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皇庄的二进院子里,晨阳刚漫过正房的廊柱,徐玉正蹲在院中央的菜畦边,看二郎用小银铲给萝卜苗松根。东厢房的门帘掀了掀,于氏端着个空菜篮走出来,刚要开口,就见院里的小菊从井边匆匆跑回来,手里还攥着刚洗完的帕子:“主子,于侧妃!刚在井边听庄头跟管事嬷嬷说,京里出了大事 —— 三皇子查漕运时染了暴疫,没撑住;六皇子去寺里祈福,回程的船翻了,人也没了!”
徐玉手里的浇水瓢没停,只淡淡 “嗯”了一声,继续往菜苗根须浇去。于氏也收了菜篮,走到菜畦边,语气比往常沉了些:“这才多久,就没了两位殿下,京里怕是真不太平。”
二郎抬起头,圆乎乎的小手还握着银铲,说话依旧慢半拍:“三皇子、六皇子,是、是和大郎哥哥一样,能在院里玩的吗?”
“是京里的殿下,离咱们远着呢。” 徐玉捏了捏他软乎乎的脸颊,转头对小菊道,“庄头说的消息,王妃在正房肯定已经知道了,咱们不用多问,照常用心打理院里的事就好。” 小菊应了声,把帕子搭在廊下的竹竿上,转身去喂院角鸡笼里的鸡崽。
于氏蹲下身,帮着徐玉择起菜畦边的杂草:“昨儿我瞧着鸡崽又壮实了些,再过阵子该下蛋了,到时候给大郎、二郎和三郎煮蛋羹吃。”徐玉笑着点头,两人话锋一转,聊起了鸡崽的喂食时辰、菜苗的浇水频率,再没提京里的事。
西厢房的门帘这时也动了,苏氏牵着大郎走出来,手里还攥着把碎米,是要去喂大郎养在廊下的小雀。听见院里的话,她脚步顿了顿,走到菜畦边问:“徐妹妹、于妹妹,京里消息你们都听说了么?我还听庄头跟管事嬷嬷提,二皇子现在势头正盛,连吏部尚书都递了立太子的折子,咱们……”
“姐姐放宽心。” 徐玉直起身,掸了掸裙摆上的土,“咱们住这二进院子,管不着京里的事,不如把孩子们照看好,把院里的菜种好 —— 你看这萝卜苗,再过阵子就能拔来吃了。” 于氏也跟着点头:“是啊,王妃和殿下心里有数,咱们跟着安稳过日子就好。”
苏氏张了张嘴,见两人都没接话的意思,也只好牵着大郎去喂雀,嘴里还小声叮嘱大郎:“你是长子,往后在院里要稳重些,别总跟着二郎、三郎疯跑。” 大郎点点头,目光却飘向了菜畦里的萝卜苗,显然没把叮嘱放在心上。
此时正房内,案上摊着几张揉皱的信纸,都是京里老部下悄悄送来的消息。王妃先拿起最上面一张,指尖在 “二皇子动作” 那栏划了圈,语气笃定地对五皇子道:“二皇子这是急昏了头 —— 先是借漕运整改把三皇子的人从江南清走,转头三皇子就‘染疫’;六皇子要去的普济寺,主持是他母妃的远亲,船工也是他府里旧人,哪有这么巧的翻船?他是怕夜长梦多,想趁着殿下被圈禁、大皇子闭门,尽快扫清继位障碍。”
五皇子指尖捏着枚磨得光滑的木筹,轻轻放在案上,点头附和:“他确实急了。只是这般明火执仗,就不怕父皇起疑?”
“他是被‘独大’的势头冲昏了头。” 王妃又拿起另一张信纸,指着 “官员调动” 那处,“上个月借‘整顿吏治’,把户部三个司官换成自己人,连兵部的兵符调令,都敢借着‘边防演练’插手 —— 兵、户两部是陛下的心头肉,他碰了这两块,就是摸到了逆鳞。还有最近朝中朝臣请立太子的折子,这哪是请立太子,是逼着父皇表态。”
“父皇不会如他意的。” 五皇子道,“父皇不到知天命年纪。”
王妃眼神亮了亮,顺着话锋往下说:“所以陛下接下来,定会找机会制衡二皇子。大皇子刚被训斥,威信受损;四皇子生母位份低、无根基,扶不起来 —— 能用来制衡的,只有殿下你。”
五皇子微微挑眉:“哦?何以见得?”
“殿下被圈禁期间,没卷进漕运、盐铁纷争,手上没沾党羽,也没得罪朝臣,最是‘干净’。” 王妃有条理地分析,“而且殿下现在失势,就算回京,也得靠陛下扶持才能站稳脚跟,绝不会像二皇子那样失控。对陛下来说,殿下是最安全的制衡棋子 —— 既不会威胁皇权,又能压一压二皇子的气焰。”
五皇子沉吟片刻,问:“那咱们回京后,该如何做?现在手里没人没权,京里只留了几个老部下盯着动静。”
“不用急着争,先站稳脚跟就好。” 王妃把信纸整理好,叠成整齐的方块,“陛下要的是‘平衡’,不是让殿下扳倒二皇子。咱们回京后,先把府里事理顺,让孩子们安安分分,对外只说‘在皇庄思过,感念圣恩’,不掺和任何派系纷争。至于二皇子,自有陛下盯着,他现在越张扬,陛下收拾他的手段就越重。”
两人正说着,院外传来管家的脚步声,说是庄头来报,京里又有新消息:大皇子府得了陛下赏赐的两匹云锦,还有太医去给大皇子的孩子请脉。
“你看,陛下已经开始动了。” 王妃笑着指了指门外,“赏大皇子,是给二皇子敲警钟;接下来,就该赦殿下回京了。”
果不其然,第七日清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皇庄的宁静。管家匆匆跑进院,高声道:“殿下,王妃!宫里王公公来了,捧着圣旨呢!”
五皇子与王妃立刻起身,王妃快步走到院中央,对闻声出来的徐玉、于氏、苏氏道:“快带着孩子们列队,接圣旨!”
众人连忙整理衣裳:徐玉抱起二郎,于氏让丫鬟抱来三郎,苏氏牵着大郎,三人按位份站在王妃身后;五皇子站在最前,神色沉稳。不多时,王公公捧着明黄色圣旨,在小太监的簇拥下走进院,身后还跟着两名穿锦袍的侍卫。
“五皇子接旨 ——” 王公公展开圣旨,尖细的声音在院里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五皇子于皇庄静思己过,心性渐趋沉稳,念其往日无大过,特赦回京,即刻启程。府中眷属随其同行,钦此!”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皇子率先屈膝跪地,王妃、徐玉、于氏、苏氏紧随其后,三个孩子也跟着一起。
王公公收起圣旨,递到五皇子手中,脸上堆起笑:“殿下,恭喜您回京复职。”
“有劳王公公。” 五皇子接过圣旨,王公公客气了几句,又叮嘱了 “明日启程需尽早”,便带着人离开了。
送走王公公,院里的人疏了口气。苏氏看着五皇子手中的圣旨,语气里满是欣喜:“殿下,咱们终于能回京城了!”五皇子目光扫过众人:“都回去收拾收拾,明日辰时启程。”
当晚收拾行李时,徐玉在东厢房里叠衣裳,能听见西厢房的苏氏低声叮嘱丫鬟:“把大郎的新锦袍找出来,回京见人得体面些。” 于氏则坐在一旁,给三郎缝补小靴子,偶尔跟徐玉搭句话:“妹妹的辣椒种子收好了吗?回京后要是能开小厨房,还能用上。”
徐玉把晒透的辣椒种子装进青瓷罐,轻轻盖好盖子。同住一个院子的日子虽简朴,却透着几分家常的安稳;京里的朝堂风雨再烈,有五皇子和王妃总能应对。她只需守着二郎,回了京把小厨房重新开起来,日子自然能安稳。
第二日启程时,辰时刚到,众人已在院门口集合。五皇子与王妃同乘一辆马车,车帘缝隙里,能看见王妃正拿着舆图,跟五皇子低声说着回京后的路线安排。徐玉、于氏带着二郎、三郎坐一辆,苏氏带着大郎坐一辆。车帘放下前,徐玉回头看了眼这二进院子 —— 菜畦里的萝卜苗还绿油油的,鸡笼空了,廊下的小雀笼也收了,满是生活痕迹的院子,终究要暂时告别了。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朝着京城的方向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