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序》 ...
-
概述
开先河:以“赋”论文
启后世:《文心雕龙》、《戏为六绝句》、《二十四诗品》、《论诗三十首》
《文赋》的文学思想
一、创作过程论
文章写作之两难: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物——意:观物生意——心物关系
意——文:意生宣文——心手关系
物——意——文
伫中区(枢)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1、“物”:外在景物、先贤往哲的典籍与文章
2、创作始于缘物生情,与作家学养与人格精神相关
二、想象与灵感论
(一)想象:“为文之用心”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葛洪《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论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陆机《文赋》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想象的开启:收视反听
1、想象始终伴随情感
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
——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同时情感是一个会有波动的过程,因而情感会驱动想象时而快,时而慢。但始终伴随情感。
2、想象始终伴随着形象
物昭昕而互进
物:非外物。乃心中的物象。
想象是用形象来运思的过程。
(二)灵感:“应感之会”
通与塞
“通”即灵感来:“塞”即灵感消失。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三、文章与体裁风格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诛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华盛貌),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一)诗缘情而绮靡
1、诗要根情
2、文辞华美
3、“诗以言志、故曰缘情”——李善注
(二)十体
曹丕:四科八体
《文心雕龙》——刘勰
厘清几个问题:1、《文心雕龙》的思想;2、《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3、《文心雕龙》的体例
刘勰,字彦和,祖籍山东莒县,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投靠高僧僧枯,寓居定林寺,编定藏经,“博通经论”“积十余年”。“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梁初入仕,做过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和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后来出家,改名惠地。
《文心雕龙》成书于齐代,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
轶事:拜谒沈约——刘勰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
解题
文心:“夫文心也,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即文学创作的苦心孤诣,文学创作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
雕龙:象雕龙一样美丽的词彩华章
文学创作不仅要创作华丽的文章辞采,更重要是的背后的精神境界。
《序志》
本章实为总纲,介绍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写?
2、是如何写的?
(1)撰写的纲目,体现出体系性;
(2)介绍了作者论文的原则;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shì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1、解释书名的来源;
2、阐述写此著作的缘由——“立言”求“不朽”
3、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
体例
《文心雕龙》共十卷,50篇,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包括四个主要部分。
根据作者刘親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吧介绍,分为:
一、文之枢纽:纲领——前五篇
二、论文叙笔:文体论——20篇,前10篇韵文,后10篇无韵之文
一和二合在一起为“上部”
三、剖情析采:创作论+批评和鉴赏论
篇目:
如何“论文叙笔”?
四原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原始以表末:“史”,追溯体裁源头
释名以章义:解释每种体裁的含义
选文以定篇:“评”,论体裁同时选择名家名篇加以点评
敷理以举统:“论”陈述并举出体裁基本原理
如何“剖情析采”?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
笼圈条贯:概括出文章的条理。
擂:陈述。神性:《神思》《体性》
图:描绘。风势:《风骨》《定势》
苞:包举。会通:《附会》《通变
阅:审查。声字:《声律》《练字》
上部
“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
“文之枢纽” : 《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阐述了文学基本观点,是全书纲领和理论基础。
“论文序笔”: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可称是文体论。
下部
“剖情析采”: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可称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最后《序志》说明创作目的和全书部署
《原道》
全书第一篇,阐述了二个问题:
一、确立“文”存在的合法性——道有文,自然有文,人亦有文,“人文”存在合理;
二、确立“人文”与道、圣的关系模式——“道沿圣而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以原道、征圣、宗经而创设人文,作为最高目标;
原文摘录: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以作为宇宙最高规律的“道”有文为逻辑起点,从论述“自然”有文出发,进而确立了“人文”亦有合法性、自然性。
易传(《系辞》 的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即指规律
《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地万物之道,是上天神明意志的体现。
——成为刘勰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直接继承
刘勰的道:到底是儒家还是道家的道?
刘勰所说的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是说宇宙万物内的普遍的自然规律,这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
但是刘勰说的狭义的文,即人文所体现的道,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
即,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对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具体发挥和运用,这也就是《六经》崇高地位之原由。但是在《文心雕龙》中,着眼点仍在具体的儒家之道。
儒道合流的体现
刘勰为何要把近于老庄的抽象哲理之道和儒家之道的社会政治之道结合?
——玄学泛滥、老庄哲学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重要
——目的:提高儒家之道的地位
思想渊源:荀子、易传 《系辞》佛学
荀子以儒为主,兼取各家之长。
庄子所说的“大明”境界的到达,老庄认为要“无知无欲”,排除具体的认识和实践;
荀子认为要主张通过学习,在具体认识和实践基础上进入。
补充:周易相关
《周易》:即《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经” 经文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六十四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重叠济变而来。每个卦画都有六行,爻分阴阳,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易传》是阐释《周易》本经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诠释经文大义,似本经之羽翼,故汉人形象的称之为《十翼》。
《易经》第一卦 乾乾为天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言曰:。。。。
易传(《系辞》)的影响
《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即指规律
《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地万物之道,是上天神明的意志体现。
——成为刘勰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直接继承。
佛教思想的影响
刘勰本身思想的复杂性。佛教影响深远。
从刘勰的佛教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有神论者。
表现:“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将“道心”与“神理”并提,实际上是与“道”一致,指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而它又是神明启示给人类的。
神思
创作论之首篇,是创作总论。涉及以下问题:
一、从写作想象入手,以为想象性构思具有时空突破性的特征;
二、创作构思的主体需具备虚静的审美心境丰富的知识储备、深邃的思维能力、娴熟的语言能力——以解决“言意象”的问题;
三、加强学习和修养。
摘录: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神思》与形神关系: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出自《庄子》原意指自处偏僻之地,心中想念朝廷。
说明神思是可以离开“形”而活动的,可以超越形骸之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自由活动的。
即用形神分离说来解释这种艺术想象的特点。
想象的时空超越性,相关论述:
庄子:重神不重形的“离形去知”“心斋坐忘”;
陆机《文赋》: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宗炳:(南朝时刘宋时期佛学家、画家)以“神思”论绘画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yue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神思”的展开,对主体创作心境、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阅事照理的要求。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从构思谋篇到作品写成,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
接触外物,各种念头杂生,内容尚未形成,故名“虚位”、“无形”;开始酝酿,作品还未形成,需要“规矩”、“刻镂”。
这是因为两方面的需要:
一是内容。酝酿内容时,想象必须在内容规定的“规矩”内飞腾;
一是形式。内容要靠形式来表现,要对酝酿中的内容,加以形式上的“刻镂”。
《神思》与言意关系
方其搦nuo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陆机在《文赋》中曾提出“意不称物,言不逮意”。刘勰也认为,艺术思维中,想象的内容绚丽多彩,但要具体落实到语言形象中却不容易。
想象——文思——文辞之间,存在差距,易打折扣。
刘勰接受了当时玄学和佛学中“言不尽意”“寄言出意”的思想的影响。但是并非废弃语言,而是重视“言外之意”。体现了儒释道合流的思想。
《神思》与养气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刘勰反对冥思苦想,勉强写作,认为那样违背了人性的自然规律,提倡体悟自然之美,与《原道》中的思想一致。——说明受道家思想影响。
此点与《养气》篇共同体现:“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神思》的重要文学理论
一、从写作想象入手,以为想象性构思具有时空突破性的特征;神思展开对主体创作心境、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阅事照理的要求。
二、创作构思的特征在于情思丰富、意象奇幻;语言的有限性——以突出如何解决“意-思-言-象”四者关系对创作的重要性;需修养心神方能进入构思佳境;
三、创作主体才性有迟速之分,构思关键在于创作主体才性和学识,因此需加强学习和修养
“神与物游”说
这是刘勰《神思》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
对陆机的发展
陆机——神秘化描述、模糊不清、不可捉摸
刘勰——理性化、可操作、有规律可循、可掌握驾驭;指出了具体解决的途径(没有注意到社会生活的一面是其理论上的缺陷)
风格论——《体性》、《定势》、《时序》篇的主要观点
《体性》
专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体指体貌,性指作家的性格。刘勰把文章风格概括为“八体”,刘勰认为“风格八体”分别为才性、气质、学识、习染所决定。其中才和气是先天的性情,学和习是后天的习染,刘勰一方面承认才和气对风格的影响,所谓“吐纳精华,莫非情性”,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后天学习的作用,所谓“八体属迁,功以学成”,他的理论比之曹丕片面强调作品风格仅仅决定于作者的先天之气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比曹丕、陆机更深入得多,一般来说,刘对不同的文学风格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对轻靡二体的说明明显略带有贬意。
《定势》
集中讨论了风格与文体的关系,这里的体指文章的体制,势指对风格要求的趋势,是制约风格的一种无形力量,所谓“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是说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内容的需要来确定文章的体制,根据体制的情况和要求形成文章风格。
指出不同文体对风格有不同要求。刘在这里认为某一类文体只能有一种标准风格如“赋颂歌诗”只能是清丽,这与曹丕陆机的讲法一样,确乎有嫌机械,但他在文体论部分还是承认同一种文体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其分析得细致精详是刘超越前人之处。
《时序》论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指出各个时期文学面貌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他在这方面总的看法是:“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衰系乎时序。”
他认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历代文学的风貌和特色,反映时代的状况,这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的论断。
风骨论——论文学的精神面貌与物质形式美
风骨是刘勰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美学要求之一。《文心雕龙》专论风骨一篇,置于《神思》《体性》之后,绝非偶然。
文学创作构思成熟,有了特定风格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风骨之美。
风骨的含义
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正所谓刘勰提出的“风清骨峻”。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风骨,是一种文学作品中的精神风貌美,风侧重于作家主观的感情、气质特征的体现;骨侧重于指作品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钟嵘《诗品序》
《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接近于纯粹的文学批评,与《文心雕龙》就文章立论不同,《诗品》专就五言诗立论,钟嵘认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物感说
认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应该是自然和社会生活共同使诗人触动并感发。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充分说明了现实生活经历对于诗人的情感冲击会有多么强烈,诗人的创作冲动也是在观于外物和体验人生的之后产生的。在人生经历上,钟嵘尤其强调了“怨”。
这是从孔子“兴观群怨”说发展而来的,但孔子之“怨”因为与“事父”“事君”有关,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钟嵘之“怨”,则完全是一种个体的精神痛苦了,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离怨”。
钟嵘举了屈原流放、昭君辞汉、征夫戌边、闺妇伤别等等为例,说明这样一种离怨,是非得以放声歌唱才能抒泄出来的。诗歌因而可以使“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诗品》内容
全书分总论和正文。
《诗品序》是总论,讨论了诗的本质、五言诗的历史、品诗的标准及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
正文以“品”为经,以风格类别为“纬”,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论构架。它一共品评了从汉至南朝共123位五言诗人(包括《古诗》的无名作者),论其优劣,定其品第。
《诗品》体例——经
把五言诗的诗人划分为三品,一品即为一类,各类中再以风格的不同分细类,所以其理论文本的结构就是“三品论诗”。
这是《诗品》体例结构的“经”
把三大类别的诗歌的文学风格总结为“国风”、“楚辞”和“小雅”。
体例——纬
“国风”类的诗歌温柔敦厚且富于文采变化,钟嵘又将其分为质朴(古诗一派)与华丽(曹植一派)二派.
“楚辞”类则注重抒发个体遭遇和个性情感的抒发,以李陵为代表。
“小雅”类将个人情感上升为哲学思考,忧患意识较突出,此派独阮藉一人。
三义说
提出:《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日比,三曰赋。”
涵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赋也。”
兴:诗言约而意丰,有言外之意;
比:写物以比喻作者之志,即比喻;
赋:用语言寓含的方式来描写事物。
如何运用三义?
兴在“三义”之首,是突出诗歌艺术思维特征;
其次,钟嵘要求兴、比、赋必须综合运用,否则就会有不同缺陷,这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
另外,“三义”之外,还必须以“风力”为主干,以“丹彩”为润饰,这样才能写出闻之动心,味之无穷,即所谓有“滋味”的作品。
滋味说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滋味”因而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钟嵘所谓的“味”有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引申为鉴赏,类于“品”的第一层意义;
二是作为名词的味着,滋味,余味,引申为韵味,在“味”的过程中,品味者与品味的对象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味诗”也只能是主观的,印象式的,感悟式的,它最终发展出中国的印象式文学批评。
滋味说的影响
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提出: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美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
“自然英旨”说(直寻说)的内涵:
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以抒情为主,就应该感情真挚,没有虚假感情表现;
2、反对用典和声律,直以抒情为主“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
《诗品》影响
唐宋以后,诗话、词话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与《诗品》的开拓不无关系,虽然确切合符诗话形式的开端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但《诗品》仍然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