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0、设宣政院管辖吐蕃 ...

  •   忽必烈留八思巴在身边,事事垂询。忽必烈还特意派人白塔纪念,藏地喇嘛桑哥则主持白塔修建。这日挖地基时,掘出三丈长的青石,上刻契丹文:"辽亡金兴,金亡元兴"。八思巴以甘露洗净石刻,忽见石缝中飞出七彩舍利,众人皆呼"文殊菩萨显圣"!
      迁都大都后,蒙古贵族颇多怨言,皆言欲回漠北,面对蒙古贵族反对迁都的声浪,忽必烈也曾犹豫不决,八思巴在忽必烈寿宴上献《混一图》。图中汉地城池与藏地雪山共绘一轴,题曰:"日月同辉,山河一统"。又取金瓶令众人书写心愿,唯八思巴所书"众生"二字化作金莲绽放。察必皇后叹服:"此真智慧佛也!"遂定迁都大计。
      住得数月后,八思巴思归,忽必烈久留不舍,奈八思巴坚辞,忽必烈只好允诺。又派白兰王陪同八思巴一起返回吐蕃,又命枢密院派一位将军率三千人马协助修建一条从燕京至吐蕃的驿路;赏赐金银珠宝无数……,八思巴一行从大都出发,白兰王派人带着忽必烈汗的诏书、国师法旨,以及从御库领出的大量赏赐品和筑路所需物品,前往吐蕃。他们依次来到朵八思巴铜像、思麻的丹底水晶佛殿、朵甘思、卓多桑珠、后藏,直至萨迦等地。沿途召集民众,颁发堆积如山的赏赐品,宣读朝廷诏书和国师法旨,组建筑路大军。在蒙古将军的协助下,先后修建了近三十个驿站,并规定了各个万户支应驿站的事项。
      八思巴回到萨迦后,吐蕃各地的政教首领纷纷前来求见。经过与各地政教首领商谈,八思巴开始筹建吐蕃行政体制,修建大金顶殿。在八思巴调解下,原吐蕃诸部组建"乌思藏万户",与汉军同守川藏要道。这日训练新军时,八思巴取唐蕃会盟碑拓本悬于辕门,对蒙藏将士道:"昔日唐蕃立誓'合同为一家',今当共襄盛举。"忽有苍鹰衔来吐蕃赞普印章,落入八思巴怀中,三军震动,皆誓死效命。
      经过精心筹备,八思巴召集吐蕃各派僧俗首领,在大金顶殿举行大会,共商合并大计,藏边各教派均派人出席。
      八思巴见藏边各教派齐心,出现了少有的繁盛统一局面,于是定下法旨,道:
      “吐蕃各教派,都是佛祖释迦牟尼弟子,应相互爱护,如同一家,从即日起,吐蕃正式成为忽必烈大汗治下的中原地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忽必烈汗的‘四海一家,因俗而治’的圣意,吐蕃政教合一,皇上的珍珠诏书与国师的法旨并行于西土。全藏分为三个宗教管辖区:即乌思藏、朵甘思、朵思麻地区,分别由花教、红教、白教、黑教管辖,辖区内可自行其是,但政令上要求服从萨迦派。”
      众人闻言,无不欣然赞同,八思巴派人上奏忽必烈。忽必烈见八思巴果然有超凡卓绝的能力,于是又派人下诏,把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又在中央设立总制院(即后来的宣政院),由国师兼任总制院使,其副手由国师推荐,统领天下释教和吐蕃事务。国师兼任萨迦派法王,乃吐蕃地区的最高政教首长。其下设本钦官,负责全藏俗民事务。
      忽必烈见西藏事务已经解决,三路攻宋的的局面已经形成,对赵宋朝廷已形成了半包围态势,赵宋朝廷已成囊中之物,不禁踌躇满志,正欲雄心勃勃,挥师南下,一统山河,宋蒙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正是:三面夹击攻弱宋,一统山河指日成。欲知宋蒙之间的战争结果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本文三易其稿,修改后为给她找一个好婆家,今日起独家正式在晋江文学城上传!以前被人恶意上传到其他网站。 敬请其他网站已经上传的,尽快下架。 本篇小说主要是写给青少年看的励志类小说,不会有半点不健康内容,也还在持续修改中,请喜欢本文的读者朋友看后在评论区提出修改意见,一旦采纳,必有酬谢。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