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二十四、备忘录0315:高维信号的突破性解读 ...
-
三月的春风吹进实验室时,林砚正在调试新到的高维信号分析仪。屏幕上跳动的银色光带比去年更清晰,他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将信号频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这是李院士团队建议的精度,说能捕捉到更细微的高维时空痕迹。
沈知行推门进来时,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文献,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关于“平行时空干涉”的资料。他没先说话,只是把林砚手边空了的水杯拿走,转身去接温水——知道对方调试设备时会忘了喝水,水温总控制在不烫口的程度。“李院士刚才发消息,说他们那边解析出一段重复信号,和我们去年五级波动时的记录一致。”沈知行把水杯放回林砚手边,指尖顺便帮他把分析仪的屏幕亮度调低了些,“避免伤眼睛。”
林砚喝了口水,把自己整理的信号对比图推过去:“你看,这段信号的周期是7.3秒,和我们记录的完全吻合。如果按平行时空干涉的理论,这可能是另一个时空的时子与我们的时子产生了共振。”他说话时,目光落在沈知行的袖口上——对方为了翻文献,袖口磨起了一点毛边,却没换件新的白大褂。
沈知行没注意到他的目光,正专注地在文献上画重点:“李院士说可以做一次‘共振增强实验’,用两台探测仪同时发射时子信号,看能不能放大这段重复信号。”他顿了顿,抬头时刚好对上林砚的视线,立刻明白对方在想什么,笑了笑:“袖口没事,还能穿。等实验成功了,我们再一起换件新的。”
林砚没再提白大褂的事,只是把实验方案的草稿拿出来:“我已经算好了两台探测仪的摆放距离,3.8米,刚好能形成稳定的共振场。你负责调试另一台探测仪,我来设置信号发射参数。”他说着,把自己画的参数表递过去,上面用不同颜色标了重点,连可能出现的误差都标注了出来。
实验定在三天后。前一天晚上,林砚留在实验室检查参数,沈知行没走,说是要整理实验记录,却悄悄在旁边放了一张折叠床——知道林砚肯定会熬到很晚,让他能随时休息。凌晨两点,林砚揉着眼睛起身时,发现桌上放着一碗热粥,是沈知行用实验室的小锅煮的,还卧了个荷包蛋。“别饿着肚子干活。”沈知行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点熬夜的沙哑,却很温和。
林砚没说“你也没睡”,只是端起粥慢慢喝。粥熬得很烂,是他喜欢的口感。沈知行坐在旁边,一边整理记录,一边偶尔抬头看他,确保他喝完粥才继续低头干活。窗外的夜色很浓,实验室的灯却亮得温暖,两台探测仪并排放在中央,像在等待着第二天的实验。
实验当天,李院士团队准时到达。林砚负责操作主探测仪,沈知行负责副探测仪,李院士则在控制台监测信号。当两台探测仪同时发射时子信号时,屏幕上的银色光带瞬间变得明亮,那段7.3秒周期的信号像被放大了一样,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中央。“成功了!”李院士的声音带着兴奋,“这就是平行时空干涉的铁证!”
林砚和沈知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沈知行没说“我们做到了”,只是快步走过去,帮林砚把探测仪的发射功率调低——避免长时间高功率运行损伤设备。林砚则伸手帮沈知行擦了擦额角的汗,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
实验结束后,李院士拍着两人的肩膀说:“你们这对搭档,真是天作之合。不仅研究做得好,还能互相照顾,这才是做科研该有的样子。”沈知行笑着摆手,却把林砚刚才没喝完的温水递过去:“他刚才一直盯着屏幕,没顾上喝水。”
傍晚整理实验数据时,林砚发现沈知行把刚才的实验过程完整地录了下来,还加了文字注释。“方便以后学生参考。”沈知行解释道,却没说自己录视频时,特意把林砚操作的细节拍得更清晰,想让学生多学习他严谨的操作习惯。
林砚没点破,只是把自己算好的“平行时空干涉概率”数据递过去:“92.7%,远超预期。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据写进新的论文里,为平行时空的研究提供更多证据。”沈知行接过数据,手指在上面轻轻摩挲,突然开口:“等忙完这阵,我们去看看上次带的那两个学生,他们的课题应该快有结果了。”
林砚点头,把沈知行的文献整理好,按类别放进抽屉——知道对方下次找资料会更方便。窗外的春风还在吹,实验室里的探测仪安静地运行着,银色的信号光带在屏幕上轻轻跳动。他们没说“我们要一直搭档下去”,却在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数据整理、每一次细微的照顾里,把彼此的未来和科学理想紧紧绑在了一起——像时子与高维时空的关联那样,密不可分,且永远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