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同名单上的初遇线 ...
-
第四章:同名单上的初遇线(2015.3.北京·国家二队训练馆公告栏)
训练馆的公告栏是块老式黑板,新名单用白色粉笔写得满满当当,边缘还留着上一期没擦干净的蓝色字迹,像层褪不去的影子。王楚钦捏着块刚擦完汗的毛巾,站在人群外往里挤,鼻尖撞进一片混合着汗水和粉笔灰的热气里。
他的目光先在左侧男队区域逡巡。“北京队王楚钦”几个字写在第三行,粉笔末子还簌簌往下掉,是教练刚补上去的——昨天他的反手拧拉终于过了考核线,体能测试也卡在及格线上,算是踩着点拿到了二队集训资格。
“成啊你,”身后的队友拍他肩膀,“这下不用回省队跟那帮小孩抢球台了。”
王楚钦扯了扯嘴角没说话,视线不由自主地飘向右侧的女队区域。粉笔字在这里写得更密些,大概是女队员名字多,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个小小的籍贯,像串散落的坐标。他扫过“辽宁”“山东”“江苏”,手指无意识地在裤缝上蹭着,直到在中间位置看见了那个熟悉的名字。
“孙颖莎河北衡水”。
字写得比旁边的名字小半号,大概是快没地方了,最后那个“莎”字的点画得特别用力,把黑板戳出个小小的白印。
他愣了愣。
这名字不算生僻,但和“河北衡水”绑在一起,就让他想起去年正定训练营那个总爱往醋溜土豆丝里加辣椒的短发姑娘。他记得她的球拍包是粉色的,记得她擦汗时总把毛巾往脖子后面一甩,记得她跟队友说“等我进了国家队,就去吃北京的炸酱面”。
当时他还在心里嘀咕“哪那么容易”,没想到这才过了半年,她的名字就真的出现在了国家队的名单上,隔着三行男队名字,隔着半块黑板的距离,和他的名字落在了同一片空间里。
“找啥呢?”队友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哦,孙颖莎啊,河北队那个小猛女,听说打遍青年赛无敌手,反手快得能拍死蚊子。”
王楚钦“嗯”了一声,眼睛还盯着那行字。阳光从高窗斜照进来,在“孙颖莎”三个字上投下道窄窄的光带,粉笔灰在光里跳舞,倒显得那几个字像活了似的。他忽然想起那张被他存在手机里的合照——2013年的武汉,他在后排皱眉,她在前排抿嘴,两人之间隔着三排人,却被同一块镜头框住。
那时候他们是两条平行线,连名字都算不上认识。
后来在正定训练营,他们算有过几次交集,却也只是食堂里的一句道歉,球台边的一次借擦汗毛巾,连微信都没加过。他记得她离开时说“下次见”,当时只当是客套话,没想到“下次”会是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他们的名字被写在同一块黑板上,被一群穿着同样队服的人讨论着,像两颗终于被放进同一个棋盘的棋子。
“走了,领训练服去了。”队友拉他胳膊。
王楚钦被拽着往外走,路过公告栏时又回头看了一眼。有个穿白色运动服的小姑娘正站在女队名单前,背对着他,短发在风里轻轻晃。她的手指点在“孙颖莎”那行字上,点了两下,又飞快地缩回来,像是怕被人看见。
他的脚步顿了半秒。
那背影有点眼熟,尤其是转身时球拍包在身后颠了颠的弧度,像极了正定训练营里那个抱着西瓜跑上楼的身影。但他没敢确定,毕竟北京这么大,国家队的训练馆里,穿白色运动服、背粉色球拍包的姑娘,或许不止一个。
直到那姑娘转过身,目光无意间扫过他这边,两人的视线在空中撞了个正着。
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像盛着光,只是此刻有点惊讶,嘴角微微张着,露出两颗小虎牙。大概是认出来了,她往旁边躲了躲,手指攥紧了书包带,耳尖悄悄红了。
王楚钦的喉结动了动,刚想说句“好巧”,就被队友推着往前走。他回头时,看见她已经重新转过去看名单,只是肩膀好像比刚才挺得更直了些,阳光落在她的发梢上,泛着层细细的金。
训练服领到手里时还带着点熨烫的热气。王楚钦捏着那件印着“中国乒乓”的蓝色T恤,忽然觉得这布料比省队的队服沉了不少。他想起黑板上那两个隔着半块黑板的名字,想起刚才那个对视时她眼里的惊讶,想起去年她说“要去吃北京的炸酱面”。
或许,等训练结束,真能在食堂遇见她。
或许,到时候可以说一句“北京的炸酱面,我知道哪家好吃”。
他低头笑了笑,把T恤往肩上一搭,往宿舍走去。走廊里的风带着点春天的凉意,吹得公告栏那边的粉笔灰簌簌往下掉,像在为两条刚交汇的线,悄悄撒下第一捧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