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成长 ...

  •   米兰的冬日,阳光却慷慨得不像话,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摆满设计草图、布料样本和模型的工作台上。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浓香、淡淡的松节油味,以及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激烈讨论声。

      孟惑穿着一件沾了些许颜料的工装围裙,头发比在国内时长了些,随意地在脑后扎成一个小揪。

      他正专注地用针固定着一块面料,眉头微蹙,听着身旁的意大利同学卢卡语速飞快地阐述着他的修改意见。

      “Meng,这里,这里的线条需要更锋利,更大胆!不要害怕打破常规!”卢卡挥舞着手臂,表情夸张,“想想未来主义,想想那种力量感!”

      孟惑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看着人台上的半成品。

      这是一件为期末展览设计的概念性服装,融合了他对东方水墨意境和西方建筑线条的理解。

      最初来到米兰时,他的设计还带着些许商业化的桎梏和不确定,但在这里,在教授和同学们近乎“残酷”的点评和鼓励下,他骨子里那种被压抑已久的、对纯粹艺术的追求和冒险精神,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他思考着卢卡的话,拿起炭笔,在布料上快速勾勒了几笔。“像这样?”他抬起头,眼神亮晶晶的,带着寻求确认的兴奋。

      “Si! Esattamente!(对!就是这样!)”卢卡用力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哈哈大笑起来。

      孟惑也笑了,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创作快感流遍全身。

      这种为了一个细节、一个创意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又达成共识、共同兴奋的氛围,是他过去几年里从未体验过的。

      他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美工”,而是一个被认可的、正在成长的“设计师”。

      课余时间,他流连于米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画廊和设计工作室。

      他站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真迹前感受历史的震撼,在米兰家具展上惊叹于前沿的设计理念,在运河区的复古集市里淘寻灵感碎片。

      他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审美在不断地冲击和融合中飞速提升。

      他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从传统的纺织面料到回收的塑料、金属甚至电子元件。

      他的作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既有东方的含蓄韵味,又充满现代的冲击力。

      教授将他的一件作品推荐参加了一个小型的新锐设计师比赛,竟然意外地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奖。

      消息传来时,他正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在公寓里举办一个小型的派对。大家欢呼着为他庆祝,打开廉价的起泡酒,泡沫喷涌而出。

      在喧闹和笑声中,孟惑接过那张小小的获奖证书,手指微微颤抖。

      灯光下,他的笑容灿烂而自信,眼底闪烁着真正属于他的光芒。

      那一刻,他清晰地感觉到,那个在南净市出租屋里委屈、抱怨、逐渐枯萎的孟惑,正在一点点死去。

      而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更接近梦想的自己,正在破土而出。

      他依然会偶尔在深夜想起过去,想起凌耀。

      但那种想起,不再伴有撕心裂肺的疼痛,更像是一种对遥远过往的平静审视。

      他甚至有些模糊地庆幸,庆幸那场毁灭性的争吵,庆幸那次决绝的离开,否则,他可能永远被困在那片令人窒息的泥沼里,永远无法看到此刻更广阔的天空。

      ————————————

      伦敦的冬天,则是另一番景象。

      阴雨绵绵,雾霾笼罩,天色总是很早就暗下来。街道上行人匆匆,西装革履,表情严肃。

      凌耀裹紧了大衣,竖起衣领,抵挡着泰晤士河畔刺骨的寒风。

      他刚从图书馆出来,怀里抱着厚厚一摞金融理论和案例分析的书,脸上带着熬夜后的疲惫,但眼神却比在南净时锐利和专注了许多。

      英国的硕士课程强度极大,尤其是金融专业。

      全英文的授课、海量的阅读、密集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压得人喘不过气。

      最初的几个月,他过得异常艰难。

      语言关、学术关、文化差异,像三座大山横亘在面前。

      他常常在图书馆待到凌晨,查着字典啃读那些晦涩难懂的论文,对着电脑屏幕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报告。

      没有退路。

      这是他唯一抓住的机会,他必须拼命。

      他租住在学校附近一个狭小的单人间里,除了上课和去图书馆,很少外出。

      社交几乎为零,偶尔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小组讨论,也仅限于学术交流。他变得比以前更加沉默和内敛,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最初的动力,或许是为了逃离,为了证明自己,为了抹平那“差一点”带来的不甘。

      但渐渐地,在这种高强度的学术训练中,他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挑战智力的快感和对金融市场的真正兴趣。

      他发现自己擅长于此,那些复杂的模型、缜密的分析、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能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他的导师,一位严谨的英国老教授,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潜力,开始给他一些额外的研究任务,带他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

      在这些场合,他接触到了行业最前沿的思想和最顶尖的人物,视野被彻底打开。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拿到一个学位,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规划更长远的发展。

      生活依旧单调而艰苦。

      他学会了做简单的英式早餐,学会了在阴雨天气里自己给自己打气,学会了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中与自己和解。

      偶尔,在深夜结束学习,泡一杯浓茶站在窗前,看着楼下湿漉漉的街道和零星的车灯,也会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他会想起南净,想起那个小小的出租屋,想起孟惑。

      那些激烈的争吵和冰冷的沉默,在时间和距离的过滤下,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尖锐。

      他甚至开始能冷静地反思自己当时的混账和幼稚,反思那段关系中彼此施加的伤害。

      后悔吗?

      也许。

      但更多的是一种接受了现实的平静。

      他听说孟惑在米兰似乎过得不错,具体细节不知,但知道他在追求他的梦想。这就够了。

      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

      ——或许是释然,或许是祝福,或许还有一丝极淡的、被深深掩埋的怅惘。

      ——但最终都化为了更努力的动力。

      他要变得更好,不是为了给谁看,只是为了自己。

      ————————————

      两年时间,在忙碌和蜕变中飞速度过。

      孟惑以优异的成绩从米兰设计大学毕业,他的毕业作品在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校际展览上获得了关注,并收到了一家巴黎新锐设计师工作室的橄榄枝,邀请他毕业后加入。

      他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这一次,心中充满了自信和选择的权利。

      凌耀则在学术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他的毕业论文探讨的一个关于新兴市场金融风险的模型,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并推荐发表在了业内一本重要的期刊上。

      毕业前夕,他收到了伦敦一家知名投资银行的面试邀请,这一次,不再是营业部打杂的岗位,而是真正涉及核心分析的研究部门。

      他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拼命奔跑,脱胎换骨。

      米兰的阳光和伦敦的阴雨,塑造了不同的气质。

      孟惑的穿着越来越有设计师的风格,随意中透着精心搭配的细节,眼神里多了艺术家的敏锐和不羁。

      凌耀则习惯了西装革履,言行举止间是金融从业者的严谨和冷静,气场越发沉稳。

      他们的生活不再有彼此,却都在努力变得更好。

      那些痛苦的过往,被深深地埋藏起来,成了促使他们成长的、苦涩却有效的养料。

      南净市的少年早已褪去了青涩和嘴硬,在异国他乡的风雨洗礼中,学会了独自成长,也学会了与过去和解。

      新的轨迹已经铺就,并且笔直地向前延伸。只是轨迹的两端,再无交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