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一碗阳春面 ...
-
且说彩玉和柳诚叫了辆马车一路往家赶,没想到不久便闻得春雷阵阵,眼见有雷雨来袭,二人急忙躲雨,一阵雷响之后却只滴了几滴。
待回到桃醉居时,早市已然进入了尾声。
进入店门后,彩玉便看到一位穿着褐色缎子大袍的男子端坐在大厅角落里。
他面前放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
男子先用筷子挑了一撮放进嘴里,随即便直摇头。
“客官,你有什么需要的?”一位细心的小二发觉了情况,走过来向他询问道。
男子道:“这面也太难吃了,你看看这汤料颜色,你闻闻这味道,一点都不香。我听说桃醉早点做得好,这才过来,想不到你们如此敷衍……果然是名过其实!”他便说边摇头。
小二嘴巴一撇,心里道:十文钱一碗的阳春面,你还当大餐呢?
不过他脸上仍保持微笑道:“客官,今天小店早市要结束了,所以只有阳春面供给,阳春面就是这么做的,不然也不会标价十文吶?若是您不喜欢,下次早点来,我家有其他更好的面类可以选择。”
那男子一听,长着长胡子的脸庞上略过一片阴云,又瞬间消失不见。
“你的意思十文的阳春面只能如此了?”说着他伸手掏进袖兜,将一贯钱往桌上一放:“我出五十文,你们做一份好的阳春面来?”
小二尴尬道:“客官,阳春面不过就是葱油、酱油之类,怎么能值五十文呢?您别为难小店了。若是您要一定要吃贵的,明天早点来,小店有三鲜鲍肚面、海参烧麦,您想吃啥就吃啥,今天早市已经结束了,店内没料了。”
那客人听得此话,嘴角一翘道:“呵呵,我在南都都吃过一碗八十文的,到底是你们没本事做得出啊!”
此话一出,那些还在吃早点的客人纷纷朝他们看去,有的甚至嗤嗤笑起来了。
“你……”小二语塞。
不远处,马掌柜见状准备过去干预,却被彩玉一把拦住道:“这事不用您出面,我去就行!”
只见她轻步走到男子面前,见他三十多岁的模样,打扮虽素,但是衣料质地很好,又是外地口音,心中便明白几分:这人应是邻城过来游玩的富家子之类。
于是彩玉微微一笑道:“客官,小店可以做贵的阳春面,只不过早市匆忙,我们无法安排而已。若是客官真的想吃,在下可以为您单起一锅,但需要稍等片刻,不知您可愿意?”
男子点了点头。
彩玉赶紧回到桃醉居的后厨,系上了襻缚就站在了灶台前。
此刻桌上已经排列了十几个小碗,分别装着:澄澈如金的豆油、雪白炼乳状的荤油、切得细细的蒜末、葱花、姜末,还有精盐、酱油,虾籽等物。
彩玉先在锅子中倒入豆油,金黄的豆油稍微加热便慢慢地散发出一种醇厚的香气,混合着大豆的甜美,又带着一丝丝油脂的浓郁。
一众娘子在旁赞道:“真是好油!”
只见彩玉脸色不改,熟练地抄起勺子舀了一大团猪油入锅,再用勺子轻轻搅动,雪白的油脂团在热油中旋转,然后慢慢地融化,与豆油成了一体。
一瞬间,荤油的醇厚、豆油的甜美结合在了一起,如变魔术一般的融合成了一种新的香气:鲜香浓厚,纯净又质朴,就像是这春天的气息,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恩,闻着味道,应该错不了!”沈娘子在一边抱臂点评道。
所谓美食一般讲究的是色香味意型而已,面一端上来,客人首先感受的不是外形,反而是直扑鼻腔的气味,因此“香”作为先声,不可谓不重要。
对于阳春面而言,它的香味不仅仅在汤里,更是在油上,因油是浮在水上的,人首先闻到的是油香,其次才是汤味。
所以经验老道的沈娘子一闻这浓郁纯净的油香便知道这碗面成功了一半。
彩玉手不停,依次将洁白的蒜末、青翠的葱花以及那晒成鲜红色的干虾籽等食材放入油锅中煸炒出香味,再注入鲜酱油和骨头熬制的高汤至大半锅用火烧开,然后用小调羹撒入精盐与黑胡椒粉。
此刻汤已是味鲜香浓,但是彩玉并不急着出锅,而是耐心地将鲜汤沉淀,二刻后,待佐料的香气完全被融入进汤中,在用滤网滤去食材,只剩红汤,再重起一锅用清水煮面,最后进行装碗。
此时,桃醉居的大厅,那客人正端坐着抿着茶水,一点不耐烦的意思也没有。
随着彩玉端着食盘子进入大厅,一阵鲜香蓊郁的气味便传入了他的鼻中,男子眼睛一眯道:“香气倒是不错。”
彩玉将面碗往桌上一放,那客人眼前顿时一亮:只见那散发鲜香的汤酱色红润清亮,闪烁着微微的光辉。
光素碱水面条在水中稍熟后就捞出滤水,然后便捞起放入盛汤的面碗里,一丝不乱、排列整齐地被折了三层,摆放得稍稍高于汤面,上面还洒着一撮细细的小葱花,绿得可爱,配着白面条,显得淡雅清新,宛如春天大地的新绿。
那客人对彩玉点头道:“看来你是有几分功夫的,这碗面可比之前的好多了。”
彩玉心中道:我花了那么多功夫给你弄碗光面,能不好吗?
不过她脸上仍然带着笑:“客官,您尝尝看,这比起南都八十文的如何?”
客人呵呵一笑,用手拂了拂香气,然后拿起勺子舀汤先喝上一口:那包含虾籽、鲜酱油等多种食材精华的骨头面汤鲜美至极,入口便是满口生香,让人浑身上下都暖了起来。
而葱油的运用,使得汤有一种迷人的香气,刺激胃蕾,引人食欲。
值得一提的是彩玉这次同时在汤中加了黑胡椒和白胡椒,但没有让汤味变得呛人,反而丰富了味感层次,香气更加浓郁。
这便是三娘子从外地学来的窍门,如今传给了彩玉。
客人脸上表情舒展开来,又抄起筷子挑了一筷子面条,由于细细长长的碱水面煮过刚断生就捞出,因此保留了中芯的嚼感,韧而不硬,非常爽口,葱花青翠,散发着淡淡的猪油香气。
在阳春三月,乍暖还寒的早晨吃上这样一碗精心烹制的清淡鲜香的面条,驱走寒气,让春日的和煦直通肺腑,整个人都舒坦了。
不一会儿,一碗面在客人的大快朵颐之下被一扫而光了。
“恩,不错,果然好吃!” 客人满意地放下筷子说道。
彩玉听得此话,心中自是开心,于是笑道:“您觉得比之南都的如何?”
客人用手巾擦了擦嘴道:“汤头清亮味鲜,面条软而不烂,韧而不硬,尤其是葱油放的恰到好处,总之在小镇上能吃到这样的面算是不错了。”
“那这碗光面值得上五十文了吧?”彩玉又笑道。
“光是材料当然不值,但加上里面蕴含的诚意可以说是物有所值了。”那客人捋着稀疏的胡须道:“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出彩,所以我认为从阳春面能否做好,大致能看出这家店的手艺。”
彩玉心中咯噔一声,这人的点评怎么听着有点怪怪的?
“看您的点评,应该是行家,请问客官您是……”
客人呵呵一笑道:“我就不瞒姑娘了,我姓康,正是桐州的食行行老。”
桐州是邻近安州的一个大市,而康行老则是最新上任的行老。
彩玉瞳孔一震:居然是桐州行老!
想不到堂堂桐州食行行老会来她们小店,更想不到只吃了一碗阳春面。
康行老继续道:“姑娘你手艺不俗,年纪轻轻,不管是做面或是调味都十分精细,我真想不到这家小店能有这样的人,可惜了。”
彩玉心头咯噔一下道:“大店有大店的好,小店也有小店的自在,全在厨娘选择而已,再说我家店再小,不也在镇中心开了这么多年了吗?”
康行老笑道:“话虽如此,但我还是觉得可惜,就比如一个水手天赋再高,一生只在运河驾船,终究发展有限,怎比得过去到大海中扬帆远航呢?”
彩玉心头一颤,咬了咬唇道:“您的意思我应该离开桃醉,离开安州,去南都甚至京城?”
“不错,正是如此!依我多年的经验,我觉得你大可一试,去试可能会失败,但是不去一定会失败。别浪费了你的才艺!”康行老继续补充道。
彩玉听得此话,不由心潮澎湃,立刻起了一番豪情壮志。
行老吃完面终于满意地走了。
彩玉望着他的背影,整个人心眼都亮堂起来。
就在她开心转身之际,突然间就听得一声尖叫响起:“走水啦,柴房走水啦!快来人救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