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雨润茶香 ...
-
入夏的雨总带着几分缠绵,接连几日的阴云散去后,茶馆后院的泥土被浸得松软。周老茶师寄来的茶苗裹着湿润的苔藓,整整齐齐码在竹筐里,苏砚蹲在院角翻土时,指尖还能触到泥土里残留的雨意。
“小心别碰着根须。”林珩拎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从镇上农具店买来的小铲子和软布,“周老茶师特意说,茶苗刚移栽,得用软布裹着根须蘸水,不能直接浇凉水。”两人蹲在院角,一人扶着茶苗,一人小心翼翼填着土,阳光穿过院中的老槐树,在新翻的泥土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正忙着,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张奶奶挎着竹篮站在院门口,篮子里是刚煮好的绿豆汤:“看你们忙得满头汗,快来歇歇。”她凑到茶苗旁,看着嫩绿的枝叶轻轻点头,“阿坤当年在云南移栽茶苗,也是这么小心,总说茶苗跟娃娃似的,得好好哄着。”
苏砚接过绿豆汤,忽然想起阿明临走时的话,转身从屋里拿出那本炒茶笔记,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那是阿坤画的茶山地形图,旁边还标注着“海拔一千二,云雾多,宜种雪芽”。“张奶奶,您看阿坤记的这些,咱们后院的地势,是不是也能种出那样的茶?”
张奶奶眯着眼睛看了半晌,手指在图上轻轻划着:“咱们这古镇虽没云南的高海拔,但后山有股山泉,水汽足,说不定真能行。”正说着,林珩的手机响了,是阿明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他举着刚收到的炒茶笔记复印件,笑着说:“我找懂茶的朋友看了,我爸记的炒茶火候,现在还能用!等秋天回来,我带些云南的茶籽,咱们多试几种。”
挂了电话,苏砚把笔记仔细收好,又去屋里取来那对红漆山茶纹茶罐,将其中一个装满刚从镇上买来的粗陶碎粒:“周老茶师说,用这个垫在茶苗根部,能沥水。”林珩看着她认真的模样,忽然笑了:“咱们现在倒像个茶农了。”苏砚也笑,指尖拂过茶苗的嫩叶:“能把阿坤和周老茶师的心意守着,当茶农也挺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后院的茶苗渐渐扎稳了根,新的枝叶从顶端冒出来,嫩绿中带着点浅红。镇上的人路过茶馆,总爱绕到后院看看,卖花的王大爷还特意送了些驱虫的香草,种在茶苗旁边;木工师傅也来帮忙,在院角搭了个小小的竹棚,免得夏日的烈日晒伤茶苗。
秋分那天,阿明果然回来了,还带了个帆布包,里面装着云南的老茶籽和一本泛黄的《茶经》。“这是我爸当年常翻的书,里面还有他写的批注。”他把书递给苏砚,又蹲在茶苗旁,仔细打量着枝叶,“长得比我想的还好,再过两年,说不定就能试采嫩芽了。”
那天下午,茶馆没营业,苏砚泡了周老茶师寄来的秋茶,阿明翻着《茶经》,张奶奶坐在一旁缝着茶袋,林珩则在院角的小黑板上写着“茶香待采,故事续新”。阳光透过竹棚,落在茶苗上,风里带着淡淡的茶香,混着阿明讲的茶山趣事,让整个院子都暖融融的。
阿明临走前,在茶馆的留言册上又添了一笔,这次画的是一片小小的茶山,旁边写着:“来年春,共采芽”。苏砚把那本《茶经》和炒茶笔记放在一起,又将阿明带来的茶籽埋在茶苗旁,轻声说:“等明年春天,这些籽儿说不定也能冒出新芽。”
林珩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温热的茶:“周老茶师说,明年春天他来古镇,亲自教咱们炒茶。”苏砚接过茶杯,看着后院的茶苗在风中轻轻摇晃,忽然觉得,那些藏在茶香里的牵挂与约定,就像这茶苗一样,在时光里慢慢生长,从未离开。
夕阳西下时,余晖落在红漆茶罐上,映出淡淡的山茶纹。茶馆门口的老槐树下,路过的孩子指着后院的茶苗问:“阿姨,那是什么呀?”苏砚笑着蹲下来,轻声说:“那是能长出故事的茶树,等春天来了,它会带着茶香,把故事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