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三章 斜阳似共韶光语(二) ...
-
黄逾踏步向前,将那《墨梅图》展示给众人。忽而他目光越过重重人群,提声道:“今日,邹公子能来此,我深感荣幸,愿以一画相赠,表我惜才之情。”
少年倏地收敛笑意,向院中做了个揖,道:“山野粗人,受之有愧。”
举座哗然。
“爹,妹妹十六生辰的画自然要好生收藏,怎么可以送予他人。”黄煜飞出声道。
黄逾怏怏地收拢了画,道:“也罢。”
“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殷子悠道,“天黑了,好戏也收场了。”
最后一缕斜晖隐入天际,黑夜寂寂,唯有两三星与四五灯相互辉映。
次日清晨,整理好行装之后,殷碧珩一个回身,对一旁默立的少女道:“出来大半年了,终于回去了。”
殷子悠忽而向门外走去。
“姐,你去哪儿?”殷碧珩急忙上前拉住殷子悠的衣袂道。
“求贤。”少女拂开了殷碧珩的手道。
飘然而去,徒留背影。
寻雾山麓,烟霭朦胧,青山隐隐,乱花迷眼。
在青葱的春草上走了几步,一陶家茅屋半遮半掩地显露出来。
隔了几十丈远,殷子悠看到黄家小姐黄亦舞在柴门口徘徊。许久,黄亦舞如下定决心一般,立于门口,抬起纤纤素手,倏地又放下了,轻跺脚,转身离去。
与殷子悠擦肩而过的瞬间,“咦?”的一声。
她害羞地抚着额际的青丝,轻提裙摆,匆匆而走。
殷子悠唇角勾起一抹微笑,走到朴素的柴门前。
门未栓,手由扣及推,满园的春色扑入眼眸。
时值梨花盛开,如雪般无暇,傲然开于树梢。一旁的石榴因着山雨的滋润,长得与梨树一般高,郁郁葱葱,还未开花。
轻阖上柴扉,殷子悠看到一水塘。高高低低的芦苇遮住了视线。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一人低吟声幽幽传来。
一叶扁舟划开重重芦苇而出。
蓝衣少年立于船尾,恬然摇桨。
看到殷子悠,他淡然一笑,道:“你来了。”
“不欢迎吗?”殷子悠道。
少年轻轻一跃,落到地面,道:“邹随欢迎贵客光临。”
屋内布置朴素,干净清爽。
寻雾山溪水泡的香茗,有沁人心脾之感。
“适才,我看到县令家的小姐来寻你。”殷子悠捧着茶盏道。
“不见。”邹随道。
“却是为何?”
邹随明眸中微波一荡,道:“非同道中人。”
殷子悠了然地一笑,道:“我云游四方第一次遇见如邹公子一般有趣的人。”
“修身养性之人,重一‘静’字。遇五色,不目盲;遇五音,不耳聋;遇五味,不口爽。心静,自然与别人不同。”
殷子悠放下了手中的茶盏,道:“只是红尘多有诱惑,并非所有人如公子一般。就连帝王也是如此。”
邹随抬眸,目光落于院中,轻声道:“登基数十载,大权旁落,欲收回王权,却势单力薄,是帝王之悲,日后也是黎民之悲。”
素手一抖,打翻了几上的茶盏。
殷子悠歉意地笑道:“失手了。”忙站起来,将茶盏置于原处。
“无妨。”邹随淡淡地道。
“今日,我便要离开寻雾镇,临走之前,能听到公子的一番言论,是我在寻雾镇最大的收获。”殷子悠道。
“我这院落许久没有人来了,今日也热闹了一番。”
“邹公子,后会有期。”殷子悠拱手道。
“不送。”少年清浅的眉目微挑,亦拱手道。
刚出门,殷子悠瞬时愕然。
一素衣的少年气鼓鼓地蹲在阡陌上,嘴中喃喃,随手捡起地上的土块,一个扬手,落入远处的田地里。
看见殷子悠,他“唰——”地站起,带着些许的怨气,解下了肩上的一只包裹。
“碧珩,你怎么来了?”殷子悠朗声问道。
殷碧珩紧抿着唇,待殷子悠走近了,将手中的包裹胡乱地扔给他。
“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殷子悠问道。
殷碧珩忽而扬起脸,目光灼灼。
“为什么要独自去见他?”殷碧珩问道。
殷子悠微蹙眉道:“一路上,你已经问过相似的问题数遍了。”
“我说了,不能因为我辈分比你小,你就可以忽视我,殷——子——悠,我一直都在,在你的身边。”殷碧珩盯着她,字字清晰道。
起风了,和煦春风,吹起了少年散落在耳鬓的乌发。
殷子悠这才发现眼前的少年已经高过自己了,时光飞逝,竟在不经意间改变许多。
“碧珩,我从来没有忽视,轻视你的存在,我一直待你如亲弟弟一般,所以你也不要做一些无谓的猜测。”
殷碧珩默然,转身离去。殷子悠忙跟上,依旧可以感触到他的不悦。
两匹枣骝惬意地立于树荫下。
殷碧珩三步跨作两步,到了一匹马的跟前,搂住了马的脖颈,做欲泣状,嘶哑着嗓子道:“阿红,姐姐也不要我了,只有你陪我了,呜呜……”
殷子悠一个跨步,坐于马上,道:“沐阳侯,不要丢殷家的脸。”
声音戛然而止,殷碧珩回身道:“平南郡主,小侯这厢失礼了。”
说完,哈哈一笑,跃上马背,策马而驰。
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
城郭隐隐现于天际,几日奔波,疲倦之心终于松散。
官道上,蹄声清脆,两骑飞驰而来。
长亭中,一白衣长袍男子与一玄衣老者并肩而立。
男子脸面俊雅,三十多岁,唯独目光有慑人之势。
老者发丝灰白相交,一脸慈祥。
马上的两人看到亭中之人,登时勒住了马匹,只听一声利声嘶鸣。旋即,两人轻落于亭前。
“爹。”殷子悠道。
“王爷。”殷碧珩道。
男子细细地打量着两人道:“走了大半年,倒是成长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