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2、第112章 票房和专辑大卖 ...
-
清晨,文森特拿着报纸贪婪的获取着所有与电影有关的新闻。
《美国丽人》在10月上映后表现异常出色,成为好莱坞秋季最瞩目的作品之一。电影在 9月15日在纽约与洛杉矶的 6 家影院限量上映,首周末票房为86万美元。进入10月之后扩大至约 706 家影院,首个放映周末累计票房约 8 百万美元。截至10月15日,《美国丽人》累计斩获1亿票房 ,超越了它1500万的制作成本,表现优异。
这个时候马库斯和卡特琳娜走了进来,拿着一堆的生活用品,马库斯语气轻松的说道:“怎么样,票房还不错吧!”
文森特点点头:“看来我们的公司要进行第二轮的扩招了,你看到影评人们的评价了吗?”
马库斯犹如背数据一样,对这些信息了如指掌:“《美国丽人》上映以来一直是影评界与观众热议的经典影片,目前烂番茄 90% 新鲜度,估计到最后能落到88%左右,算是一部高质量电影。评论里面大多认为这部影片“美丽地探讨了生活中被忽略的绝望与救赎,电影中的表演、剧本与导演均表现出色。”IMDb 评分是8.4分。影评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丽人》挖掘了美国中产阶级郊区生活的空虚与假象;探讨了美的扭曲、欲望的压抑、人性的挣扎;用黑色幽默与悲剧美融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表面完美、内心破碎”的世界。”
说完从包里拿出一堆报纸递给文森特,并简短的叙述了里面的内容:“
这是《纽约时报》的评价:“它像一道小刀割开郊区生活的假面,文森特·德龙的演出令人惊艳,影片让我们意识到平凡人生中藏着剧烈的冲突。”
Roger Ebert(著名影评人)给出满分 4 星:“这是一部关于自由、渴望、和灵魂觉醒的电影。它是1999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个是《时代杂志》,“《美国丽人》是20世纪末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电影,它既是批判、也是诗意的怀念。”
文森特·德龙 被广泛赞誉为“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之一”,成功演绎了一个陷入中年危机、从压抑走向反叛的复杂角色。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妻子角色也获赞“冷峻、脆弱、充满控制欲”,真实呈现了婚姻背后的情感崩塌。
导演萨姆·门德斯的风格被形容为:“冷静而诗意,镜头语言细腻,节奏精准。”
”
文森特听完很开心,毕竟这些好的评价也是他的动力来源之一,同时有点好奇:“这个烂番茄网站是什么?怎么最近这么火爆?”
马库斯解释道:“它成立于1998年,格雷格·萨特斯韦特和克里斯·霍伊尔共同创办的。起初是为影迷提供一个集合各大媒体专业影评的聚合平台,让观众更方便地了解电影的整体口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网站越来越火爆了。”
文森特点点头,毕竟上辈子不太关注这些东西,评分标准完全不了解,一切都很新鲜。
文森特伸了个懒腰,揉揉眉头,叹了口气:“最近的行程真是满得让我喘不过气来,感觉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
经纪人微微一笑,将咖啡放在一旁的小桌上,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关切:“我知道这段时间你压力大,但你得学会调整节奏,不能让自己透支了。”
文森特苦笑了一下,低头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沙发扶手:“是啊,可总觉得一停下来,后面就会有堆事情等着我,真怕落下什么。《钢琴家》那边的剧组还在等我回去,好想回到波兰休息休息。”
经纪人伸手扶了扶眼镜,眼睛里闪着坚定:“节奏的掌控权在你手里,我们可以安排更合理的时间表,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准备。”
文森特抬头看了经纪人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感激:“谢谢你一直帮我理清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时候真的觉得,光靠自己真撑不住。”
经纪人点点头,露出理解的神色:“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别忘了,无论多忙,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文森特放松地笑了笑,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交叉搭在膝盖上:“说起来,你最近有什么新项目吗?我想找些轻松的事,换换心情。”
经纪人端起咖啡,轻轻抿了一口,笑着回答:“有个公益音乐会,气氛轻松,也能帮你树立正面形象,挺适合你的。”
文森特眼睛一亮,稍稍坐直,兴奋地说:“听起来不错,正好想见见老朋友,也想放松一下。”
经纪人笑着点头,语气中透着鼓励:“那我们尽快敲定细节,保证你能玩得开心又不耽误工作。”
文森特深吸一口气,眼神坚毅:“好,有你在身边,我放心多了。接下来不管多忙,我都想尽力保持最好状态。”
经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这才是我要看到的。放轻松,我们一起走下去。”
虽然文森特的影迷群体大多还年轻,还未真正经历“中年危机”,但他们看完《美国丽人》之后,依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与情绪反应,原因在于,这部电影触碰的远远不只是年龄,而是关于「压抑」「迷茫」「逃避」「反抗」这些跨越年龄的情绪体验。
洛斯看完电影,从电影院走出来,男朋友陪在旁边,她的情绪有些低落:“这电影看完我真的有点难受,不是那种“感动”的难受,是……说不清的。”
男朋友肖恩关心她:
“你不是说你还没到“中年危机”的年纪吗,怎么会有代入感?”
洛斯摇摇头:
“可那种“活着却像死了一样”的感觉,不是只有中年人才会有吧?
你不觉得我们也有时候在日复一日的活着,但不太确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肖恩沉默了几秒:
“……有时候是有点这种感觉,特别是加班那阵子,我每天起床都感觉是复制粘贴。”
洛斯有些共鸣:
“你看莱斯特,他突然健身、抽烟、辞职、追女生……其实不是真的想回到青春,是他太久没感觉到“我活着了”。
他疯了,但我能理解。”
肖恩点点头:
“我也是,他不是“变态大叔”,他只是被困太久,终于想逃一次。”
洛斯附和两句:
“对,而且我最喜欢的其实不是他那段反抗,是他最后死前那一段独白。
他说:“我看到我的妻子,还有我女儿,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你有没有注意到,他最后想起的,是爱,不是叛逆。”
肖恩轻声的说道:
“嗯……我觉得那一刻他才真的“醒”了,可惜太晚了。”
“这电影像是给年轻人的提醒:你不用等到崩溃才去选择自己。”
肖恩看着她笑:
“你不崩溃也挺会思考的。”
洛斯白了他一眼:
“少打岔,我是认真的。你说我们以后是不是也会变得麻木?像他那样。”
肖恩认真起来:
“如果我们哪天开始麻木了,就拿这部电影出来再看一遍吧。”
洛斯笑了:
“好啊,到时候我提醒你“别变成一个看不到美的中年男人”。”
肖恩耸耸肩:
“那你就别变成一个把自己活成PPT的中年女人。”
洛斯故作生气:
“你才PPT。”
说完两人笑成一团。
文森特的新专辑《午夜回响》发布首周便强势登上 Billboard 200 榜单第7名,打破了不少人的预期,也搅动了整个音乐行业的平静水面。
《午夜回响》是一张带有极强“私人情绪”的作品,旋律克制、编曲内敛,不走主流流量路线,也不靠商业单曲铺垫。整张专辑宛如一场安静却锋利的回响:
录音过程横跨两年,部分灵感源于《钢琴家》角色的精神状态;
和声部分由其前女友与一位常年合作的好友共同参与录制;
制作人团队选择了偏向“模拟器乐+人声质感”路线,摒弃了自动调音和商业混响;
整张专辑没有喧嚣的自我宣传,只有一封封“未寄出的信”。
Billboard 200:首周排名第7,势头强劲。
Top Album Sales:第5名(纯销售成绩优异)
Top Rock Albums:第3名
Billboard Artist 100:跃升至第12位,成为当周升幅最大艺人之一
此番成绩也意味着他在榜上,击败了包括某些主流偶像组合、流媒体霸榜艺人,令整个行业感到一丝突如其来的压力。
不少歌手背后蛐蛐文森特:
“他不是来抢榜的,他是来提醒大家:音乐不只是爆点,也是重量。” ——匿名制作人于《Spin》
一些同处排行榜前十的艺人团队开始警觉:
“一张不打歌的专辑,居然销量这么高?”
“观众到底被哪首歌打动了?”
“这是不是预示着市场的审美正在发生变化?”
“一个跨界的歌手,居然商业价值这么大,还让我们怎么办?”
特别是那些依赖强营销的偶像系歌手,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低调的演员”带来的真正威胁。
不少的媒体对这张专辑的反应比较正面。
《Rolling Stone》:“演员“玩票”?错。他是玩命”
《Pitchfork》:“他不是在表演音乐,而是在用音乐剥开自己。”
《The Atlantic》:“这是一张值得坐下听完一整张的专辑,像是某种沉默的抗议书。”
“这是演员身份下的诗人,带着旧信纸和泛黄旋律,把电影镜头剪进了每一句副歌。”
网络上的粉丝们很开心文森特能够做自己,更何况这张专辑的歌曲很好听:
“他的声音不是炫技,是破碎,是好好说话。”
“听完我真的安静了一整晚,这是我听过最不像商业作品的一张主流专辑。”
一些音乐圈资深人评论:
“他做了一件危险但值得的事:在一个快节奏的行业,用慢,打败了快。”
“这张专辑不会昙花一现,它会像酒一样,越听越浓。”
随着新专辑《午夜回响》强势打入 Billboard 前十,加上电影《美国丽人》的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文森特的曝光度瞬间飙升。原本低调内敛的他,正被推向了聚光灯最中心的位置。
不得不频繁出席商业活动:从“创作者”到“公众人物”
他的行程被迅速填满,
受邀参加多个品牌高端酒会与时尚派对,从Burberry、Prada到Calvin Klein,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
出现在音乐颁奖礼的红毯上,被主持人连番追问“下一首主打歌是哪一首”;
电影节、电影媒体晚宴、国际电影协会的颁奖典礼,一个接一个地排在行程表上。
哪怕是他从前觉得无趣的活动——比如一款耳机新品发布、某家饮料赞助的慈善晚宴,他也被团队“温柔但坚定”地安排去了。
他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和结束的:
早上7:00:在酒店房间接受三轮电台电话采访;
上午9:30:造型团队进房布置,准备拍杂志封面;
中午12:00:赶往下一个摄影棚,拍一个品牌合作的短片广告;
下午3:00:接受电影类杂志的深度访谈;
晚上6:30:出席红毯活动或某个业内闭门晚宴;
晚上11:00之后:回房、复习《钢琴家》的剧本,毕竟还没拍摄完。
他在镜头前依旧优雅、得体、偶尔还露出一抹玩世不恭的笑容,但真正熟悉他的人都看得出来——他的眼神里多了一点疲惫和……抽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