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十二、备忘录0725:论文发表前的最后检查 ...


  •   五级波动实验成功后的第二天,林砚和沈知行开始做论文发表前的最后检查。

      电脑屏幕上,是他们修改了无数次的论文初稿,从理论推导到实验数据,从“守忆”模块的设计图到时空波动的应对方案,每一个字、每一个公式、每一张图表,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林砚坐在电脑前,手里拿着鼠标,逐字逐句地读着,指尖偶尔在屏幕上停顿——他怕漏掉任何一个错误,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偏差,都可能让未来的科学家产生误解。

      “这里的实验数据单位是不是错了?”林砚突然停下,指着屏幕上“时子振动频率监测表”里的一行数据,声音带着一丝警惕,“你看,7月21日那次紧急波动的频率,我们记录的是‘5.2千赫兹’,但原始日志里写的是‘5.2赫兹’——我当时可能手滑多打了个‘千’字。”

      沈知行立刻凑过来看,指尖在键盘上敲了几下,调出原始实验日志的扫描件。屏幕上的纸质日志边缘泛着黄,手写的“5.2赫兹”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对勾,是林砚当时确认数据时画的。他忍不住笑了笑,伸手揉了揉林砚的头发:“还好你眼睛尖,不然发表出去,别人照着‘5.2千赫兹’做实验,说不定会出大问题。”他拿起笔,在旁边的纠错本上记下“频率单位修正”,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等会儿我们把所有数据表格里的单位都过一遍,一个都不能漏。”

      林砚点了点头,继续往下看。论文里的每一段文字,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看到“双频共振模型推导过程”,就想起某个深夜,两人趴在桌上对着公式争论,沈知行把演算纸推过来时,指尖不小心蹭到他的手背,耳尖悄悄泛红;看到“守忆模块核心原理”,就想起第一次成功测试模块时,沈知行抱着他转圈,实验室的旧风扇吹得两人的白大褂飘起来,像两只展翅的鸟;看到“时空波动应急方案”,就想起五级波动实验那天,沈知行手动注入液氮时,手背上沾着的霜花,和他眼里坚定的光。

      “你看这段关于‘记忆反噬’的描述,”沈知行突然指着论文的“应用前景”部分,声音里带着思考,“我们只写了‘守忆模块可降低记忆反噬风险’,但没说具体降低了多少——上次我们做的对比实验,反噬概率从68%降到了12%,这个数据加进去,说服力会更强。”

      林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确实觉得有些单薄。他立刻在键盘上敲击,补充了一段文字:“经实验验证,在‘守忆’模块作用下,时子穿越引发的记忆反噬概率从68%降至12%,且反噬程度显著减轻,未出现‘关键记忆丢失’情况。”写完后,他又附上了一张对比实验的折线图,图上代表“有守忆模块”的蓝色曲线平缓地贴在横轴附近,和代表“无模块”的红色曲线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就完整多了。”沈知行看着补充后的内容,眼里满是认可,“未来的科学家看到这个数据,就知道‘守忆’模块不只是‘有用’,而是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

      两人就这样,一边核对,一边补充,偶尔还会因为某个表述的严谨性争论几句——比如“时子与高维时空的关联性”,林砚想写“强关联”,沈知行却觉得应该写“显著关联”,因为目前的实验还无法完全证明“强关联”的必然性。最后两人查了三篇权威期刊的论文,发现大多用“显著关联”,才达成一致。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电脑屏幕上投出一片亮斑。林砚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伸了个懒腰,白大褂的衣角扫过桌角的咖啡杯,杯沿晃出的水渍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有点累了,”他看向沈知行,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藏不住满足,“我们先去吃午饭吧,下午再查剩下的图表部分。”

      沈知行也放下手里的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看了一眼窗外,楼下的玉兰花已经谢了,枝叶长得郁郁葱葱,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好,”他起身拿起两人的白大褂,递了一件给林砚,“我知道附近有家面馆,老板是四川人,做的牛肉面特别地道,加两勺辣油,吃着特别暖。”

      林砚接过白大褂,指尖碰到沈知行递过来的温度,心里也暖暖的。两人并肩走出实验室,校园里的石板路被阳光晒得发烫,偶尔有学生骑着自行车经过,车铃“叮铃铃”地响,像一首轻快的歌。林砚走在沈知行身边,看着他挺拔的背影,看着他走路时微微前倾的姿态——那是常年在实验室里弯腰看仪器养成的习惯,却一点都不显得佝偻,反而透着一股认真的劲儿。

      面馆不大,却很干净。老板看见他们进来,笑着打招呼:“两位又来了?还是两碗牛肉面,加辣油?”沈知行点了点头,拉着林砚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很快,两碗牛肉面端了上来,热气腾腾的,牛肉片堆得冒尖,辣油的香气飘进鼻子里,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

      “对了,”沈知行吃了一口面,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期待,“论文发表后,我们要不要办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做量子物理的专家,还有一些年轻的研究者,一起聊聊时子研究——不仅能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成果,还能听听他们的想法,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新的思路。”

      林砚咬着面条,眼睛亮了起来:“好啊!我们还可以把‘守忆’模块的设计图免费共享出去,让大家一起改进——科学研究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走得更远。”他顿了顿,想起未来那封来自陈野的邮件,补充道,“说不定以后还会有人沿着我们的方向,做出更厉害的研究,解决更多的难题。”

      沈知行看着他眼里的光,忍不住笑了。他夹了一块牛肉放进林砚碗里:“会的,肯定会的。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未来铺路。”

      吃完午饭,两人回到实验室,继续检查论文的图表部分。沈知行负责核对图表的数据源,确保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和原始数据一致;林砚负责检查图表的标注,确保坐标轴的名称、单位、图例都清晰准确。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他们身上,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道并肩的剪影。

      “终于检查完了!”傍晚六点,林砚按下了论文的“最终保存”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屏幕上的论文封面赫然写着《高维弦振动与时间粒子关联性研究——附“守忆”模块设计与时空波动应对方案》,作者署名是“林砚、沈知行”,两个名字并排放在一起,像他们永远并肩的模样。

      沈知行凑过来,和他一起看着屏幕,眼里满是欣慰:“没有错误,数据准确,图表清晰,逻辑也通顺——可以提交给期刊社了。”

      林砚点了点头,指尖悬在“发送”按钮上,突然有些紧张。沈知行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过来,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别怕,我们已经做到最好了。”

      林砚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发送”键。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两人都笑了——像完成了一件天大的事,又像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窗外的天慢慢黑了,实验室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笼罩着两人。林砚靠在沈知行肩上,看着屏幕上的论文,轻声说:“我们做到了。”

      沈知行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温柔而坚定:“嗯,我们做到了。而且,这只是开始。”

      探测仪里的时子还在轻轻跳动,淡蓝色的光映在两人脸上,像一颗不会熄灭的星星。他们知道,论文发表后,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研究在等着他们,但只要彼此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他们的信念,比时间更坚定;他们的情谊,比金更坚固;他们的理想,比星空更辽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