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1、王安石 ...

  •   王安石
      (原文427章)
      【宋仁宗治下的盛世,是一个“非典型的盛世”。】
      他不同于汉唐的开疆拓土,在对外政策上多显软弱,但无法否认的是,这确确实实是一个繁华的承平盛世。司马光称赞宋仁宗时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四海承平,华夏安宁。”一切好像都如此平和。然,不知从何处而来一道乍然怒喝,撕破了这幅瑰丽的画卷!!那声音道。“——苟且承平,妄称安宁!!!”
      ……天幕镜头倏然一转,自画面尽头缓缓走出一个衣着朴素但气质凌厉的男人。他像是一杆枪,亦或是一柄刀。锋芒不掩,直直的刺入人的眼帘。
      天幕前,不少人都神色恍惚了一刹。有人低声道出了他的名字。“王安石……”
      北宋仁宗年间的又一位奇人。他的岁数要比苏轼大一些,因为天资异禀,二十一岁那年便中了进士。虽说没赶上龙虎榜这趟车,但绝不代表王安石的才学能够被忽视。
      1、范仲淹的小迷弟
      【1042年,王安石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位列甲榜第四名,自此开始了一生的仕途。】
      很巧的是,那一年,恰好是范仲淹大刀阔斧在朝中掀起庆历新政的前一年。彼时,他刚入官场,就目睹了这场影响了他终身的巨大风暴。
      范仲淹如一叶扁舟,孤身对抗巨大的海啸,那单薄的背影站在朝堂的最前列,每每总让他看的出神。
      改革是残酷的。当范仲淹大刀阔斧的清算不称职的官员时,有人也在朝中斥责他。“你可知,这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痛哭!”王安石站在朝臣末端,面皮绷紧了一刹,徒生愤怒却不知因何而起。下一瞬,他听到了一道平静的回答。“一家哭,好过一个地区的百姓哭。”这回答,何等振聋发聩。
      王安石一口气缓缓吐出去,双目明亮如繁星。他想,是了,我就是要成为这样的官员。
      “范仲淹、范仲淹……”他喃喃着这个名字,每次上朝都带着期盼的四处观望,待到看到那个单薄的身影时,就会满怀欣喜,憧憬万分。
      年轻的王安石也有自己的骄矜。“哼,总有一天,我会凭自己站在你面前!!”可他没等到那一天。
      1043年,庆历新政轰轰烈烈的拉开序幕。短短不到两年,便画上了句号。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一党尽数被排出了朝堂,一切归为死寂。
      王安石忽然发觉,朝堂因为缺少了那个人的存在,变得彻底不同。所有人都带着一幅虚假的面具,明面上和气,私底下始终暗流涌动。他看透了之后,便懒得与人虚与委蛇,成了一块人人避之不及的又臭又硬的冷石头。
      【1052年,范仲淹身死。】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彼时,王安石人在舒州任通判。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那篇《游褒禅山记》。听闻范仲淹的死讯,王安石数日不见外客。

      2、苟且求生,妄称太平!
      【1058年,王安石三十七岁。】这是范仲淹死后第六年,世人渐渐开始不再提起他。他曾经的理想和政治主张都随着人死渐渐消亡。仁宗的官场上从来不缺人才。在他们的合力推动之下,经济、科技、农都在不间断的发展向前。
      司马光开始大笔书赞盛世辉光,为盛世歌功颂德。“……四海承平,华夏安宁。”王安石就在此时,站了出来。他像一柄枪一样,厉然划破了这层面纱!!“——苟且求生,妄称太平!!!”
      这一年,王安石上书了一封《万言书》。这封万言书从取官制度到养兵赔款等现象尽数言辞犀利的骂了个遍。曾经站在官员席末尾的少年如今走到了正前方,凌然挺立,言语铿锵!!
      “陛下,不知您可有算过的如今朝堂上上下下到底有多少官员了?!臣告诉您——两万有余!!可笑么?我朝竟是要比昔年唐玄宗一朝的官员人数还要多了!”难听的话不说出口,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很用得着么?很用不着啊!
      “官吏里有多少都是靠着恩荫,多少靠真才实学?陛下您可算过?”他基本没给谁留情面,相当直白的骂朝中的绝大多数官吏都是些‘不才苟简贪鄙之人’。
      欧阳修和司马光听的心惊胆战,几度开口都插不进去嘴。朝官们气的脸色发青,指着他你你你半天,恍然见竟觉得这副场景颇有些似曾相识的熟悉。
      弹幕默默的帮他们回忆了一下。【范仲淹:兄弟,你们是想我了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当初范仲淹的小迷弟修炼有成杀回来啦!】【京官:这把高端局!】【对北宋的官员们来说,这高端局时不时总是要打一场的,是吧范仲淹,是吧包拯(狗头)】【哎,包老对比这两个来说都算是亲切了,毕竟包老只是弹劾弹劾他们,但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俩活祖宗是真的会把他们的官职给撸了啊!!】
      ……
      王安石还在侃侃而谈。除了官员冗杂之外,他还相当辛辣的指出了另外两大问题。
      “陛下,你可知我朝禁军数量有多少么?”王安石定定的看着仁宗,用一种古怪到堪称讥嘲的语气道。“说来可笑,我朝素来重文轻武,禁军的数量却足足有82万,军费的支出占财政的70%!”“我朝财政的百分之七十啊!!这些钱若拿去给昔日汉武,西域怕也未必打不下来吧?”王安石此言别说朝堂寂静,
      就连弹幕都跟着炸了。【我焯?真的假的?!!百分之七十?!!】【百分之七十?!!!】【不儿,你们拿这钱干嘛去了?!!】【喂喂,不是把赔出去的钱也算到军费支出了吧?】
      ……
      “哪怕除去军费不谈,陛下您又可算过,每年对外的岁币交了多少?辽、西夏,未来还会不会有另一个跑来要钱的异族?”
      听到这里,下面有官员很是不满道。“旁的也就算了,这个才多少钱?每年用这点钱换来我大宋和平,难道不值得么?就算再有要的,给他们便是了!我朝又不差这点儿!!”引起响应声一串。
      仁宗默默不言,王安石却已然怒发冲冠。“如此苟且求安,难道还妄想着长久么?!!”
      ……
      ……
      天幕上。
      王安石以一种相当直白狠辣的方式揭穿了那层面纱。揭穿了满朝文武都在粉饰的那层虚假而的纱幕。“如此看来,我朝国库确实丰盈,毕竟既要一边要养着两万余朝官,一边要养着所谓‘军队’,一边还要养着别的王朝……”
      他逼视着上首的帝王,目光几乎是毫不掩饰了。有些渴望,有些坚毅,有些期待。陛下,我朝的并非顺风顺水毫无后顾之忧啊,恰恰相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陛下,不要被当下的繁华遮住双眼,虚浮的盛世难以长久啊!!陛下,请你相信我,我所言皆是本心,全为国朝,没有一点虚假和私心啊!!陛下……
      然而,在王安石恳切的目光下,帝王却缓缓挪开了视线。他思忖着慢慢道。“介甫,朕知你苦心,只是此事……还是容后再议吧。”
      王安石凝视着帝王。宋仁宗叹了一声,又说。“你……你刚来到京都不久,听说落脚处条件不是很好?不如朕赐你一处宅邸,你好带着家人安置。”王安石久久不言。
      半晌,他拂袖走了。只留下一句,“不必了,臣不需要。”
      【1058年,王安石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
      【王安石一生清贫简朴,不仅不收任何馈赠,就连皇帝赏赐的宅邸都断言拒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