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译者序 ...

  •   1990年,我在瑞士留学,结识了阿尔贝特·霍亨佐伦教授。
      霍亨佐伦,相信熟悉欧洲史的都知道这个姓氏代表了什么。那个时候我对普鲁士和第二帝国可以说是痴迷,这个时候认识一个霍亨佐伦,我便发了疯地从各个方面问他关于他的先祖的事情,现在想来有点冒犯。
      也是他介绍我认识了普鲁士和勃兰登堡的意识体。第一次见到贝什米特夫妇的时候,我感觉——按照现在的年轻人的说法——自己是一个电灯泡。
      后来我回国,但依旧和霍亨佐伦教授有联系。四年前意识体的存在被曝光,教授寄信给我,告诉我他把贝什米特夫妇几百年来的通信整理发表。他把样书寄给我,希望我能将它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对普鲁士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这些信件从1618年到1945年,横跨300余年的时光,而我毕业回国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接触欧洲史,必然会有错误,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在阅读这些信件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见证了普鲁士与勃兰登堡的兴衰变迁。贝什米特夫妇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叙时而深情款款,时而冷峻犀利,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希望这本译本能够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普鲁士历史的窗户,也期待更多的历史爱好者能够加入这个领域中,共同探寻历史的奥秘和魅力。
      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到19世纪的民族主义兴起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这些信件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对普鲁士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有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中文资料中并不常见,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和核实。还有一些私人情感的表达,如何准确传达出原作者的微妙情感,也让我颇费思量。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普鲁士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翻译的机会。
      我相信,这些信件不仅仅是对普鲁士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珍贵记录。我希望通过我的翻译,能够让更多的中文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政治原因,这本信件集并不完整,也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希望诸位理解。
      王思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