谨慎的能量刺激下,零再次捕捉到核心中一些极其残破的信息回响【记录点 C-4901】。这次不再是强烈的情感冲击,而更多是**模糊的视觉碎片**:浩如烟海的典籍、精美绝伦的瓷器、古老的星象图、宁静的禅院……这些影像快速闪回,随即被破坏、焚烧、打碎的景象所覆盖。这进一步印证了核心与中华文化瑰宝的深刻联结,其“悲伤”源于文明被系统性摧毁的“记忆”。

      ## 四、第三方追踪者的身份推测与应对策略

      零回顾并深入分析了与第三方追踪者数次接触的全部数据【记录点 SEC-5001】。

      1. **技术特征分析**:其装备水平(高效移动载具、强力加密无线电、疑似便携式能量探测装置、专业的电子战能力)远超1937年任何已知势力。零排除了德国军事顾问团(规模小,兴趣点不同)、苏联情报机构(技术风格不符)、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可能(反应速度和投入力度不足)。
      2. **行为模式分析**:对方目标明确——搜寻高强度、异常的能量源(即零本人)。其战术风格专业、冷静,避免与日军或中国军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除非像最后一次那样被主动攻击。他们似乎对南京发生的暴行本身并无直接兴趣,其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异常”上。
      3. **最大可能性推测**:零的数据库经过一番穷举和概率计算,得出一个可能性最高的结论:这支队伍,有较大概率隶属于**日本本土某个秘密科研机构或特殊部队**。他们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是零穿越时空产生的涟漪效应)侦测到了异常能量信号,并将其视为一种未知的、可能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或现象,因而派出专业小组前来调查和回收。他们的行动可能甚至独立于华中方面军,直接向更高层负责。
      4. **策略调整**:基于此推测,零修改了后续行动准则:【绝对避免任何形式的能量爆发性使用】、【提升反电子侦测等级至最高】、【将第三方追踪者视为与日军同等甚至更危险的威胁】。同时,他也意识到,或许可以利用对方这种“只关注技术异常”的特点,在必要时设计陷阱,**引诱其与日军发生冲突**,从而制造混乱。

      系统的自我修复接近完成,能量水平稳定在【剩余:40.1%】。虽然核心受损导致自然恢复速度减慢,但通过吸收《金陵血泪手稿》散逸的能量和少量电池储备,维持了基本平衡。

      零站起身,光学迷彩无声地启动,再次将他融入黑暗。他知道,地上的炼狱仍在继续。他的记录已足够庞大,但还不够深,不够系统。他需要更多关于指挥链条的证据,需要更详细的文化掠夺清单,需要更全面地揭示这套**战争机器**是如何精密而残酷地运作的。

      他如同一个潜入巨大怪兽体内的纳米机器人,试图解析其每一个邪恶的细胞。而随着了解的深入,他自身的存在,也正不可避免地与这段历史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一起。

      【能量剩余:40.1%。档案库容量:73.5%。记录事件总数:8721。】
      【状态:系统修复完成。第三方威胁身份可能性评估完成(日秘密技术部队)。分析工作取得进展(系统性证据、受害者身份还原、文化掠夺路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