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跨城传暖,桐韵远扬 ...
-
老巷获批 “历史文化街区” 后的第二年春天,“亮楠装修” 与 “梧桐设计工作室” 联合推出的 “老巷文化传承计划”,迎来了首个外地重点项目 —— 邻市 “清河老街” 的整体改造。清河老街与南城老巷一样,有着百年历史,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但因年久失修,不少房屋濒临倒塌,当地政府希望通过改造,让老街重焕生机,同时保留其历史韵味。
接到项目那天,小念桐带着工作室的核心成员,驱车前往清河老街。刚走进老街,她就被两旁的青砖黛瓦吸引 —— 斑驳的墙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木质门窗上的雕花虽已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可仔细观察后,她也发现了问题:部分房屋的屋顶漏水严重,墙体出现裂缝,水电管线杂乱无章,完全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咱们不能照搬老巷的改造经验。” 小念桐站在老街的百年老槐树下,对团队成员说,“清河老街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跟老巷的民国风不同,而且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也有差异,得重新调研,量身定制方案。”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念桐团队每天都泡在老街,走访了 120 多户居民,记录他们的居住需求和对老街的记忆 —— 有老人希望保留自家的百年灶台,有年轻人想在院子里搭建阳光房,还有商户期待能扩大经营空间,同时保留店铺的传统风貌。
调研结束后,小念桐在老街租了一间临时办公室,开始绘制改造方案。她特意邀请刘德亮来清河老街,一起探讨施工细节。刘德亮看着设计图里 “明清雕花窗棂 + 现代保温层” 的组合,忍不住点头:“这个思路好,既保留了建筑特色,又解决了老房子保暖差的问题。不过施工时要注意,老墙体比较脆弱,得先用钢筋加固,再进行改造。”
可方案提交给当地居民代表时,却遇到了分歧。几位老年居民觉得方案里的 “现代元素太多”,担心会破坏老街的传统风貌;而年轻居民则认为部分设计 “不够实用”,比如保留百年灶台的同时,没有预留足够的厨房操作空间。面对争议,小念桐没有急于修改方案,而是借鉴了老巷 “梧桐树下议事” 的传统,在清河老街的老槐树下组织了一场 “老街改造听证会”。
听证会上,小念桐把设计图铺在临时搭建的长桌上,耐心地向居民解释每一个细节:“咱们保留百年灶台,是为了留住大家的记忆,但在灶台旁边增加了嵌入式橱柜,既能储物,又不影响传统风貌;阳光房采用可拆卸的玻璃结构,夏天能通风,冬天能保暖,还不会破坏老街的整体外观。” 她还拿出老巷改造后的照片,指着照片里的梧桐观景台和智能家居设备:“老巷改造后,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方便了生活,相信清河老街也能做到。”
在小念桐的耐心沟通下,居民们渐渐达成了共识。一位老年居民握着她的手说:“孩子,我们不是反对改造,是怕丢了老街的魂。你这么用心,我们信你。”
项目开工后,小念桐几乎每周都往返于南城和邻市之间。李茹楠担心她太累,特意收拾了一个行李箱,装满了常用的药品和换洗衣物,还在箱子里放了一小袋梧桐叶 —— 那是去年秋天从老巷梧桐树上摘下来的,压制成了标本。“带着这个,就像家里有人陪着你一样。” 李茹楠轻声说。
施工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在修复一栋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时,工人发现屋顶的瓦片大部分已经破损,当地找不到同款瓦片。小念桐急得睡不着觉,刘德亮得知后,立刻联系了南城的老匠人 —— 这位老匠人年轻时曾修复过不少老建筑,家里还珍藏着一批传统瓦片的制作模具。在老匠人的帮助下,工人们用传统工艺烧制出了同款瓦片,四合院的屋顶得以完美修复。
三个月后,清河老街改造项目顺利完工。改造后的老街,青砖黛瓦依旧,却多了几分生机 —— 斑驳的墙面被精心修复,露出了原本的砖纹;木质门窗上的雕花重新上了漆,光彩如新;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了符合现代需求的生活空间,却又不失传统韵味。当地政府特意在老街入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 “清河老街改造记”,还提到了 “借鉴南城老巷保护经验,传承历史文脉”。
揭牌那天,清河老街的居民们特意邀请了刘德亮和李茹楠来参加仪式。看着热闹的老街,李茹楠拉着小念桐的手,眼里满是骄傲:“咱们的梧桐精神,真的传到外地了。” 刘德亮笑着补充:“不止是梧桐精神,还有‘装家就是装记忆’的初心。”
仪式结束后,一位清河老街的居民送给小念桐一个手工木雕 —— 雕刻的是清河老街的老槐树和南城老巷的梧桐树,两棵树的枝干相互缠绕,寓意着 “文化传承,两地相连”。小念桐接过木雕,心里满是感动:“我会把它放在工作室里,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初心。”
这年冬天,“亮楠装修” 与 “梧桐设计工作室” 凭借清河老街改造项目,获得了 “全国老建筑保护创新奖”。颁奖典礼上,小念桐作为代表上台发言,她手里拿着那片梧桐叶标本,声音坚定:“老建筑是历史的载体,是记忆的容器。我们做老建筑改造,不仅是修复一栋栋房子,更是守护一段段记忆。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更多老建筑在保护中新生。”
年底的时候,小念桐带着工作室的团队,在清河老街举办了一场 “老巷与老街文化联展”。展览上,南城老巷的梧桐照片与清河老街的老槐树照片并列摆放,老巷的民国物件与清河老街的明清文物相互呼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有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从老巷到老街,看到的不仅是建筑的美,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温暖。”
除夕夜,一家三口又回到了南城老巷的梧桐树下。小念桐把清河老街居民送的木雕放在树下的石桌上,月光洒在木雕上,两棵树的影子交叠在一起。“爸爸妈妈,明年咱们还能去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老建筑的美吗?” 小念桐轻声问。
刘德亮握住她的手,笑着说:“当然能。只要咱们守住初心,梧桐的韵味,会传得更远。” 李茹楠靠在刘德亮肩上,看着眼前的父女俩,眼里满是幸福。
老巷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梧桐的清香,也带着跨越城市的温暖。“亮楠装修” 的招牌在巷口闪烁,“梧桐设计工作室” 的灯光在文创园区亮着,而清河老街的老槐树,也在远方守护着新的记忆。这关于爱、梦想与传承的故事,会像老巷的梧桐树一样,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在更多地方绽放新的光彩,温暖更多人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