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我想读书 ...

  •   用过早饭,庄仁峻跟他娘报备过之后,跟着四哥庄仁阳一起来到村头大树底下。

      庄家大爷爷,他爷爷的亲大哥庄江看到两个人过来,和蔼的跟他们打招呼“阳哥儿、峻哥儿,出来玩了。峻哥儿,来,大爷爷身边还有个坐,跟大爷爷坐一起吧。”

      庄仁阳、庄仁峻微笑着行礼,“大爷爷,上午好。”

      大爷爷庄江点了点头,对庄仁阳说道:“我知道你也待不住,你自个去玩吧,峻哥儿有我看着。可须记得,中午吃饭之前,到这儿来接峻哥儿。”

      两人自是异口同声道谢,庄仁峻走过去坐在大爷爷带的小条凳上面。

      村头大树底下,有些石头充做凳子,但年纪大的人,容易受凉,所以一般会自带小方凳或小条凳过来坐。

      中午吃饭前,四哥过来接他,他们俩跟大爷爷道别后,回家去了。

      庄仁峻今天上午在这里坐了半天,基本都是听到一些家长里短,比如:谁家订亲了,谁家生了个小子,等等。对于他想听到的读书、科举信息,一点也没有。

      太阳下山前,大伯、二伯、大哥总算回来了,带去的农货、山货都卖完了,大伯庄林将银角、铜板交给奶奶后,大家开始用饭。

      按常规,奶奶会将上交公中的银钱留下来后,在第二天上午将各家应得的银钱分发给儿媳妇们。

      用过晚饭后,庄家难得的点了油灯,一家人坐在正堂,听大伯庄林讲备考药童的事情,“因药童大多为农家子弟,读过书的人本就不多,所以考试倒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药师问些问题,能合药师眼缘就可以了,倒不用娃写字。唯一有些难的,是报考资格。参加药童考试的娃,需要出具保举书,写明曾祖父、祖父、父亲信息,保障祖上三代清白,而且需要同村3户户主和村长保举,证明娃品行端正。待通过药童初试后,济仁药堂会下乡寻访,证实保举书真实性。通过寻访考察的娃,就可以正式进入药堂做药童了。”

      “爹,3户户主保举,除了大伯家、三叔家,这第三户人家,您看哪家合适呢?”

      庄老爷子想了想,回道:“村东头严六爷家,家风清正,找他保举,稳妥些。老大,可有从镇上买些糕点、糖果回来。”

      大伯庄林回道:“爹,儿子买了四份,其中村长家的,我多备了一些。”

      村长是严家族长,又是童生出身,除地位、身份比村民更高外,也是村里少有的识字之人。大娃的保举书还得村长帮忙写,这也是需要些润笔费的,庄老爷子点了点头“自是应该的。大娃备考银钱,直接从公中出。家中男娃以后备考学徒,也一视同仁。好了,天也晚了,大家都散了,回屋歇着吧。”

      第二天上午,庄老爷子领着大哥庄仁明先后拜访了村长家、严六爷家,下午拜访了大爷爷家、三爷爷家,将保举之事谈定了,约了次日上午一起到村长家签署保举书。

      大伯庄林挑了个晴天,拿着保举书,带着大哥庄仁明到镇上报了名。

      大哥庄仁明的学徒考试,是家里一等一的大事,为了给药师留下好印象,庄老爷子特意嘱咐,这次去镇上,裁一些青色布匹回来,给大哥做一身窄袖窄身的青色长袍,再买双鞋底,纳双新布鞋。

      家里三个儿媳妇都是百家姓前八姓,在各自村落都是人口众多的大家族,女工手艺自是比其他农家媳妇要好些,虽比不上镇上绣房绣娘,但也是拿得出手的。

      她们平时除了给家人做衣服外,也会接着针线活,比如:绣帕子、绣荷包。与此同时,她们也轮流教家中姑娘们女工技艺。

      大姐庄鹭已学6年女工,她悟性高,又能静得下心来,去年已出师了。他姐姐、三姐也已学了2年女工,学得有些许模样了。

      三个儿媳妇,大婶婶姓王、二婶婶姓孙、他娘姓钱,皆是周边村落大姓人家。庄仁峻经常想,这是缘分呢,还是爷爷有意为之呢,他更偏向后者。

      今日大伯庄林带着大哥庄仁明到镇上参加药童考试,一家人心里是七上八下,时不时的往外看一眼,也不知道大哥考试对答得如何了。

      纪朝跟古代差不多,一天也是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二个小时,差不多下午八时(即现代下午16:00)左右,大伯、大哥回家了。大家观大哥脸色,想来对答得挺不错,至少不差吧。

      奶奶李氏迎过去,拍了拍大哥身上的灰尘,关切地问道:“大娃,考得怎么样呀?药师问的,都能回答上来吗?”

      大哥笑着回道:“药师主要问了些家里情况,问我为什么要当药童之类的,我都一五一十地说了。至于能不能成,药师说了,七日后会在药堂门口张贴通过药童考试的人员名单,请大家到时去看结果。”

      母亲对于儿子,总是先关心他的身体,包容他的情绪。大婶婶王氏摸了摸大哥的头,说道:“该做的,我儿已经用心、尽力了。你今天也累了一天了,去洗漱一下,先歇会,过会娘再喊你吃晚饭。”

      大哥回道:“谢谢娘。”然后跟众人一一问候后,回屋休息去了。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大家都刻意不去提及药童之事,以免给大哥带来压力,全家人跟以前一样,该干嘛干嘛。

      在这几天里,庄仁峻总算听到了一些读书的事情。秋季农忙结束后,农人家除了为过年做准备,外出赚些工钱,也会为明年做打算,合计一下来年开支。

      严家村虽然没有学堂,也只有村长这一位童生,文脉不兴,但对于读书这件事,还是很热衷的。

      农人家有想要上学的男娃,一般会在年前去拜访三公里外的董家村董老秀才,若其愿收入门下,则在来年开春二月份,由家中父亲带上束修,正式拜师。

      庄仁峻今年七岁,明年八岁,在现代正是上小学一年级的年纪,在这个朝代也是一样,男娃年纪若是再大些,也不适合再进学了。

      庄仁峻敲了敲房门,说道:“娘,您在屋里吗?峻儿想找您说说话。”

      “门没锁,你进来吧。”

      钱氏见小儿子进来坐定后,收起手上的针线活,打趣着问道:“峻儿今儿这么早放牛回来,有什么悄悄话想跟娘说呀。”

      庄仁峻开门见山道:“娘,我想读书。”

      钱氏一听,眼睛瞬间瞪大,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

      庄仁峻坚定的重复道:“娘,我想读书。”

      “哎哟,你等一下,我找你爹过来。”说完,不等庄仁峻反应,下炕穿靯,出去找他爹去了。

      不肖一刻功夫,爹娘返回房间,坐在炕上,钱氏开口道:“峻儿,你将你刚刚的话,再给你爹说一遍。”

      “爹、娘,我想读书。”

      庄山跟钱氏一样的反应,以后自己听错了,看了看庄仁峻,再看向钱氏,用眼神询问钱氏,见钱氏点了点头,才确信自己没有听错。

      读书可不是学徒,对于农人家庭,不,就是对于普通地主家庭,那也无异于点天灯,能将家底掏空、烧穿,甚至负债累累。

      庄山稳了稳心神,笑着问道:“峻儿,可是在外面听到了些什么?”

      “在村头大树底下,我听大爷爷他们说起董老秀才,说他很厉害,说他每年会在四邻八乡招收学生。”

      “那你告诉爹,你为什么想读书?”

      “峻儿自小身体不好,既不能像哥哥们一样务农,也不能学得一技之长。峻儿也想做个有用的人,也想为家里出份力,不想一辈子靠爹娘、兄弟照顾。”

      庄仁峻说到这里,见爹娘的脸色凝重起来,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峻儿若是有读书天分,自是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若是没有读书天分,儿也不强求,只求多识得些字,到镇上寻个账房学徒或抄书活计,以后也能自己养活自己。”

      庄山与钱氏对视一眼,原来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小儿子已经考虑了这么多,庄山心里堵了一会,站起身来,摸了摸庄仁峻的发顶,说道:“这件事情,爹娘知道了,我们先合计合计,你先回屋歇会。”

      庄仁峻站起身,作了一揖“谢谢爹,谢谢娘,儿子让您们费心了。”

      庄山与钱氏看着小儿子瘦小的身体迈出门槛,久久未说话。

      终是钱氏开口打破沉默“峻儿自小体弱多病,现下七岁了,身材跟五岁小童差不多。以前只想着,他能长大成人就好,别的也不奢望了。今天听峻儿这么一说,倒是我们想窄了,没有顾虑到他自身的感受。”

      “是呀。可是读书太费银钱,也不知道爹娘能不能同意,而且也要问过大哥大嫂、二哥二嫂的意见。”

      庄山沉思了一下,对钱氏说道:“家里男娃数峻儿最小,四娃明年10岁,符合进学年岁的,也就他们两个。你明天探探大嫂口风,看看他们有没有送四娃读书的想法。哎,还是算了,我明天先找爹说一下,听听爹的想法吧。”

      这一夜,注定是个无眠之夜了。或者说,读书之事未落定前,都难睡个安稳觉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