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余波与晨曦 ...
-
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个清晨,南星是在一片奇异的寂静中醒来的。
没有刺耳的闹铃,没有母亲小心翼翼的敲门催促,也没有潜意识里催促自己立刻跳起来背单词、记公式的紧迫感。阳光已经透过窗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带,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尘埃,缓慢而宁静。
她躺在床上,睁着眼睛,望着熟悉的天花板,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身体像是被抽空了所有力气,软绵绵地陷在床垫里,连抬起一根手指都觉得费力。大脑也一片空白,那种持续了太久、如同背景噪音般的知识回响和解题焦虑,骤然消失,留下一种近乎耳鸣的空洞感。
结束了。这个认知像潮水一样,缓慢地、一遍遍地冲刷着她的意识。
她听到门外父母刻意压低的交谈声和脚步声,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小心翼翼。家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松弛而温和的气氛。
她试着回想昨天考试的细节,那些题目,那些答案,但记忆像是蒙上了一层雾,模糊而不真切。焦虑感试图探出头,却被一种更深沉的疲惫和“已然如此”的平静压了下去。现在再去纠结对错,已经毫无意义。
起床,洗漱。镜子里的自己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眼底那抹长期存在的紧张和焦灼似乎淡去了不少。她慢慢地吃着早餐,母亲做了她最爱吃的酒酿圆子,没有问一句关于考试的话,只是不停地让她多吃点。
饭后,她回到自己的房间。书桌上,那座由试卷和参考书堆砌而成的“小山”依然矗立,但它们失去了往日那种咄咄逼人的压迫感,变成了一堆沉默的、已然成为过去的纸张。她走过去,手指无意识地拂过那些熟悉的封面,触感冰凉。她没有像考前幻想过的那样,将它们统统扔进垃圾桶或撕个粉碎,只是静静地看了它们一会儿,然后拉上了书桌前的椅子,没有再坐下。
手机开始频繁地震动起来。班级群里已经炸开了锅,消息刷屏的速度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版本的“标准答案”被抛出来,有人欢呼,有人哀嚎,有人激烈地争论,有人迫不及待地开始估算分数。各种情绪在虚拟空间里激烈地碰撞、发酵。
南星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心脏偶尔会因为看到某个有争议的答案而漏跳一拍,但她很快便退出了群聊,设置了免打扰。她不想让自己沉浸在这种集体性的、往往放大焦虑的情绪狂欢里。现在需要的是沉淀,而不是新一轮的消耗。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初夏上午的风带着阳光和植物的清新气息涌进来,轻柔地拂过她的脸颊。楼下传来孩子们嬉戏的笑声,远处有汽车的鸣笛声。世界依旧鲜活而生动,并未因一场考试的结束而改变分毫。
一种微妙的失落感悄然漫上心头,混合着那巨大的解脱感。过去那些目标明确、忙碌到无暇他顾的日子,那些与习题死磕、与时间赛跑的日夜,那些与江宸在沉默中并肩作战的点滴,忽然都成了过去式。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空白,等待着被填充,却也让人一时有些茫然,不知该从何落脚。
中午,她收到了一条消息。不是来自班级群,而是那个熟悉的头像。
江宸:「还好吗?」
简单的三个字,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细微的涟漪。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她的状态。
南星看着那条消息,想了想,回复道:「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灵魂还在后面追。」
过了一会儿,他回复了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一个瘫坐在地的小人。
南星的嘴角弯了起来。她能想象出他此刻大概也是类似的状态。他们没有讨论答案,没有估算分数,只是确认了彼此都安然度过了那场风暴,并且都处在风暴过后的“余震”阶段。
这种简单的连接,让她心里的那点空落感减轻了不少。
下午,她做了一件很久以来就想做的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与学习无关的、落了层薄灰的小说,窝在房间的飘窗上,就着温暖的阳光,漫无目的地读了起来。读累了,就看着窗外的流云发呆,任由思绪放空。
黄昏时分,父亲提议全家出去吃饭,不是在家里,而是去她喜欢的那家本帮菜馆。餐桌上,父母依旧小心翼翼地避开考试的话题,只是聊着家常,问她有没有想看的电影,暑假想去哪里走走。
南星吃着熟悉的、味道鲜美的菜肴,听着父母轻松的闲聊,看着窗外华灯初上、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一种真切而平淡的幸福感慢慢包裹了她。
这就是结束之后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狂喜,也没有预想中的空虚崩溃,而是一种缓慢的、细致的回暖,像大地在冰雪消融后逐渐恢复生机。
夜晚,她躺在床上,没有立刻入睡。白天的种种细微感受在安静中重新浮现:阳光的温度,风的触感,书的墨香,食物的味道,父母小心翼翼的爱,还有那条简短却恰到好处的问候。
她知道,关于高考的余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成绩、志愿、录取……未来还有许多未知需要面对。
但在此刻,在这个漫长战役结束后的第一个夜晚,她感受着这份久违的、略显陌生的平静,听着自己平稳的心跳,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风暴止息,废墟尚在。但晨曦已然降临,温柔地照亮了前方亟待探索的、广阔而未知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