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男戴观音女戴佛 ...


  •   宁宜的暑假开始没多久,一封武汉来的电报瞬间让王谢两家忙碌了起来。

      电报交待得简单,四叔家的五哥懏(jùn)予病逝,家人决心将他归葬杭州族墓。

      四叔那边并不知晓谢老爷已经举家避往上海,电报仍发到杭州老宅。幸亏那边托了人看守,当即想方设法告知上海。

      谢老爷一得知消息,立即赶来找惜予。

      懏予是四叔的儿子,惜予的堂兄,予字辈里行五。四叔膝下一儿一女,惜予同十七姐要好,这个五哥,她其实只见过两次罢了。

      第一趟她年龄尚小,他虽只是少年,肩上却能担事,代他父亲回乡扫墓,打了照面,说过几句话;另一趟是前年他送女儿琼舟出国读书,要从上海坐轮船出发,顺路来亚尔培路公寓坐了坐。王遗时那会还在德国,他心疼惜予过活不易,尽管他是家里人,可论起过日子,从来是远亲不如近邻,于是私下拜访了一遍楼里的邻居,一户不落送上伴手礼,请人家多关照惜予母女。即便是交情不深的人,也会折服于他雷厉风行的行事与和风细雨的柔情之下。

      惜予无法想象,这么善良的人说走就走了。

      原本三个人围一起商议怎么安排,王遗时见谢家父女俩越说声音越低,最后干脆陷入沉默,显然在努力消化噩耗,遂也安静陪坐。

      等他们慢慢缓过来,他才又站出来继续推动计划,对谢老爷说:“爸,电报上有到达日期,这样,我和惜予马上回去处理。”

      谢老爷摇手,“不行,我也要回去送懏予。”

      王遗时看了眼惜予,惜予对他点点头。“好,那我明天就去买票。”

      “要快。”谢老爷说了一句,又陷入沉默。

      最后决定由惜予夫妻、管家恩挺俩陪谢家爷娘尽快回杭州一趟。两个女儿和瑀舟则交由凭儿和张婶她们照顾。

      —·—

      就在他们抵达杭州的两天后,四叔家的人也到了。

      在遗时陪同下,惜予一早到城站来接人。他们已经收到消息,此番扶柩归来的是十七小姐憬予和姑爷厉经韬,还有他们的儿子瑆舟。

      王遗时不清楚谢家几房的背景,横竖在车站只能等着,便让惜予来个紧急补习,给他讲讲她家的故事。

      惜予问:“当真?那是个很长的故事。”

      王遗时点点头,惜予问他:“你知道我祖籍是江苏无锡吗?”

      一上来就把王遗时整懵了。

      惜予家是旁支,本家无锡谢氏是当地的望族。说起来是一段不愉快的往事。

      惜予的高祖父早年双亲亡故,本家的叔伯婶娘欺他年幼势单,侵夺瓜分了属于他的那份家产。高祖父争不过、吵不过更斗不过,他不愿一辈子伏低寄居,十四岁,为求一己生存,孤身远走。

      虽说无锡到杭州,都是被江南烟雨笼括的地盘,但对于一个少年而言,已经足够遥远。选择杭州,因为那是他母亲的家乡,之后也成了他和他子子孙孙的家乡。

      高祖父起初在杭州一家书铺里做学徒,店主瞧他眉清目秀,温文知礼,自然多一份爱护,有意招他做上门女婿。但高祖父有他不移的志气,店主丰厚的家产和桃花般娇艳的女儿,都没能动摇他。

      他边打工边自学不辍,终于挣够了书塾的束脩,二十岁时,拜入一位大儒门下,成了其中最年长的弟子。

      从这天开始,他的人生道路突然变成一条通天坦途。
      二十八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科举,便考取前清道光十三年癸巳科进士,二甲三十九名。迈进仕途之后,几番升迁,至三十岁,已官至宁波府通判,正六品。

      对于一个没有根基的穷小子来说,已经是很了不得的成就。

      宁波离杭州不算太远,有一日,他起了旧地重游的心思。真要说杭州有什么好,却也是没有的,他无父无母、无家无室,是个了无牵挂之人,走哪算哪。

      他一路拜访了老师和同窗,坐画舫游西湖,吃上天竺的斋饭,看灵隐寺的雨,登临凤凰山、虎跑山和宝石山……素日做过的没做过的统统做了一遍,心里总觉得还缺了一点什么。

      末了,他回想起自己的来处,也就想起了进杭州城后第一份谋生的工作,他去到曾经做工的书铺,那处店面已经改换门庭,卖起了花红柳绿的杭绸。

      书铺隔壁的面铺倒还□□,门口还坐着同一个剥虾壳的老板娘,只是鬓添白发,眼生横纹。老板娘告诉他,书铺老板前几年作古了,他桃花般的独生女儿更早早嫁为人妇。只高祖父还是从前那个他,打骨子里倔强的、冷硬的、孤独的模样。

      说起那桃花般的姑娘,老板娘唏嘘不已。因这姑娘实在错配了薄情人。她接连生了两个小姑娘,未能如婆家的意,婆家要她生儿子,怀第三胎时请大夫来把脉,说腹中还是个姑娘,吃药堕下来个未成形的小子。分明不是姑娘的错,婆家乃至她薄情的官人,皆把错处强加给她。

      老板娘见过姑娘两次,她面黄肌瘦、憔悴郁卒,毕竟是自小在眼前长大的姑娘,怎能不心疼,奈何不是亲闺女,想要出头也没由头。老板娘感慨,老头在时拿他姑娘当眼珠子一样疼爱着,若知道他不在以后,别人拿他姑娘当鱼卵泡掼在地上踩来踩去,定会气得棺材板跳钉子,做鬼也不安宁。

      高祖父虽然没有家人,但他最懂被人欺凌的苦,他一个小子,当年面对有血缘亲情的族人尚且觉得要活不下去,更别说一个嫁进不像话人家的孤女。

      他去了姑娘的婆家,想以昔日娘家朋友的身分帮她一把,正遇见那姑娘一手牵着一个瘦弱的小丫头,被她牙尖嘴利的婆婆当众驱出家门。

      她丈夫拿家里的钱去抽大烟,婆婆逼她娘仨去把人寻回来。姑娘跪在家门口说她愿意去烟馆,但求不要让孩子去,那地儿实在又乱又熏。她那恶婆婆叉着腰眼,又骂骂咧咧开来。在她眼里,儿媳妇和孙女都是赔钱货色,她让姑娘把自己和两个女儿押给烟馆,换她儿子和钱回来。

      高祖父咬咬牙,豁了出去,把她们娘仨护到身后。姑娘被欺凌得久了,神志都不复清明,一下子没认出这位故人来。

      她婆婆先声夺人,把高祖父连带着一起骂了进去,说他是姑娘在外轧的姘头。他大小是个官,拿出气势来,往那恶婆婆面前一站,噤了她叨叨胡吣的嘴。再转头问姑娘,你若不畏人言,我帮你要得他家的休书来,从此带着孩子过自己的日子。

      他从来是离经叛道的,不思量自己的话有多惊世骇俗,可妙就妙在,无独有偶,姑娘竟然答应了。因为她听见可以带着女儿走,那还有什么牵挂可言呢?

      经过一番不算为难的波折,高祖父帮助姑娘摆脱了婆家,要回了店主留给她的遗产。她的婆家为了让她难堪,以无出和嫉妒为由将她休离。

      姑娘自由的这一年,高祖父也成家了,娶的从前同窗的小妹,父亲是乡绅,哥哥是秀才,活得无忧无虑的一个小姑娘。可惜成亲才两年多,她就因难产去世了。

      丧妻之后,高祖父升迁,任杭州府同知,五品,算是挺大个官了。人们明面哀悼几句,背地里羡他,升官发财死老婆,平白占了两项。

      这回再来杭州,书塾先生已经作古,同窗也各自忙碌着生活,山啊湖啊寺庙什么的,逛了几遍也就厌了。

      却说一日清闲无事,在上天竺听过几遍钟声,用过斋饭,下山的路上,叫他迎面遇见两个春风桃李般粉嫩可爱的小姑娘,大的个已经初显少女风采,小的个却还是稚嫩憨实的孩童。

      两个小姑娘见了他,急得手里挎着的竹篮子都掉了,香烛贡品洒一地,小鸡仔似的张开膀子拦着他不让走。一问之下,竟然是姑娘的两个女儿。

      原来那年分别后,姑娘赎回了老店面,照旧经营起了父亲的书铺。高祖父听了很是震惊,他记忆中,那是个柔弱可人的姑娘,外人逗两句都要脸红的,如何能操持起一家铺子呢?

      他去书铺一看,姑娘将店铺一划为二,一半是书铺,一半是茶馆,茶馆由隔壁面铺老板(当年老板娘的儿子)和她一同打理,书铺仍然是她亲自操持。茶馆的摊位从店里支到露天,客流兴盛,不少茶客手上捧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书铺里,姑娘正在归置一叠新书。她还是瘦瘦弱弱的模样,大约这辈子都难丰腴起来了,面上却洋溢着喜乐,整个人焕发着光彩,不是旧日羞答答的小女儿,也不是唯唯诺诺的小媳妇,而是一个自信朝气的女性,始终不变的是,她还是那桃花一般的姑娘。

      高祖父顶着流言蜚语,敲锣打鼓、八抬大轿把姑娘娶回了家。这位桃花一般的姑娘就是高祖母。遗憾的是,婚后为了丈夫不被同僚耻笑,她还是收了书铺的生意。她明明识字比好些官太太都要多,为人善良且通透,却因为曾经的弃妇身分与这个圈子彻底无缘。

      高祖父也因为行事过于“洒脱不羁”,名声从此便与君子堪堪差那么一截,他最后官至江苏苏松太仓道道员,在上海呆了好些年,自认对日益倾颓的国家实在是无能为力,挂冠之后住了一阵子上海,最后归老杭州。

      高祖父和高祖母都活到了将近白寿(九十九岁),生育了一儿两女。

      他们唯一的儿子,即惜予的曾祖父,官至巡抚,膝下六子七女,就是惜予祖父和其他五房的叔公们,也都争气上进,一家子都奔着欣欣向荣去。极盛时,子弟各个着锦袍,门庭内雕金嵌玉,宦去官来永不息。

      一直传到到谢老爷那辈,六房的儿女足有三十六人,兄弟十七人,姐妹十九人。以数代为官的人家来说,仍算不上多。

      按高祖父定下的规矩,谢家序齿无分男女,混着来,你生来第几,就排到那个号了。也许是人丁不旺,这样一来便有种济济一堂的兴盛。

      可到惜予她们这一辈,这个规矩又废止了。皆因上一辈行廿六的小叔叔。小叔叔受惯了娇宠,做人百无禁忌的。还在学堂念书时,同一个日本姑娘好上了。

      那阵子甲午才过去没几年,中日两国剑拔弩张,漫说谢家不同意,那姑娘双亲也绝无点头的道理。双方看来牵扯到两个家庭、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事,有情人眼里只有彼此,他们牵着对方的手,在一个悄无声息的冬日,从上海的码头消失了。

      没有人知道,两人究竟是殉情还是私奔了。

      最后的踪迹落在了埠头边,再往前,只有淼淼澹澹的出海口。

      大家总愿意往好处想,对外只说是出走了,想他若还活着,在外头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往后可能回来呢?那流浪的孩子如果回来,发现大家在那排资论辈,整个门庭滴水不漏、严丝合缝,根本没有他们立足之地,一气之下又跑了,可怎么办?

      想来想去,还是得留条后路给外面的孩子,大家伙无处追寻的亲情也有个念想。

      小叔叔离家之前,恰逢谢家大房的十七小姐憬予出生,因此这辈排到她这也就停了。

      其实后头诞生的孩子也没几个,惜予行十九,慎予行廿十,后头本有个廿一恒予,奈何早夭。虽则停了序齿,十七小姐却还是十七小姐,家里长辈喊十七,弟弟妹妹喊十七姐姐。

      故事至此,暂告一段落。

      王遗时实在难以将那个曾经兴盛的家族与现在零落四散的谢家对应起来。难怪曹雪芹会发叹:“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原来世间好物都难逃坏朽的一天。

      惜予说:“我阿爷那一辈人,生逢天地变换之际,将家里也闹得像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各人想法都不同。有八叔那样顽固的,忠清君、体清国,誓死不肯落辫;有我阿爷那样保守的,觉得该变一变,但跟皇帝上书求变法也就差不多了;更多的,则是像我四叔、大哥他们那样支持革命的。革命也有不同队伍,又分支持共和的,支持君主立宪的,还有两党议会什么的。家里简直乱成一锅粥,那些年,你往大狱里扔块砖,总能砸到几个姓谢的。”

      王遗时感慨:“我听着都脑袋疼,大概梁山泊那一百单八将,全托生到你家了吧。”

      “十几年闹下来,六房人只剩下三房,男丁差不多死绝了。长房,我父亲和四叔,三房六叔,五房十九叔,他们商议着分了家。”

      “十九叔?”王遗时问,“我好像从来没见过。”

      惜予留意着不停进站的火车,一边与他闲聊,“他对国家大事关心甚少,只是……感情上一根筋。”

      “怎么,难道他也欢喜上个日本女子?”

      惜予摇摇头,“他不欢喜女人。”

      “那他欢喜……”王遗时脸上的笑意凝固了,“莫非……?”

      “他终身未娶,避居乡间做了居士。早年间收养了一个孤儿。你见过他,我惟予哥哥。”

      王遗时记起来,抚掌道:“平平百日宴见过,他送了块上好的翡翠玉佛!难怪!我当时就纳闷,他也不说是哪房的亲戚,又为什么长得和你们家人不大一样,既不修长,也不白皙。”

      “怎么只记得送了什么礼,”惜予说,“人若听了,没的要笑你俗气。”

      “我这是念着他的好。”王遗时真心实意道:“他是个厚道人。敬酒时,往我手里塞过来一盒子,同我讲‘男戴观音女戴佛’。我打开一看,一尊笑呵呵的大肚弥勒,和他一样憨厚。你十九叔能得这么个孩子,也算是上天眷顾,不忍见他孤独终老。那块玉,平平至今还戴着吧?”

      “嗯,戴着。去年我看红线旧了,领她去城隍庙换根新的,都不舍得脱下来。”还是陈横后面又带她跑了一趟,回来的时候,左手糖人,右手五香豆,兜里各色小零食。

      正说着,有三个人从一辆靠站的火车上下来,两大一小。

      惜予一下子就认出那个高高瘦瘦的女人就是十七姐,边挥手边向他们走去,嘴上唤道:“阿姐、姐夫!”

      王遗时抢到她前头,为十七小姐他们分担了行李。小男孩瑆舟双手捧着骨灰盒,恩挺叔想帮他拿,他转过身,不肯给。等十七小姐点了头,他才交给管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拍拍话筒)大家好。 目前更新进度已经过半。 初稿写完啦(掌声!),边修边更中。 如果需要大改的话可能会慢个一两天,俺不会弃坑的!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