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权政(5) ...

  •   春和景明,西棠国新一年的文考如期而至。

      龙殿早朝时,礼部尚书躬身启奏:“陛下,今年文考应试者逾三千人,其中不乏寒门俊秀与世家子弟,人才济济,恐需增设考官,以确保公允。”

      墨叙坐在龙椅上,指尖轻叩桌案,目光扫过殿内百官:“此事你可有举荐人选?”

      “臣举荐前林院学士周砚之,此人学识渊博,品性端正,曾辅佐先皇主持文考,经验丰富。”礼部尚书答。

      墨叙尚未开口,站在偏殿廊下的凌晏柏忽然迈步进来,手里拿着一卷名册,语气沉稳:“哥哥,周学士确是良选,不过我倒觉得,还需加一位考官。”

      百官目光齐刷刷落在他身上——自墨叙登基后,凌晏柏虽无官职,却常伴君侧,遇事能提出独到见解,墨叙也多听他的意见。

      墨叙看向他,眼底带着几分柔和:“柏儿有合适的人选?”

      “有。”

      “嗯。”凌晏柏走到殿中,将名册递上,“此人姓苏,名景然,曾在苏州讲学,门生遍布天下,且从不结党营私,由他与周学士共同主考,更能服众。”

      墨叙:“那我看看。”

      墨叙翻看名册,见上面详细记录着苏景然的履历与口碑,点头道:“就依你所言。礼部即刻传旨,召周砚之与苏景然入宫,筹备文考事宜。”

      “臣遵旨!”礼部尚书躬身领旨。

      退朝后,墨叙与凌晏柏并肩往御花园走。墨叙想起方才的事,忍不住问:“你何时留意到苏景然的?”

      “去年去苏州时,曾听过他讲学。”凌晏柏笑了,伸手帮他拂去肩上的花瓣,“此人论政不避权贵,谈经不逐虚名,确是难得的正人君子。有他在,文考定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墨叙点头,心里满是信赖——凌晏柏总能在这些事上考虑周全,替他分忧。
      两人走到海棠树下,春风拂过,花瓣落下,墨叙伸手帮他取下,眼底满是温柔:“等文考结束,我们去游玩儿日可好好?”

      “好。”凌晏柏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抓着他的手,“不过得等放榜之后,我还想看看,今年能选出哪些栋梁之才。”

      墨叙看着他:“好。”

      墨叙:“那就依你了。”

      三日后,文考在国子监拉开帷幕。

      考场外,应试学子们摩肩接踵,或紧张地背诵诗文,或与同伴讨论考题。周砚之与苏景然身着官服,站在考场门口,逐一检查学子的身份凭证,神情严肃。

      凌晏柏与墨叙乔装成寻常公子,站在不远处的茶摊旁,观察着考场的情况。
      墨叙看着人群中年轻的面孔,轻声说:“去年文考时,墨子淞为安插亲信,故意压低寒门学子的名次,今年总算能还他们一个公平。”

      “嗯。”凌晏柏点头,目光忽然落在人群角落——那里站着一个男子,面容清俊却带着几分难掩的“魅色”眉眼间没有寻常学子的局促,反而透着一股沉稳。
      他手里握着一卷书,指尖修长,偶尔抬眼时,眼神锐利却不张扬。

      凌晏柏:“哥哥。”

      “那人倒有些特别。”凌晏柏指了指男子的方向。

      墨叙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也觉得此人气质不凡:“看他的年纪,约莫三十岁上下,倒不像初次应试的学子。”

      正说着,男子似乎察觉到他们的目光,转头看了过来。四目相对时,他没有躲闪,反而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随后便收回目光,继续翻看手中的书,神色平静。

      “倒是个坦荡的人。”凌晏柏笑了,“希望他能有真才实学。”

      辰时一到,考场大门敞开,学子们依次进入。那青衫男子也随着人流走进考场,步伐稳健,没有丝毫慌乱。

      凌晏柏与墨叙转身往回宫的方向走。墨叙想起刚才的男子,忍不住问:“你觉得他能考中吗?”

      凌晏柏:“嗯……”

      “不好说。”凌晏柏摇头,“文考看的是才学与见识,光有气质可不够。不过我倒希望他能脱颖而出,这朝堂,也该多些不一样的人才。”

      文考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策论,第三场考诗赋。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周砚之与苏景然在阅卷房内翻看试卷。两人看到一份试卷时,同时停下了笔。

      “这篇经义解得妙啊!”周砚之忍不住赞叹,“对《礼记》的解读不拘泥于旧注,既合礼法,又有新意,可见考生学识深厚。”

      苏景然点头,指尖划过试卷上的名字:“尤习情……这个名字倒有些耳熟。我记得西域有个学子,曾著《民生策》,主张轻徭薄赋,重视农桑,莫非就是此人?”

      “哦?”周砚之来了兴致,“若真是他,那可真是捡到宝了。听说此人多年未应试,今年倒是来了。”

      “真的吗?”

      “嗯。”

      两人继续阅卷,却再也没看到比尤习情更出色的试卷。苏景然放下笔,感慨道:“没想到今年竟有这样的人才,看来西棠国的文运,要慢慢复苏了。”

      第二场考策论时,题目是“如何平衡朝堂与百姓利益”。学子们大多从减税、兴修水利等方面作答,虽中规中矩,却少了些独到见解。唯有尤习情的策论,既指出了当前朝堂存在的弊病,又提出了“设民情司,定期收集百姓意见”的具体办法,逻辑清晰,可行性极强。

      周砚之看完他的策论,忍不住对苏景然说:“此人不仅学识高,还懂实务,若能入朝为官,定是百姓之福。”

      苏景然深以为然:“第三场诗赋,若他能保持水准,今年的状元,非他莫属。”

      第三场考诗赋时,题目是“海棠”。学子们或描绘海棠的娇艳,或借海棠抒发思乡之情,唯有尤习情的《海棠赋》,既写了海棠的风骨,又暗喻了君子当“守正不阿,怀瑾握瑜”,字句铿锵,意境深远。

      阅卷结束后,周砚之与苏景然将排名呈给墨叙。墨叙看着榜首的“尤习情”,抬头对凌晏柏笑道:“你果然没看错人,此人三场考试,场场第一。”

      凌晏柏接过榜单,看着尤习情的名字,眼底露出赞赏:“明日放榜,正好见见他。”

      墨叙:“嗯。”

      放榜之日,国子监外挤满了人。当学子们看到榜首的“尤习情”时,有人惊讶,有人赞叹,也有人不服气。

      “尤习情是谁?从未听过这个名字,怎么会是状元?”

      “你没听过?他就是写《民生策》的那位!我去年在XX听过他讲学,学识可渊博了!”

      “啊。”

      “原来如此!那他得状元,倒是实至名归!”

      议论声中,尤习情走到榜单前,看着自己的名字,神色平静,没有丝毫狂喜。他身旁的学子纷纷向他道贺,他一一颔首致谢,语气谦和却不谄媚。

      这时,太监高声唱喏:“陛下有旨,宣新科状元尤习情、榜眼小李、探花陈修远入宫觐见!”

      尤习情整理了一下衣袍,随着太监往皇宫走去。一路上,他神色从容,既不四处张望,也不与其他两人攀谈,只是稳步前行。

      到了紫宸殿,尤习情与李子墨、陈修远一同跪拜:“臣尤习情(李子墨、陈修远)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墨叙的声音传来,“尤习情,朕听说你著有《民生策》,主张轻徭薄赋,重视农桑,可有此事?”

      尤习情起身,躬身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臣出身寒门,深知百姓疾苦,故写下《民生策》,希望能为百姓谋些许福祉。”

      “那你觉得,如今朝堂在民生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墨叙继续问道。

      尤习情没有丝毫犹豫,直言道:“回陛下,如今西域水灾刚过,百姓虽得到安抚,但农田损毁严重,若不及时补种,明年恐会歉收。此外,边境地区赋税过重,百姓多有怨言,长此以往,恐生祸端。”

      他的话直接指出了当前朝堂的问题,李子墨与陈修远都忍不住替他捏了把汗。没想到墨叙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点头道:“你说得很对。朕已命户部尚书前往了,督导补种事宜,边境赋税之事,也会让兵部与户部商议调整。”

      凌晏柏站在偏殿,看着尤习情从容不迫的样子,眼底露出赞赏。他忽然开口问道:“尤习情,你既懂民生,又知实务,若朕让你去督办补种事宜,你可有信心?”

      尤习情转头看向凌晏柏,虽不知他的身份,却也恭敬地答道:“回先生,臣虽不才,但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与先生的信任。”

      墨叙笑了:“你倒有眼光,这位是凌先生,朕的……左膀右臂。你若有难处,可随时向他请教。”

      尤习情心中一惊,连忙再次躬身:“臣参见凌先生。”

      “不必多礼。”凌晏柏点头,“西域之事繁杂,你需多留意百姓的需求,切勿急功近利。”

      “臣谨记先生教诲。”尤习情恭敬地答道。

      觐见结束后,墨叙任命尤习情为巡按,即刻前往督办补种事宜;李子墨与陈修远则留任翰林院,参与编修国史。

      尤习情离开紫宸殿时,凌晏柏叫住了他:“尤大人。”

      尤习情转身,躬身道:“先生还有何吩咐?”

      “你若遇阻力,可持此令牌调遣当地官员。”凌晏柏递给他一块黑色令牌,“记住,百姓之事无小事,切勿辜负陛下的期望。”

      尤习情双手接过令牌,郑重地说:“臣定不负陛下与先生所托!”

      看着尤习情离去的背影,墨叙走到凌晏柏身边,笑着说:“你倒是很看重他。”

      “他确是难得的人才。”凌晏柏点头,“既有学识,又有担当,还懂实务,假以时日,定能成为朝堂的栋梁。”

      尤习情前往西域后,果然不负众望。他抵达后,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查看农田损毁情况,与当地官员商议补种方案。为了让百姓尽快领到种子,他亲自坐镇粮仓,监督种子发放,日夜不休。

      当地有些官员想趁机贪污种子与银两,见尤习情铁面无私,又持有凌晏柏给的令牌,不敢有丝毫异动,只能乖乖配合。

      两个月后,西域的农田全部补种完毕。尤习情还上奏墨叙,建议减免西域灾区明年的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墨叙采纳了他的建议,江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息传回京城,凌晏柏与墨叙都十分欣慰。这日早朝,礼部尚书上奏:“陛下,尤习情在西域政绩卓著,百姓都称他为‘尤青天’,臣建议召他回京,予以嘉奖。”

      墨叙点头:“准奏。传旨,召尤习情即刻回京,任户部侍郎。”

      不久后,尤习情回到京城。他回京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殿星复命。墨叙看着他风尘仆仆的样子,笑着说:“尤爱卿,辛苦你了。西域之事,你办得很好。”

      “臣不敢居功。”尤习情躬身道,“多亏陛下信任,凌先生指点,还有当地百姓的配合,臣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凌晏柏站在一旁,看着他不骄不躁的样子,满意地点了点头:“你在西域的做法,朕都听说了。你能亲自监督种子发放,杜绝贪污,这份心,很难得。”

      “陛下放心。”

      “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尤习情答道,“百姓信任陛下,信任朝廷,臣不能让他们失望。”

      这时,太监进来禀报:“陛下,凌先生,吏部尚书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墨叙.:“让他进来。”
      .
      吏部尚书走进殿内,躬身行礼后,递上一份奏折:“陛下,臣今日前来,是为尤侍郎的家事。近日有官员上奏,说尤侍郎年过三十,仍未娶妻,恐影响仕途,建议陛下为他指婚。”

      尤习情闻言,连忙躬身道:“陛下,臣已有妻室,只是内子体弱,一直留在西域,未曾随臣前来京城。臣与内子感情深厚,暂无再娶之意,还请陛下恕臣不能从命。”

      墨叙有些意外:“哦?你已有妻室?”

      “是。”尤习情点头,“臣与内子相识时,她陪臣度过最艰难的日子,臣此生绝不负她。”

      凌晏柏看着他坚定的样子,眼底露出赞赏:“难得你有这份心意。婚姻之事,本就该自主,他人无权干涉。吏部尚书,此事不必再提。”

      吏部尚书躬身道:“臣遵旨。”

      墨叙也点头道:“尤爱卿,你与内子情深义重,朕很欣赏。你若想接内子来京城,可随时奏请,朕会派人妥善安排。”

      “多谢陛下。”尤习情感激地说。

      吏部尚书退去后,墨叙看着尤习情,笑着说:“你不仅有才学,还有担当,更重情义,真是难得的人才。往后户部之事,还要多劳你费心。”

      “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尤习情恭敬地答道。

      待尤习情离开后,凌晏柏走到墨叙身边,笑着说:“看来我们没选错人。他不仅能力强,人品也好,往后定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墨叙点头,伸手握住他的手:“嗯。有你帮我选出这样的人才,我很放心。”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51章 权政(5)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