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
-
曹丕死后不久,诸葛亮便向刘禅上奏《出师表》,意图北伐。其时刘备已从魏国归来,他深知曹叡能耐非刘禅可比,且有司马懿从旁相助,魏国可谓蒸蒸日上。此时出兵,实在不是最佳之举。果不其然,刘禅已代他问出了心中疑惑。
“相父,南方才定,这便要挥军北上,是否太过仓促?”
“就是因为南方已定,后顾之忧已去,才应该趁此全力北伐,以灭魏贼。”
李严素被诸葛亮看重,但对他北伐之言却也有微议,于是上前问道:“陛下坐拥天府之土,兵甲皆能自足,丞相为何匆忙北上?在此鼎立一方,也不失为良策。”
诸葛亮却立即回道:“不错,若要安享二十年太平,陛下也可做到。但二十年、五十年之后呢?若不在此时消灭魏国,他日这蜀地,就要成为别人的厅堂!陛下,臣北伐意志已决,愿自请领兵,若不成功,甘受王法!”
“这……”
刘禅四下环顾,犹豫不决,但看诸葛亮一副事在必行的样子,最终还是选择向往常一样支持和相信,便挥修扬声道:“百官听令!”
“朕拜诸葛亮为平北大都督,兼领丞相、益州牧、武乡侯,择日进军伐魏!”
“遵旨。”
语毕,刘禅又转向诸葛亮,温声道:“蜀地将领,尽凭相父选用。”
诸葛亮仿佛一直在等着这一刻。这些面孔,这些名字官职,就像是在他心中口中酝酿了很久很久,终于得以道出。
“龙骧将军关兴,为左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为右护卫使;都亭侯魏延,为镇北将军;陈仓侯马岱,为平北将军;参军马谡,为安远将军;李恢,为安汉将军;廖化,为前军副将;王平,为裨将军;袁林,为前将军;吴义,为左将军;高翔,为右将军……”
“丞相为何不用我?可是嫌我年纪大,不配上战场了!”
赵云一直等诸葛亮吩咐完,才上前一步相问。
“先帝五虎上将,如今,只余你一人了……”诸葛亮言下之意,已分外明确。
然而赵云却更为坚决:“若守成都,此生更寂寥。丞相若不答允,我只好撞死在这柱子上!”
诸葛亮深深看了赵云一眼,终是无奈道:“封子龙为先锋大将,引精兵两万,副将十员。”
“领命!”
刘备站在刘禅身边,看着他昔日的军师爱将,看着堂下站着的百官,当日邀诸葛亮出山时饱含的壮志豪情,此刻忽然回溯心头。仿佛他犹身在尘烟马蹄声中,胸腔里激荡着复兴汉室的言语意气。诸葛亮便在他身旁,轻摇羽扇。关羽张飞也仍在他身侧,从未离去过。
但那终究是记忆中的图景了。
刘备长叹一声,随众人散朝离去。
早朝后不多久,赵云私下又访诸葛亮。
“子龙找我,还有何事?”
赵云斟酌片刻,问道:“丞相北伐,我自当全力支持。但陛下所虑也不无道理,曹叡称帝,司马懿官拜骠骑大将军,现在北伐,是否有些不妥?”
堂上诸葛亮并未解释此事,故刘备心中疑问也一直没能放下。赵云此问,正能解他大惑。刘备知道刘禅谋虑不足,诸葛亮不愿全盘托出,他能理解。但赵云与他向来默契,诸葛亮定然不会不以实情相告。
诸葛亮不急着回答,只是问:“子龙啊,你方才却为何,执意要做这先锋呢?”
“诛曹贼、兴大汉乃是天经地义,况且四将已去,我又怎能安心留守?”
诸葛亮极淡地笑了笑,又问:“那你可知,昔日先帝邀我出山之时,我曾说了什么?”
赵云摇头。
“那时我向先帝许诺,十年之内,定助他平定中原,成此大业。”
未等赵云有所反应,诸葛亮又道:“我出山时,不足二十七岁。子龙啊,如今,我已远远不止三十七岁了……”
“丞相……”
赵云看着诸葛亮的眉头一点点郁结起来,却想不出合适的措辞。
刘备忽然往前一步,但忽然想起诸葛亮是感觉不到他的,只好怏怏定在原地。
“五虎将已损其四,而我,又剩下多少个十年来虚耗?”诸葛亮自嘲地摇了摇头,“陛下仁敏,假以时日,若得忠贤辅助,也能成大事。但那毕竟是陛下的大业,而不是先帝的大业……子龙,你可明白?”
赵云睁眼看着诸葛亮,仍是一个字也没有说。
“我知道朝中有人忌惮我独掌大权,怕我功高震主。可是子龙啊,我没有时间像陛下那样等了!纵然逆天,我也要北伐……”
“因为那是我……向主公,许诺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