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黑袋行动 ...

  •   凌晨两点的东京,就像一头陷入深度睡眠的巨兽。

      白日里奔流不息的车河早已干涸,只剩下零星的出租车如同孤独的萤火虫,拖着昏黄的光尾,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游弋。摩天大楼的轮廓在深蓝色的天鹅绒夜幕下,勾勒出沉默而威严的剪影,绝大多数窗户都已熄灭,只有航空障碍灯在楼顶一明一暗,如同巨兽平稳的呼吸。整座城市都静谧下来,仿佛连风都放轻了脚步。

      在这片沉寂之中,一辆白色的丰田HiAce面包车正平稳地行驶在首都高速上。车身侧面印着蓝色的“NTT東日本”(可以理解为日本的中国电信)字样和公司标志,车顶架着的一个橙色的警示灯并未开启。从外观上看,它和成千上万辆在城市中穿梭的工程维护车没有任何区别,是融入这座城市血液循环系统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红细胞。

      面包车驶下高速,拐入一片由高科技企业总部构成的街区。最终,它在ARGUS旧总部大楼的入口前缓缓停下。这里曾经是虚拟现实梦想的起点,如今却因为那场震惊世界的SAO事件,变成了一个敏感而禁忌的所在。

      车窗降下,驾驶位上一个戴着蓝色工作帽的男人探出头。他看起来三十多岁,面容普通,眼神却异常沉稳。

      “晚上好,辛苦了。”他对着保安亭里昏昏欲睡的保安说道。

      保安揉了揉眼睛,从亭子里走出来,手里拿着记录板。“NTT的?这么晚了还要来检修?”

      “没办法,前辈。”副驾驶位上的另一个年轻人也探过头来,他看起来更年轻些,脸上带着一丝歉意的笑容,“主干网络到你们大楼的总配线架之间,有几个端口的信号衰减最近有点异常,上面下了死命令,必须在明天早上业务开始前排查完。白天人多,不方便作业。”

      保安打了个哈欠,似乎对这种深夜加班的说辞毫不怀疑。他拿着手电筒对着车后厢扫了一下,里面是码放整齐的工具箱和线缆盘,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

      “行吧,登记一下。”他将记录板递过去。

      驾驶位上的男人——代号“鼹鼠”——熟练地填上了预先准备好的虚假信息和工单号。保安核对了一下,挥了挥手。

      “进去吧,注意安全。”

      “多谢了。”

      道闸缓缓升起,面包车平稳地驶入,顺着坡道进入了地下停车场。它没有停在访客区,而是直接开到了一个靠近货运电梯的内部车位上。

      鼹鼠和他的搭档——代号“蜂鸟”——熄火下车。他们没有立刻行动,而是戴上了微型耳机。

      “‘乌鸦’,‘鼹鼠’已进入停车场。”

      耳机里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收到。五分钟前,我刚刚找了个理由,支开了原来值班的安保人员。现在,监控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轮班’,所有的监控画面都在我的控制之下。”

      乌鸦的声音顿了顿,变得严肃起来:“从你们进入电梯开始,我能为你们创造的总行动窗口是三十分钟。必须在三十分钟内完成任务并离开大楼。祝你们好运。”

      “收到。”

      两人对视一眼,从后车厢里各自拎起一个沉重的黑色工具箱,快步走向货运电梯。电梯门打开,内部冰冷的金属墙壁反射着他们冷静的面孔。鼹鼠按下了通往地下三层数据中心主入口的按钮。

      电梯门再次开启时,一股冰冷的、经过严格过滤的空气扑面而来。走廊里灯火通明,白色的墙壁和高架地板一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恒温恒湿系统独有的、干燥而洁净的味道。但这里的大部分区域都异常安静,只有远处传来几组用于维持大楼基础网络和安保系统的服务器风扇的嗡鸣声,显得格外空旷和寂寥。

      这里就像一座被时光冻结的陵墓,埋葬着一个曾经辉煌的虚拟现实帝国的残骸。

      他们根据平板电脑上的建筑图,拐进了一条更加僻静、通往线路维护区走廊。

      最终,他们停在了一扇毫不起眼的灰色金属门前。门上挂着一个小小的标牌,上面写着“IDF-B3-05”,代表着地下三层的第五号中间配线间,也就是俗称的“弱电井”。这里是连接着地下五层那片被封存的“SAO服务器坟场”与外界所有数据交换的咽喉要道。

      鼹鼠通过微型耳机低声汇报:“‘乌鸦’,‘鼹鼠’已抵达目标位置。”

      耳机里传来乌鸦的声音:“很好。从现在开始,你们还有十五分钟的作业时间。开始行动。”

      【行动开始】

      蜂鸟放下工具箱,单膝跪地。他打开箱子的上层,里面不是螺丝刀和扳手,而是一排排闪烁着金属寒光的、形状各异的精密工具。他从中取出一根细长的张力扳手和几根不同型号的单钩。

      他没有去破坏门锁,而是将探针轻轻插入锁芯。他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不是在开锁,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神经外科手术。耳朵贴近冰冷的门板,他的全部心神都集中在指尖传来的、锁芯内部金属簧片细微的触感反馈上。

      “咔哒…咔哒…”

      几声几乎微不可闻的轻响,如同蚊蚋的振翅。三十秒后,随着最后一声清脆的复位声,锁开了。

      鼹鼠拉开沉重的金属门,一股混合着塑料、金属和淡淡臭氧味道的温热空气涌出。门后的景象,足以让任何密集恐惧症患者感到窒息。

      那是一道由线缆组成的、凝固的瀑布。

      成千上万根颜色各异的网线、光纤、电源线,从天花板上的走线架倾泻而下,汇入一排排巨大的ODF(光纤配线架)和网络交换机中。红、黄、蓝、绿、橙、紫…各种颜色的线缆交织缠绕,像纠结的血管和神经,为这栋大楼输送着信息时代的血液。

      【一分钟】

      两人闪身进入,轻轻关上门。弱电井内的空间非常狭窄,嗡鸣声比走廊里更加响亮。

      鼹鼠立刻打开了他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份被标记得密密麻麻的ODF机柜布线图。这是两年来,公安潜伏人员通过无数次“例行检查”绘制出的、比RECT公司自己的档案还要精确的地图。

      “机柜J-17,ODF单元三,从上往下数第七个模块。”鼹鼠的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清晰。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动,放大了一处细节,“目标是那束黄色的12芯单模光缆,标签号是‘AGS-SVR-B5-CORE-LINK-01’。我们要找的,是里面的第四根纤芯,蓝色那根。”

      蜂鸟已经走到了那个标着“J-17”的机柜前。他打开ODF配线架的玻璃门,里面是一排排整齐的耦合器和盘绕得如同艺术品的光纤跳线。他精准地找到了那束印着“AGS-SVR-B5-CORE-LINK-01”标签的黄色光缆。

      【五分钟】

      时间变得粘稠起来。蜂鸟的动作也随之放缓,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教科书般的精准。

      他从工具箱中层取出了一个形状奇特的工具——光缆开窗器。它看起来像一个大号的订书机,内部布满了精密的导轮和微型刀片。

      蜂鸟看着它,在心里对自己说了一句。

      “好了,准备开天窗了。”

      他深吸一口气,将开窗器小心翼翼地卡在那束黄色的光缆上,然后稳定地、匀速地向前推动。

      只听见一阵极其轻微的、如同蚕食桑叶般的“沙沙”声,开窗器内部的刀片精准地切开了光缆最外层的黄色护套,以及内部包裹着光纤束的白色松套管,但对内部那12根脆弱的纤芯却秋毫无犯。一段大约十厘米长的“窗口”被完美地打开,露出了里面彩虹般颜色的、涂覆着250微米保护层的光纤束。这就像一场在毫米之间进行的微创手术。

      接着,他用镊子轻轻地从那12根纤芯中,挑出了那根代表着“第四号”的蓝色光纤,将其小心翼翼地分离出来。

      然后,他才取出了那个手枪形状的设备——LFI,光纤识别器。他打开LFI的夹头,轻轻地、稳稳地夹在了那根刚刚被解放出来的蓝色光纤上。

      LFI的小屏幕亮了起来,上面立刻显示出一串复杂的波形和快速跳动的数据。蜂鸟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了数秒,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松开了LFI,将其放回原位。

      确认完毕。

      接着,他取出一支笔状的工具——单按式光纤清洁笔。他将笔尖对准自己,轻轻一按,“咔哒”一声,一小段超细纤维的清洁线弹出又收回。然后,他用这支笔,在那根蓝色光纤即将被操作的区域,以一个完美的角度,轻轻擦拭了一下。只一下,不多不少。任何微小的灰尘或油脂,都可能在接下来的步骤中造成致命的光信号衰减。

      最后,他拿出了这次行动的核心——那个银色的、只有火柴盒大小的夹式分光器。他深吸一口气,似乎要将周围所有的干扰都排出体外。他的双手,稳得像磐石。

      在头戴式LED灯的照耀下,他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极其轻柔地捏住那根蓝色的光纤,将其悬在空中。然后,用右手将分光器的底座送到光纤下方。分光器底座上有一道经过精密计算和打磨的U型凹槽。

      他的眼睛几乎要贴了上去,将那根纤细的蓝色光纤,完美地、不带一丝一毫偏移地,放入了凹槽之中。

      然后,他将分光器的上盖合拢。

      “咔哒。”

      一声极其轻微的、清脆的响声,在嗡鸣的机房中几乎微不可闻。但对鼹鼠和蜂鸟来说,这声音却如同洪钟大吕。

      完成了。

      分光器内部的精密压力机制,已经以一个完美的、不会损伤纤芯的力度和曲率,将那根光纤固定住。光信号在通过这个微小弯曲时,会有极少一部分(通常是1%)逸出,并被分光器内部的耦合器捕获,导入另一条输出光纤。而这一切,对主干道上99%的光信号来说,几乎毫无影响。

      网络从未中断。警报从未响起。

      【八分钟】

      行动的最高潮已经过去,接下来是细致而繁琐的收尾工作。

      蜂鸟从分光器上引出一条同样纤细的黑色光纤跳线,将其连接到旁边一个早已准备好的、伪装成网络测试仪的黑色小盒子上。那个盒子,就是这次行动的数据捕获设备,会通过内置的微型4G模块,将捕获到的所有数据以加密形式,实时回传到对策本部的服务器。

      鼹鼠则负责固定。他用几根黑色的尼龙扎带,将分光器、数据捕获设备,以及一个为其供电的薄片式高能电池组,牢牢地固定在机柜背面一处巨大的电源分配单元下方的阴影里。那里是视觉的死角,除非有人趴在地上用手电筒特意去照,否则绝不可能发现。

      接着,蜂鸟开始处理那根新多出来的黑色跳线。他没有让它就这么悬着,而是像编织毛衣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它沿着一束足有上百根线缆的巨大线缆束的缝隙穿行、捆扎,让它完美地融入其中,成为那道“彩色瀑布”中毫不起眼的一滴水。

      “标签。”鼹鼠提醒道。

      蜂鸟从口袋里拿出一张事先打印好的、经过轻微做旧处理的标签,上面用日文宋体印着:“信号质量の检测器 - 触碰禁止!- NTT维护部”。他将这张标签贴在了数据捕获设备附近一处显眼但又合乎情理的机架横梁上。

      他关上ODF配线架的盖子,用一块防静电布将上面的指纹擦拭干净。然后,他拿出了最后一个道具——一小罐仿真灰尘喷雾。

      他对着刚刚安装好的设备、扎带和新走线的区域,保持着一定距离,轻轻地、有节奏地喷了几下。一层极细的、与周围环境别无二致的灰色粉末,均匀地落在了那些崭新的物体表面。瞬间,它们就失去了那种“新”的光泽,仿佛已经在这里静静地待了数月之久。

      最后检查。鼹鼠打开手电筒,以一种近乎苛刻的眼光,一寸一寸地扫过整个作业区域。地面上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碎屑、或者扎带的剪断头。机柜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切都恢复了原样,仿佛他们从未到来过。

      【十二分钟】

      “撤离。”鼹鼠低声说道。

      两人迅速而无声地收拾好所有工具,每一个工具都精准地放回工具箱内衬的凹槽里。他们拎起箱子,最后扫视了一眼现场,然后闪身走出了弱电井。

      蜂鸟从外面将门轻轻带上,然后用专用工具反向操作,将锁芯恢复到原始的锁定状态。

      他们沿着来时的路,平静地走回货运电梯。嗡鸣声被隔绝在身后,走廊里又恢复了那种近乎诡异的安静。

      回到地下停车场,他们将工具箱放回车内,看起来就像是两个刚刚结束了夜间工作的普通工程师。

      鼹鼠发动了汽车,面包车悄无声息地滑出车位,向着出口驶去。

      道闸前,那个保安还在亭子里打着盹。听到车声,他抬起头,看到是刚才那辆NTT的车,便懒洋洋地按下了开闸按钮,挥了挥手。

      鼹鼠也朝他挥了挥手,作为回应。

      白色的面包车驶出ARGUS的大门,汇入了凌晨空旷的街道,最终消失在东京钢铁森林的阴影之中。

      在J-17号机柜的背面,那个被伪装起来的黑色小盒子,已经开始忠实地、一比特不漏地,复制着那条通往深渊的光纤上,所有流淌的秘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黑袋行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