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4、第144章 散心 ...

  •   拍完《冷山》的最后一个镜头时,文森特站在片场的旧木桥上,望着河面上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水波,心里只觉得一阵空落。他知道,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关于凯文的桃花新闻、关于自己的争议、关于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像一团乱麻,缠得人透不过气。

      收工的第二天,他没有回洛杉矶,而是订了飞往巴黎的机票。
      露娜早就知道他的打算,在电话那头只简单说了一句:“带上我。”

      于是,两个人在二月的清晨抵达戴高乐机场,巴黎的空气带着湿冷和面包香。
      他们并没有像普通游客那样急着奔向景点,而是先在塞纳河畔找了家安静的酒店,推开窗就能看到河水缓缓流动。文森特把手机关机丢进行李箱,仿佛关掉的不只是电子信号,还有那些压得他透不过气的新闻标题。

      白天,他们走在欧洲的街巷里——布拉格的石板路,佛罗伦萨的拱桥,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边。露娜喜欢在小店里挑纪念品,而文森特更多是安静地看她笑,看阳光从她的发间穿过,像一瞬间的静物画。

      晚上,他们在露天餐馆用餐,喝廉价却香醇的红酒。露娜会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邻桌那对吵架的情侣、街头艺人的滑稽表演,而他就静静听着,偶尔抬起酒杯与她碰一下。

      这趟旅行里,他刻意避开了所有媒体采访,也拒绝了经纪人马库斯三次的越洋电话。他知道,那些争议不会因为自己的沉默而立刻消失,但至少在这几周,他可以让自己彻底远离风口浪尖,像个普通人一样活着。

      只有在偶尔的深夜,他会一个人站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的灯火,想起洛杉矶的喧嚣与战场般的娱乐圈——心里既有逃离的轻松,也有某种说不出的惆怅。

      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薄雾笼罩着山脚的小镇。文森特和露娜背上轻便的登山包,手里握着登山杖,脚下是刚买的专业登山鞋。露娜戴着一顶灰色的针织帽,耳边的发丝被冷风轻轻吹起,而文森特则把外套的拉链拉到最顶,呼出的白气在清晨的空气里迅速消散。

      “你确定想爬这么高?”露娜半开玩笑地问,眼神里带着一点关心。
      “嗯。”文森特笑了笑,声音里有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能看得更清楚。”

      山路一开始还算平缓,踩在铺满湿叶的泥土上,脚步发出轻微的“吱吱”声。林间安静得只能听见鸟鸣和远处的溪水声。露娜偶尔会停下拍拍照片,而文森特则走在前面,帮她拨开挡路的树枝。

      随着海拔升高,路开始变陡,石阶间的缝隙被苔藓覆盖,脚下一滑就可能跌倒。露娜的呼吸渐渐急促,帽檐下的脸泛起红晕。文森特回头看见她有些吃力,伸出手说:“把手给我。”
      她握住他的手,掌心温热又带着薄薄的汗,他们就这样一前一后,缓缓往上爬。

      “没想到你的体力这么好。”露娜之前没有感觉到,但是通过这次爬山发现文森特居然脸不红,心不喘。

      “我可是一天泡在健身房五个小时的男人,这点运动量不算什么。”文森特笑呵呵的说。

      露娜风情的撇了他一眼,文森特的心也跟着颤了一下。

      等爬到了半山腰的时候,雾气变得更浓,能见度不足十米。露娜停下来,喘着气说:“你知道吗,这次的事我一直想劝你……其实不是所有人都会等着听你解释,他们更喜欢看热闹。”
      文森特背靠在一块潮湿的岩石上,沉默了一会儿才低声说:“我知道了。以前总觉得自己拿了奖,走到哪儿都有掌声,可这次……我才明白,掌声是会散的。”
      露娜看着他,眼神很认真:“散了就再赚回来,但你不能被气话和一时的情绪绑架,不然他们就赢了。不管怎么样,你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到现在的,怎么能这么轻易地就让他们夺走了你的荣耀。”

      他们继续往上爬,雾渐渐被风吹散,阳光透过云层打在山坡上。文森特用登山杖撑着身体,回头拉了露娜一把,两人几乎同时到达山顶。

      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景象——远处的雪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山谷间的河流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流淌。风很冷,却吹得人心里透亮。
      露娜笑着说:“看,这就是换个角度的世界。”
      文森特深吸了一口气,像是把过去那些压抑、愤怒、委屈都一口吐了出去,露出久违的笑容:“嗯,也许我该学会慢下来。”

      他们并肩坐在山顶的岩石上,吃着随身带的面包和巧克力,阳光洒在两人的肩头,像是一种无声的安慰。

      下山的路比上山轻松许多,夕阳在他们背后沉落,金色的光透过松林,照在落叶和石阶上,像一条闪着暖光的河。空气里有潮湿的泥土味和远处海风的咸意。文森特和露娜肩并肩走着,偶尔低声交谈,有时只是静静听彼此的脚步声。

      走到山脚时,天色已经彻底暗下来,小镇的灯光在不远处像散落的星子。鹅卵石铺成的小路通向一条安静的街,两旁是古老的石墙房子,窗户透出橙黄色的灯光。空气里飘着面包和烤肉的香味,让人不自觉加快脚步。

      他们找到一家小旅馆,门口挂着手写的木牌,里面只有几张木桌和一个老旧的壁炉。店主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笑眯眯地递给他们钥匙:“二楼最靠里的房间,壁炉今晚已经点上了。”

      房间很小,但很温暖,厚厚的羊毛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壁炉里火焰劈啪作响,橙色的光在墙上跳动。露娜脱下外套,蜷在壁炉旁的扶手椅里,手里捧着一杯热巧克力。文森特坐在对面,把手伸向火堆,感受指尖一点点回暖。

      “这几天,好像活得像个人了。”露娜笑着说,“没有红毯,没有闪光灯,没人追问你八卦。你只是你。”
      文森特抿了一口热茶,目光落在跳动的火苗上,沉吟片刻才开口:“我想明年少接几个项目,拍自己喜欢的,剩下的时间……出去走走,看世界。”
      露娜眯起眼睛,像是在认真规划未来:“那我就做你的旅伴。哪怕你去的地方只有一条土路和一棵树。”

      壁炉里的木柴突然爆出一声脆响,火星在空气中闪了闪。文森特笑了,笑容里带着一种久违的轻松:“行,那就这么说定了。以后,不只是拍戏,还要过自己的生活。”
      他们碰了碰杯子,杯壁轻轻一响,和壁炉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这个小镇夜晚最温暖的乐曲。

      窗外,雪花开始无声地飘落,把整个小镇笼罩在一层静谧的白色里。

      舆论的风向在某个清晨开始微妙地变化。

      先是一个小型的娱乐访谈节目里,文森特的老朋友——怀特——笑着面对镜头,说:“我认识他六年了,和外界说的完全不是同一个人。他在片场经常帮大家递水,帮新人争取镜头,甚至会偷偷把自己的一部分片酬让给剧组去请更好的替身演员。”这段话被节目组剪成了短视频,很快在社交平台上传开。

      紧接着,《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在一次动作片的幕后采访中被问到文森特的事,他放下手里的茶杯,认真地说:“我带过很多大牌演员,有些人只会摆架子,但他不一样。他从来不用命令的语气,总是说‘麻烦你’,对所有工作人员都很尊敬。甚至拍夜戏的时候,他会帮我搬器材,问我有没有吃晚饭。”这种从行业内部传出的声音,比单纯的公关声明更让观众信服。

      几天后,那位最初惹出风波的主持人,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开场就提到了这件事。他坦言:“那天的提问是我的失误,没有恶意,但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后来我亲自去了解过,他的确是圈里口碑很好的人。”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相信,他甚至请来了几位和文森特合作过的导演和剧组成员,通过视频连线一致表示对他的支持。

      镜头里,梅尔·吉布森导演微笑着说:“如果他真像传闻那样,我们早就不会再合作了。但实际上,我还在等他档期空下来接我的新戏。”

      随着这些采访和证词的持续发酵,媒体的标题渐渐变了——从最初的“某影帝陷入争议”变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为他发声”。评论区的氛围也不再是一边倒的指责,开始有人翻出他过往做公益的旧照片,甚至有粉丝写长文回顾他一路走来的努力与善意。

      那一刻,文森特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看着屏幕上这些为自己站出来的人,手指无声地扣了扣膝盖——那是他在片场习惯的一个小动作,像是在给自己打拍子。只是这一次,他的心拍稳了许多。

      露娜和文森特在奥林匹斯山脚下的小镇住了三晚,晨光透过木窗洒进屋子,空气里还带着壁炉残余的温暖。最后一天,她和文森特肩并肩走在石板路上,路边的咖啡店老板冲她挥手,她笑着回应。

      这一周的散心,让两人的气色都好了一些。文森特的眉头舒展开来,虽然心底的伤口还在,但不再时时刺痛。露娜知道,他需要的不是无尽的安慰,而是重新找到节奏。

      在雅典的机场,她拉着行李箱,停下脚步看着他:“我得进组了,《暗潮行动》的开机日定在下周。”她的语气轻快,却藏不住眼底的那份不舍。

      文森特替她把外套领口理了理,淡淡笑道:“去吧,你的船该启航了。”

      露娜点点头,忽然抱了他一下,像在给他传递一份力量:“你也别闲着,该回的电话回,该见的人见。让他们知道,你没被打垮。”

      航班登机的广播响起,她挥了挥手,转身走进安检通道。文森特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人群,心里默默想着——她总是这样,来得及时,走得干脆,但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他留下力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