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3、第143章 凯文·沃尔什 ...
-
凯文·沃尔什,才二十二岁的年纪,却已经是好莱坞新生代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出道三年,他的履历像是被幸运女神特别眷顾过,
第一部重要作品就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出演一个有血有肉的小兵角色,虽然戏份不算多,却因为眼神凌厉、情绪爆发精准,迅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长相带着几分不羁的年轻面孔。第二年,他在《莎翁情史》中饰演的纨绔诗人让他入围奥斯卡最佳男配,红毯上的他西装笔挺、笑容恰到好处,已经具备了新晋巨星的架势。而在《木兰花》中,他收起了张扬的外壳,饰演一个沉郁而破碎的青年,最终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成为媒体口中的“天才演员”。
可天才也有嫉妒的时候。那一年,文森特凭借一部口碑与票房双赢的作品一举封帝,捧着奥斯卡影帝小金人笑得风光无比。凯文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转播,嘴角挂着笑,却在心底泛起一丝苦涩,自己才22岁,虽然成绩斐然,但离那座最佳男主的小金人仍有一段距离。
巧的是,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余温还未散去,他就在电视上看到了文森特为《蜘蛛侠》做宣传的深夜访谈。节目里,当主持人随口问到“有没有拒演过什么片子”时,文森特那句“剧本太套路,角色只会开枪、爆炸,没有内在灵魂”让凯文心里忽然亮起一盏灯。
这句话,本来只是随口一答,没几个人会太在意。但凯文却敏锐地嗅到了机会,尤其是当他想起,有几家媒体和制片厂原本就对文森特的直率颇有微词。于是,他悄悄联系了几个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娱乐记者,暗示可以提供一些“内部的听闻”,比如文森特私下也曾对动作演员冷嘲热讽、在片场摆架子。记者们闻到腥味般兴奋起来,立刻行动,把文森特的话无限放大、剪辑、渲染,推到大众面前。
凯文在这场“无形的合作”中没有直接露面,却心知肚明自己已经在暗中添了一把火。第二天早晨,各大娱乐版头条果然铺天盖地,文森特从影帝的光环下被硬生生拉进了争议的漩涡。凯文关掉电视,靠在沙发上,抿了一口咖啡,眼神带着一丝玩味,在好莱坞,有时候,比演技更重要的,是会不会抓住别人失足的瞬间。
凯文没有贸贸然把“黑料”全都抖出来,而是像在下棋——先试探几步,等对方露出破绽,再步步紧逼。
第一步,他只给了记者一小段“听来的传闻”,说文森特曾在片场对动作演员的演出翻白眼,还用半开玩笑的口吻对工作人员说“这段戏没智商”。一些小报记者们嗅到血腥味,立刻把这句话放进了标题,“影帝私下嫌动作片演员无脑?”——这种疑问式标题刚好能引发争论,又不至于被告。
第二步,他暗中联络了一家本就对文森特不友好的八卦周刊,递上几张“旧照片”:其中一张是在某部动作片片场,他和导演表情凝重、似乎在争吵;另一张是他坐在片场角落,眉头紧锁、双手抱胸。还有一张是他和卢卡斯只见神情严肃的对话。凯文很清楚——照片本身没问题,但配上“厌倦、嫌弃”的解读,就能让公众脑补出一整段不友好的剧情。
第三步,他安排了“业内匿名人士”的爆料。这个“匿名人士”其实是他认识的一位灯光助理,按他给的剧本对记者说:“他在片场很挑剔,尤其不喜欢别人抢镜。有一次甚至直接让动作替身下场,自己重新走位。” 这段话很模糊,却能让吃瓜群众联想到傲慢、难合作的形象。
第四步,他故意推迟几天才放出下一波“料”——这次是“旧友疏远”。他让一位早年合作过的配角演员在社交场合半真半假地说:“他拿了影帝之后,人变了。” 这句话被媒体放大成“文森特成名后眼高于顶”,成功把个人品性也拖下水。
第五步,他用的是最阴险的一招——借刀杀人。他知道有几位动作片明星一直对文森特的言论不爽,便私下传话:“你们知道吗,他在访谈里其实还说了别的,只是被节目剪掉了。” 那些明星没求证,便开始在小范围流传“完整版”,甚至有人在活动上公开冷脸拒绝合影。媒体捕捉到这一幕,自然添油加醋地写成“同行疏远影帝”。
凯文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和记者直接出现在同一条线上,每一步都隔着一层人——助理、朋友、旧识、同行——让外界很难追查到源头。他甚至在公开场合照样笑着夸赞文森特的演技,显得毫无瓜葛。
而这场由他精心编织的舆论网,就像是缓缓收紧的绳索,把文森特的形象从“奥斯卡影帝”一步步拉成了“傲慢难搞”的代名词。
马库斯最初只是觉得这波舆论节奏“不自然”。
一般来说,黑料爆出来,媒体会一窝蜂把能挖的都挖完,很快热度就会被下一件事取代。但这次不一样——消息像被人分成小包,一波接一波,每次等话题快要冷却,就会有新的细节被精准地抛出来,而且恰好能和前一波形成呼应,像是连载剧一样吊着观众胃口。
第一步:观察节奏
马库斯拿出新闻发布时间的表格,一一标记颜色。结果发现,这些稿件虽然来自不同媒体,但发布时间都集中在上午10点到11点,以及下午4点到5点——这两个黄金时间段正好是社交媒体热度的高峰。他皱起眉:这不是记者的自然习惯,这是公关团队的手法。
第二步:找重复的“笔迹”
他仔细比对几篇看似不同媒体写的文章,发现里面的形容词惊人地一致——比如“眉头紧锁”“厌倦的眼神”“眼高于顶”。这种一致性说明,这些记者拿到的是同一份“提示文案”。而能给多家媒体同时发这种东西的人,不是记者,就是业内有人在操盘。
第三步:锁定信息源
他开始私下联系几个交情不错的娱乐记者,装作闲聊:“你们最近的料很密啊,谁提供的?” 有一个嘴不严的记者说漏了,“是有人‘顺便’发给我们的,本来是聊别的,他就提了一嘴,还说还有照片。” 这个人还提到,那位“线人”有好莱坞的资源,还挺年轻。
第四步:排除嫌疑人
马库斯列出最近和文森特有交集、且可能动机充足的人——几个老对手、一位被抢了代言的模特,还有几位刚出道的新人。一个个筛掉,最后只剩下一个名字特别刺眼:凯文·沃尔什。
理由很简单——
凯文年轻、刚走红,有媒体关系。
他曾公开夸赞文森特,却又没有真正的私人交情。
最近在各种采访中提到“年轻演员需要更多机会”,似乎在暗戳戳影射。
第五步:捕捉破绽
马库斯决定设一个局。他让朋友在凯文的团队面前假装抱怨:“听说影帝那事快澄清了,他有个未公开的花边要发,挺狠的。”
果然,两天后,媒体上就出现了“文森特在片场与替身发生冲突”的爆料,而这个细节除了凯文在拍摄现场的人,根本没人知道。
马库斯这时几乎可以肯定——幕后推手就是凯文。他没有立刻摊牌,而是冷静地把这些证据一点点收集下来,包括时间线、相似的用词、知情人证词,准备在关键时刻一举反击。
马库斯盯着墙上的信息板,照片、新闻截图、时间线像蛛网一样铺满整面墙。几根红线从不同的媒体标志延伸出来,最终都指向一个名字——凯文·沃尔什。
他并不急着行动,而是打了个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山姆,这事得你来。目标是个好莱坞小生,最近忙着跑宣传——我怀疑他感情生活挺乱的。能不能帮我查查,越详细越好,最好有照片。”
电话那头的私家侦探沉默两秒,冷笑道:“放心,我会让他笑不出来的。”
接下来的十几天,
马库斯几乎天天收到更新:
夜晚,凯文戴着棒球帽,搂着一个高挑的金发模特从餐厅后门走出来。
三天后,他又出现在另一家酒吧,和一位棕发女演员亲密地低语,手一直放在对方腰上。
周末,他带着一个神似选美冠军的女孩进入酒店,隔天清晨才出来。
每一组照片都清晰得能数清他外套上的纽扣。经纪人一张张看过去,嘴角勾起讥讽的笑:“小子,玩得挺花啊。”
等证据积累得足够,他没有直接交给媒体,而是先送给一位在八卦界极有分量的女记者,对方翻看照片时眼睛一亮:“这可比你家影帝那点事刺激多了。”
两天后,头版爆出——
《纯情小生?不,他是好莱坞的‘换女友狂魔’》
配图正是凯文在三位不同女性身边笑得灿烂的照片,时间标签清晰地打在角落。
公众的反应迅速而猛烈。原本以“阳光、真诚”著称的凯文形象瞬间崩塌,博客社区上全是讽刺他的段子,粉丝掉粉速度肉眼可见。
就在这个时候,
马库斯把所有证据摆到文森特面前——那些新闻推送的时间表、相似的措辞、记者的录音,以及凯文“多线恋”的照片。
文森特看完沉默了很久,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神逐渐冷下来:“所以,这一切的狗血,都是他在背后操控?”
马库斯点点头,语气笃定:“没错。他联合媒体,就是为了搞臭你。”
文森特呼出一口气,像是把积在胸口的阴霾全吐了出来,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那好,他既然想玩——我就陪到底。”
凯文盯着手机屏幕,指尖在触摸屏上颤抖地滑动。社交网站、新闻网站推送,全是自己的照片——不是红毯上的光鲜亮丽,而是酒吧后门、昏暗街角、酒店大堂的那些暧昧瞬间。配文一个比一个毒辣:“纯情小生?不过是换女友勤的惯犯。”、“阳光少年人设崩塌”。
“Shit…Shit!”他猛地把手机摔到沙发上,立刻拨通了公关总监的电话。
那边的人语速飞快:“我们正在联系几家友好的媒体,但现在的舆论已经全面失控。照片是真实的,无法用‘造谣’来反驳,只能拖延热度。建议你暂时避开公众场合。”
“那《训练日》怎么办?开拍就剩三周了!”凯文的嗓音已经透着慌。
沉默三秒,那头才低声道:“刚刚收到消息,制片方决定解约,他们不想冒险。”
凯文像被人当胸捅了一刀,整个人跌坐在沙发里,耳边嗡嗡作响。他伸手去抓桌上的威士忌瓶,连杯子都懒得用,直接仰头灌了一大口,辛辣的液体从喉咙直冲胃部,带来一阵短暂的麻木。
这天之后,他的生活开始崩塌——
白天,他几乎不出门,窗帘拉得严严实实;
晚上,他混迹在酒吧和私人派对之间,身边换着不同的女人,借着酒精逃避一切新闻标题;
凌晨,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公寓里,手里握着快空掉的酒瓶,电视开着无声的电影,眼神涣散,像是在等一个根本不会来的电话。
公关团队发来的危机处理方案,他几乎不看;经纪人催促他参加会议,他直接挂断电话。每一次醒来,他都能在手机上看到新的讽刺梗图、新的八卦长文,讥笑着他从“好莱坞新希望”变成了“警示教材”。
凯文知道,自己已经滑向一个深渊,而那个深渊,可能再也爬不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